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德育现状及归因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高校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显现。本文对高校生态德育缺失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从大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着力分析高校生态德育现状的原因,力求为切实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建设提供有益思路,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具备生态道德、生态思维方式、生态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时代人才。
  关键词: 高校生态德育 现状 归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高校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显现。作为一种新德育模式,高校生态德育是对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成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它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指出教育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1]。在社会领域,通过不断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营造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依存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自然领域,要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有意识地控制人在自然界的盲目行为,营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互惠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2]。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当代德育教育的最高诉求。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加强高校生态德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既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切实加强高校生态德育问题研究使大学生成为具备生态道德、生态思维方式、生态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时代人才。
  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都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而破坏环境的行为却越来越多。生态道德教育能最大限度地让人们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因此,很多专家都建议应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但是我国对生态德育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初步阶段。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一、高校生态德育现状
  (一)高等院校生态德育的缺失
  首先,高校对生态德育的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还未能把生态德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一些高校重视对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在美化校园上投入较大的精力,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意识的教育。
  其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疏漏。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等相关课程。虽然生态德育的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有所涉及,但总体而言,高校学生的生态德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
  再次,高校生态德育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育形式较为陈旧。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教授,而且需要实验演示和实践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往往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使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生态道德知识不能外化为生态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缺失
  据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透析》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道德认识模糊,缺乏生态道德责任感。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未能引起高校学生的普遍重视,不少大学生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二是生态知识欠缺,生态道德意识不强。经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对生态知识把握也不容乐观。比如,“一粒纽扣电池在不当投掷下会污染多少升水?”的问题,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正确作答。三是自律意识淡薄,缺乏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有些同学虽然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身体力行。在大学校园中,浪费资源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生态德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当前,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考试进行,学校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面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和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费心。某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无心学习,专门盯着各种获奖的机会和所谓“锻炼能力”的机会,他们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关心的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大学校园里不时出现的因为感情、奖学金,学生干部评选、出国机会等问题而伤人和自伤的事件。
  (二)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某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习惯性地把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境界中,试图建立“世外桃源”式的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某些学校的德育目标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某些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风干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某些学校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
  在德育实践中,某些学校强化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在不断地被弱化。[3]“两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两课”教育的授课内容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某些教师的教学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上一般性地灌输某些结论,而不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和印证这些理论,使学生厌倦、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的过于成人化,是导致某些高校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低迷的主要原因。
  (四)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导致德育实效被削弱。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背的知识再多,认识再高,如果不实践,没有内化的过程,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它会造成学生课上课下两个样,课内课外“两层皮”的后果。某些学校“两课”教学时效性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教育对象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五)德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导致德育的知、行脱节。
  当前某些学校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大学德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第一种表现为知而不行,对各种道德规范内容很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第二种表现为知而不完全行,不能做到“慎独”,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与平常生活不一样,高风格有修养是做给别人看的;第三种表现为“知而己不行却要他人行”,批评他人头头是道,“马列主义装进手电筒——照人不照己”。
  生态德育教育在我国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面对这些问题,教育者应本着“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4]的理念。通过渗透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体验教育,探索一些新的生态道德培养方法,使大学生轻松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提高整体素质。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观,作为一项与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论研究,它必定会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从萌芽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季海菊.生态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J].南京社会科学,2010(6).
  [4]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行走在生态教育的路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应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65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总检出率为43.8%,其中9%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大四学生人际困扰程度最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开设人际关系课程,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等途径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需要对人际困扰严重的重点人群进行积极关注,从而使所有大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 地方院校
介绍对一种八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数控车床的控制面板进行改造的方法。改造后的控制板与原控制板的控制效果完全相同,达到了要求的控制效果,使用良好。
期刊
本文介绍用于痔瘘科中常见病痔疮切除100例131次手术的经验。
期刊
摘 要: 徐州方言隶属北方方言,虽然接近于普通话,但是亦有一些其自身的特色。本文着手于徐州方言最富特色的形容词词缀“不”,试图分析其在构词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徐州方言 词缀 构词  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华北东北次方言,虽然属于北方官话区,但也是很有特色的,例如比较特殊的重叠:ABA式、AAA式,各种各样的附加成分等等,都是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的。本文选取徐州方言中附加成分“不”,对它试
大学的角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面对的参照主体不同,其角色定位与行为规范也不同。大学面对政府时承担的是人才输送与接受监督的角色,面对社会时承担的是阶层流动与社会和谐
本文结合图像数据的特点论述了适合于描述图像数据库的模型--扩充的关系数据库模型.并给出了汽车图像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方案,系统框图,以及软硬件实现.
对Z逆变换中的留数法合理地给出假设条件,并用复变函数中的罗伦级数、留数理论给出了严谨、简捷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