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未弄清题意就急于解题,理解错题中数量关系从而用错方法,解题方法对计算却错误,碰到较灵活的题目就无从下手。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做题之前先要理解题意。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话。所谓理解题意,就是在读题时要知道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审题习惯。
1. 读题要认真、仔细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较少,所以在读题时没有阅读方法,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读题就有可能造成多字、少字。读错字的后果,然而,数学语言是严谨的,多字、少字、读错字都可能影响到对题意的理解。例如“小兰和小明各有多少朵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把其中的“各”字误读成“共”字,就把问题变成了“求小兰和小明共有多少朵花”。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完成不同的概念。因此,应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可以指读,逐渐学会认读,让学生体会到读题应认真、仔细地读每一个字。在读题时,学生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反复多读几遍。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能为理解题意做好准备。
2. 读题时要边读边想
审题不仅是读题,还要读懂题。有的学生读题时有口无心,读完了还是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读题时要做到边读边想,想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即已知量;想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即未知量。例如:“白兔拔了 25个萝卜,灰兔比白兔多拔7个,求灰兔拔了几个萝卜? ”学生在读这题时,就应掌握到已知白兔拔了25个萝卜,已知灰兔拔的萝卜比白兔多,是多7个,问题是要求灰兔拔的萝卜个数。如果题中的条件较隐蔽,这时可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去理解。例如:“二( 1)班有男生18人,女生和男生同样多,二(1)班共有多少人? ”题中女生人数虽没有直接说明,但抓住“同样多”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关系,这样就得到了女生人数这个关键的条件。
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已知信息求解未知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只有对题中数量关系做出正确分析,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1. 要正确理解基本算理
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他们对这四种运算如何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因此,正确理解四种运算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如教学“减法”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直观的演示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减法是把总数分成两部分,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自然地联系减法的含义解决问题了。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会遇到“余数”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要学生动手分分小棒便可迎刃而解。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会发现:把 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可以分成5份,全部分完。而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地分,分成3份还剩1根,这剩下的 1根不够1份。这种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均分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全部分完,一种是不能全部分完,有剩下的,且不能继续分了。这时,老师指出这剩下的就是余数,像10÷3=3 ……1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通过操作,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两种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并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 要遵循有效的分析方法
做题不可杂乱无章,应引导学生做题时先正确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避免盲目性。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应遵循有效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条件出发。根据题中已知数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求出与问题相关的量。另一种是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要求的数量,想一想需要知道哪些数量,如果有些数量还不知道,就要先求出来,例如,解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问题“有 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由“有 4行树苗,每行14棵”这句话就能得到树苗的总棵数,有了总棵数这个量,只要从总棵数里减去已浇的棵数就能得到没浇的棵数。当然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来想,根据问题“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必须要知道总棵数及已经浇的棵数,已经浇的棵数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是38棵,所以就要根据条件求出总棵数这个关键量。那么根据“有 4行树苗,每行14棵”是可以求出总棵数的,因此问题就解决了。三、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策略有些题目比较灵活,低年级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出错。帮助学生学会一些解题策略,就能使这些策略成为学生解题的金钥匙。例如:小朋友排队,小军前面有4个小朋友,后面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样的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计算时容易把小军遗漏,会列式4+3。
这正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弱点。教会他们用“画图法”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让学生把小军记为△,其他的小朋友记为○,根据题意可画出这样的图○○○○△○○○。如图所示,要计算总人数,除了小军前后的小朋友,还要算上小军自己。学生有了对图的初步概念,便可逐渐引导他们看懂线段图并用线段图解决问题。
当然,数学中的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假设法,列表法等等。在教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渗透,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
四、要求学生做到检查验算
有的学生在解题时当题目做完就认为解题结束,题目到底做得对不对就不管了。事实上,学生有时会分析错题目的数量关系,有时会抄错题中的数字,有时会出现计算错误等。所以,解题后应当要求学生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不同办法来检验。运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检验题目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训练时可先由师生共同完成,逐渐过渡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昀后发展为由学生独立完成。
(作者单位:无锡市峰影小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做题之前先要理解题意。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话。所谓理解题意,就是在读题时要知道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审题习惯。
1. 读题要认真、仔细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较少,所以在读题时没有阅读方法,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读题就有可能造成多字、少字。读错字的后果,然而,数学语言是严谨的,多字、少字、读错字都可能影响到对题意的理解。例如“小兰和小明各有多少朵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把其中的“各”字误读成“共”字,就把问题变成了“求小兰和小明共有多少朵花”。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完成不同的概念。因此,应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可以指读,逐渐学会认读,让学生体会到读题应认真、仔细地读每一个字。在读题时,学生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反复多读几遍。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能为理解题意做好准备。
2. 读题时要边读边想
审题不仅是读题,还要读懂题。有的学生读题时有口无心,读完了还是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读题时要做到边读边想,想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即已知量;想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即未知量。例如:“白兔拔了 25个萝卜,灰兔比白兔多拔7个,求灰兔拔了几个萝卜? ”学生在读这题时,就应掌握到已知白兔拔了25个萝卜,已知灰兔拔的萝卜比白兔多,是多7个,问题是要求灰兔拔的萝卜个数。如果题中的条件较隐蔽,这时可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去理解。例如:“二( 1)班有男生18人,女生和男生同样多,二(1)班共有多少人? ”题中女生人数虽没有直接说明,但抓住“同样多”这个关键词就能找到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关系,这样就得到了女生人数这个关键的条件。
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已知信息求解未知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只有对题中数量关系做出正确分析,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1. 要正确理解基本算理
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他们对这四种运算如何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因此,正确理解四种运算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如教学“减法”时,我们利用多媒体直观的演示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减法是把总数分成两部分,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自然地联系减法的含义解决问题了。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会遇到“余数”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要学生动手分分小棒便可迎刃而解。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会发现:把 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可以分成5份,全部分完。而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地分,分成3份还剩1根,这剩下的 1根不够1份。这种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均分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全部分完,一种是不能全部分完,有剩下的,且不能继续分了。这时,老师指出这剩下的就是余数,像10÷3=3 ……1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通过操作,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两种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并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 要遵循有效的分析方法
做题不可杂乱无章,应引导学生做题时先正确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避免盲目性。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应遵循有效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条件出发。根据题中已知数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求出与问题相关的量。另一种是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要求的数量,想一想需要知道哪些数量,如果有些数量还不知道,就要先求出来,例如,解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问题“有 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由“有 4行树苗,每行14棵”这句话就能得到树苗的总棵数,有了总棵数这个量,只要从总棵数里减去已浇的棵数就能得到没浇的棵数。当然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来想,根据问题“还有多少棵没有浇”就必须要知道总棵数及已经浇的棵数,已经浇的棵数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是38棵,所以就要根据条件求出总棵数这个关键量。那么根据“有 4行树苗,每行14棵”是可以求出总棵数的,因此问题就解决了。三、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策略有些题目比较灵活,低年级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往往容易出错。帮助学生学会一些解题策略,就能使这些策略成为学生解题的金钥匙。例如:小朋友排队,小军前面有4个小朋友,后面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样的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计算时容易把小军遗漏,会列式4+3。
这正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弱点。教会他们用“画图法”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让学生把小军记为△,其他的小朋友记为○,根据题意可画出这样的图○○○○△○○○。如图所示,要计算总人数,除了小军前后的小朋友,还要算上小军自己。学生有了对图的初步概念,便可逐渐引导他们看懂线段图并用线段图解决问题。
当然,数学中的解题策略还有很多,如假设法,列表法等等。在教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渗透,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
四、要求学生做到检查验算
有的学生在解题时当题目做完就认为解题结束,题目到底做得对不对就不管了。事实上,学生有时会分析错题目的数量关系,有时会抄错题中的数字,有时会出现计算错误等。所以,解题后应当要求学生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不同办法来检验。运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检验题目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训练时可先由师生共同完成,逐渐过渡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昀后发展为由学生独立完成。
(作者单位:无锡市峰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