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教育家孔子曾留下一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个人对“诗”的重视,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了诗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诗词应成为高中生必备的语文素质。加强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制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文,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古诗词的考查比重也是逐年增大:题目增多,分值增大,难度加大。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更是把诗歌鉴赏的分值提高到9分,江苏卷现在已经是10分了。以上两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目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上海做过一次针对高中生古诗词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很好的只有2.9%,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52.2%,较差和很差的占44.9%。分析古诗词教学疲软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现状
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课外书是小说、散文,对古诗词的认识仅限于小学到高中课本上摘选的作品。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得死记硬背(背注解、背笔记)。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感性认识,所以大都学一首忘一首。更甚者少数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仅限于字、词、句的含义,对古诗词所蕴涵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都不甚了解。但是优秀的古诗词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意旨”,即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这才是学生鉴赏的重点所在。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教师往往要将古诗词分解的支离破碎,把自己准备的作者介绍、释词、分层、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的“倒”给学生。我们往往会看见这样的场景:教师滔滔不绝的解词、释句、讲篇章,学生不停的记笔记。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过多的分析,反而意境全无,失去了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将古诗词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也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应尽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
2.重应试技巧,轻文化底蕴。随着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卷中比重的加大,古诗词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我们的一些教师却曲解了教育部的这一举措,随之采取的措施是精选大量的课外训练题,搞题海战术。对古诗词的分析也只是大量的讲授答题技巧,而忽视它本身的意蕴。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我们教师的做法确本末倒置了。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做法,转而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注重古诗词的整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亲历感悟,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并开掘文化底蕴。
3.追求“短、平、快”,“快餐化”倾向严重。所谓“快餐化”是指很多人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意味着背诵那些薄薄的“名句赏析手册”。众多学生表现为能背诵一些名句,或能列举一些名家名作,但是他们对这些名句所在古诗词中的其他诗句或名家名作的背景意义却一片茫然。语文特级老师过传忠对当前这种“快餐文化”的评论说,对古诗文名句名篇,很多学生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要消除“快餐化”倾向的有效途径是“用心品位,细细咀嚼”。过传忠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静下心来精读一篇完整的诗文,即使花费同样的时间,收获也肯定远远大于浮光掠影地背诵孤立的名句或知识点。
二、改变现状,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的先导:培养注意力,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具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引路人,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之始,教师针对学生的注意心理,创设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里的创设情境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反复阅读,吟诵品味
阅读教学中的“读”指的是用心去理解,去感悟。读,是我们进入古诗词的桥梁。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古诗词语言的色彩美、动态美、韵律美等美感特征,进而实现对作品的直接感悟和整体感知。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古人认为感官(即口、耳)是教学的最初切入点,并提倡“唱读”的学习方法,让原来只作用于眼睛的书面文字变成声音,给口、耳这些感官以投入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求学生也像古人一样“唱读”,但一定要有诵读的习惯,学生拿到一首诗后,应在无外物干扰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一定要读出声,特别是要强调学生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并引导他们不断地生发、挖掘,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悟和理解。
我们祖先创作的诗词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像一条贯穿古今的河流,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的继承,我们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178
[2]中华人民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复旦大出版社,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2003年制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文,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古诗词的考查比重也是逐年增大:题目增多,分值增大,难度加大。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更是把诗歌鉴赏的分值提高到9分,江苏卷现在已经是10分了。以上两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目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上海做过一次针对高中生古诗词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很好的只有2.9%,认为较好和一般的占52.2%,较差和很差的占44.9%。分析古诗词教学疲软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现状
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课外书是小说、散文,对古诗词的认识仅限于小学到高中课本上摘选的作品。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得死记硬背(背注解、背笔记)。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感性认识,所以大都学一首忘一首。更甚者少数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仅限于字、词、句的含义,对古诗词所蕴涵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都不甚了解。但是优秀的古诗词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意旨”,即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这才是学生鉴赏的重点所在。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教师往往要将古诗词分解的支离破碎,把自己准备的作者介绍、释词、分层、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的“倒”给学生。我们往往会看见这样的场景:教师滔滔不绝的解词、释句、讲篇章,学生不停的记笔记。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过多的分析,反而意境全无,失去了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将古诗词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也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应尽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
2.重应试技巧,轻文化底蕴。随着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卷中比重的加大,古诗词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我们的一些教师却曲解了教育部的这一举措,随之采取的措施是精选大量的课外训练题,搞题海战术。对古诗词的分析也只是大量的讲授答题技巧,而忽视它本身的意蕴。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我们教师的做法确本末倒置了。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做法,转而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注重古诗词的整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亲历感悟,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并开掘文化底蕴。
3.追求“短、平、快”,“快餐化”倾向严重。所谓“快餐化”是指很多人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意味着背诵那些薄薄的“名句赏析手册”。众多学生表现为能背诵一些名句,或能列举一些名家名作,但是他们对这些名句所在古诗词中的其他诗句或名家名作的背景意义却一片茫然。语文特级老师过传忠对当前这种“快餐文化”的评论说,对古诗文名句名篇,很多学生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要消除“快餐化”倾向的有效途径是“用心品位,细细咀嚼”。过传忠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静下心来精读一篇完整的诗文,即使花费同样的时间,收获也肯定远远大于浮光掠影地背诵孤立的名句或知识点。
二、改变现状,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的先导:培养注意力,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具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引路人,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之始,教师针对学生的注意心理,创设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里的创设情境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反复阅读,吟诵品味
阅读教学中的“读”指的是用心去理解,去感悟。读,是我们进入古诗词的桥梁。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古诗词语言的色彩美、动态美、韵律美等美感特征,进而实现对作品的直接感悟和整体感知。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古人认为感官(即口、耳)是教学的最初切入点,并提倡“唱读”的学习方法,让原来只作用于眼睛的书面文字变成声音,给口、耳这些感官以投入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求学生也像古人一样“唱读”,但一定要有诵读的习惯,学生拿到一首诗后,应在无外物干扰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一定要读出声,特别是要强调学生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并引导他们不断地生发、挖掘,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悟和理解。
我们祖先创作的诗词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像一条贯穿古今的河流,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的继承,我们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178
[2]中华人民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复旦大出版社,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