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线这种表现手段从古至今在美术课堂上都应用极广。线是美术课堂中进行绘画与创作的基石,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必要手段。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把握线的神韵、简化没有意义的线条、欣赏名家的作品、探索线的形式意味几个方面来进行线的表现和把握线的基本脉搏。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线
在美术课堂中,同学们创造出的生动漂亮的美术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无论使用铅笔、彩笔、蜡笔、毛笔还是油画棒等做画,线都是他们勾画出美丽画卷所使用的必要手段。线具有独特的表现性,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应用极广。
那么,如何进行线的表现和把握线的基本脉搏呢?笔者结合多年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训练:
1.把握线的神韵
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线在艺术中已经脱离了自身的物质意义,成为了一种净化的美即精神的美。中国书画从简单的模拟、画图逐渐演变为用线条表现自己的灵魂,“写神”说近千年来经久不衰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在西方也认为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线的独立审美性质在于它不同于物质意义的精神表现作用。当然,线的精神意义的产生决不是虚幻的。首先,从物体客观形态及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实质会激发我们的精神,在绘画艺术实践过程中,体现精神气质是第一件事;其次,画家的悟性、修养及表现当然也与线的精神表现性有绝对关系。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品味、琢磨线的神韵,要多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欣赏课,经常欣赏中国古代的名人作品,在不断的欣赏与比较中感知线的神韵。在课堂上要让他们亲自动笔摹习古人各具特色的线法如钉头鼠尾描、兰叶描等,强调起笔和收笔,体验端部与转折处的力度,增强线条运动节奏感的强化;同时可尝试各皴法如斧劈皴、马牙皴、披麻皴、米点皴、方卷皴等,摹仿前人用线的同时,也让学生尽情想象创造出新的皴法,并把创作的结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是这样反复尝试、反复创新,使孩子们对线有了崭新的认识。
2.简化没有意义的线条
英国美学家克来夫·贝尔在谈到现代艺术运动特点时指出:简化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特性之一。线是一种表现形式,线的形式要求线具有审美作用,而这种有审美作用的线是物质形态通过画家的视、知觉而简化并被某种媒介形态表现出来。这种简化不是去掉细节,而是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炼出来,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意味,这也是线条从物质形态中简化的意义所在。
美术课堂上,笔者故意拿出一些有许多褶皱的裙子、布帘等让学生写生,孩子们往往容易被不主要而且还起破坏作用的装饰褶皱所迷惑,此时就让他们去找寻一些能够说明问题、表明主要的动势走向、叠压关系、物体结构方面的线,然后把他们反复修改、整理出来画在纸上就可以了。
3.欣赏名家的作品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4.探索线的形式意味
在美术课堂上,可让学生随意画几组线,然后选择视觉冲击力强的线条进行介绍说明,培养学生对线的紧张、松弛、刚劲、柔软等不同形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对称、均衡是线在画面上的质量关系,它包括线的粗细,线面的分布,线的方向性、力度感之间造成的视觉重量关系等。
连续:单线的连续贯通及用线的一律性。
间隔:意连笔断,间隔之间造成的断裂或连续面积。
重叠:多次反复涂画,如国画积墨,造成深度厚实。
单独:突出某种意味,如直线。
粗细:表现不同的感觉,远近虚实,不同的节奏感。
反复:一咏三叹,线条有秩序,增加意味的回味。
交叉、错综:线条效果激烈,有冲突感,易于表现力度感的物体。
变化、统一:所有线的意味都在于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变化太过分会造成混乱感,统一多则呆板。
线的形式意味多种多样,难以通过文字尽述。在绘画中主要通过一些形式规律得以体现,如节奏、对称、均衡、连续、间断、重叠、单独、精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虚实、强弱、转折、顿挫等。
要让学生明白线的表现及线的品性是实践中多方面构成的,只有在过程中创造才会凝聚成无尽的力量,线的运用当然也是如此。再让他们把各种形式的线应用在不同种类的作品上,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创作欲和好奇心。
由此可见,线是美术课堂中进行绘画与创作的基石,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线
在美术课堂中,同学们创造出的生动漂亮的美术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线”这个基本元素,无论使用铅笔、彩笔、蜡笔、毛笔还是油画棒等做画,线都是他们勾画出美丽画卷所使用的必要手段。线具有独特的表现性,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应用极广。
那么,如何进行线的表现和把握线的基本脉搏呢?笔者结合多年美术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训练:
1.把握线的神韵
中国画就是线的艺术。线在艺术中已经脱离了自身的物质意义,成为了一种净化的美即精神的美。中国书画从简单的模拟、画图逐渐演变为用线条表现自己的灵魂,“写神”说近千年来经久不衰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在西方也认为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线的独立审美性质在于它不同于物质意义的精神表现作用。当然,线的精神意义的产生决不是虚幻的。首先,从物体客观形态及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实质会激发我们的精神,在绘画艺术实践过程中,体现精神气质是第一件事;其次,画家的悟性、修养及表现当然也与线的精神表现性有绝对关系。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品味、琢磨线的神韵,要多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欣赏课,经常欣赏中国古代的名人作品,在不断的欣赏与比较中感知线的神韵。在课堂上要让他们亲自动笔摹习古人各具特色的线法如钉头鼠尾描、兰叶描等,强调起笔和收笔,体验端部与转折处的力度,增强线条运动节奏感的强化;同时可尝试各皴法如斧劈皴、马牙皴、披麻皴、米点皴、方卷皴等,摹仿前人用线的同时,也让学生尽情想象创造出新的皴法,并把创作的结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是这样反复尝试、反复创新,使孩子们对线有了崭新的认识。
2.简化没有意义的线条
英国美学家克来夫·贝尔在谈到现代艺术运动特点时指出:简化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特性之一。线是一种表现形式,线的形式要求线具有审美作用,而这种有审美作用的线是物质形态通过画家的视、知觉而简化并被某种媒介形态表现出来。这种简化不是去掉细节,而是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炼出来,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意味,这也是线条从物质形态中简化的意义所在。
美术课堂上,笔者故意拿出一些有许多褶皱的裙子、布帘等让学生写生,孩子们往往容易被不主要而且还起破坏作用的装饰褶皱所迷惑,此时就让他们去找寻一些能够说明问题、表明主要的动势走向、叠压关系、物体结构方面的线,然后把他们反复修改、整理出来画在纸上就可以了。
3.欣赏名家的作品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
4.探索线的形式意味
在美术课堂上,可让学生随意画几组线,然后选择视觉冲击力强的线条进行介绍说明,培养学生对线的紧张、松弛、刚劲、柔软等不同形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对称、均衡是线在画面上的质量关系,它包括线的粗细,线面的分布,线的方向性、力度感之间造成的视觉重量关系等。
连续:单线的连续贯通及用线的一律性。
间隔:意连笔断,间隔之间造成的断裂或连续面积。
重叠:多次反复涂画,如国画积墨,造成深度厚实。
单独:突出某种意味,如直线。
粗细:表现不同的感觉,远近虚实,不同的节奏感。
反复:一咏三叹,线条有秩序,增加意味的回味。
交叉、错综:线条效果激烈,有冲突感,易于表现力度感的物体。
变化、统一:所有线的意味都在于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变化太过分会造成混乱感,统一多则呆板。
线的形式意味多种多样,难以通过文字尽述。在绘画中主要通过一些形式规律得以体现,如节奏、对称、均衡、连续、间断、重叠、单独、精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虚实、强弱、转折、顿挫等。
要让学生明白线的表现及线的品性是实践中多方面构成的,只有在过程中创造才会凝聚成无尽的力量,线的运用当然也是如此。再让他们把各种形式的线应用在不同种类的作品上,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创作欲和好奇心。
由此可见,线是美术课堂中进行绘画与创作的基石,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