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小麦全蚀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黄淮海麦区小麦全蚀病发生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措施;黄淮海麦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16-0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据报道该病1992年首次在河南的原阳、浚县、扶沟等县被发现,近年来有快速蔓延趋势。由于防治难度大,该病又称为植物的“癌症”。小麦全蚀病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对象,是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燕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小麦感病后幼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返青迟缓、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发病越早,减产幅度越大,拔节前显病的植株往往早期枯死;拔节期显病的植株减产50%左右;灌浆期显病的植株减产20%以上。全蚀病扩展蔓延迅速,该病一旦侵染地块,从植株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左右。
  1 发生症状
  小麦全蚀病由小麦顶囊壳菌引起,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一般位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约15 cm的部位[1]。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该病自苗期即可开始发生,起初地上部症状不十分明显,随后病株叶片、分蘖比健株短矮,呈侏儒状,基部叶片发黄,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分蘖减少、无效分蘖增多。病株麦苗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向上变黄,似干旱、缺肥,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病检可见植株种子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横剖病根,根轴变黑,腐烂加重。茎基部1~2节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植株生长高低不平。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重病田出现发病中心,凹凸不平,病株矮、黄、稀疏,易于拔起,远看与绿色健壮麦(株)田形成鲜明对比[2]。潮湿情况下,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形成基腐性的黑脚。剥开病株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质,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2 病原
  小麦全蚀病主要病原有2种:禾顶囊壳禾谷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graminis(Sacc.)Walker)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tritici(Sacc.)Walker),该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人工培养不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呈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成熟菌丝栗褐色,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
  3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主要以菌丝体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根茬、茎秆碎片、颖壳)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黄淮海麦区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小麦播种幼苗萌发不久,越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小麦全蚀病暖冬冬前发病明显。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田间出现早枯白穗,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最快。传播途径:一是土壤传播。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分布在病株根部、分蘖节及茎基部第1~2节内,小麦收割后根茬遗留在田间,通过整地播种向四周扩展蔓延。二是粪肥传播。病菌可随麦糠、麦秸、落场土等混入粪肥之中,如果粪肥未腐熟会把大量病菌带入田间,扩大发病面积,导致病害再次传播蔓延。三是种子传播。主要是疫区繁种、调种,其次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亦会把病区种子及病体残屑带进无病区地块,导致病菌远距离传播造成新的病区。
  4 发生特点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危害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小麦播种方式、品种特性、气候因素密切相关[3]。一是连作病重,轮作病轻。两熟制模式地区小麦与夏玉米多年连作,病情较重,夏玉米是小麦全蚀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或深耕改土,发病较轻。二是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氮磷钾肥比例失调、水浇地及碱性土壤发病较重。有机质含量较高、旱地以及酸性土壤发病则轻。三是早播麦田发病较重,晚播麦田发病较轻。病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为19~24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或阻断了有效侵染期。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病情逐年加重的原因之一,据调查,黄淮海麦区目前尚没有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4-5]。四是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发病较轻,反之则重。五是冬前雨水充沛,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展。反之则轻。
  5 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筹集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宣传力度。加强检疫监管,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严禁在疫区繁种、调种,切断传播途径;加大投入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重视药效试验,进一步筛选有效药剂;做好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让农民真正掌握防治技术。二是注重农业和生物防治。收割时实行高茬收割,然后把秸秆、病茬连根拔起并带出田外焚烧或深埋,减少菌源;实行轮作倒茬,不与夏玉米连作,与大豆、油菜、花生、棉花、薯类、蔬菜等非寄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有条件亦可实行水旱轮作[6];选用抗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活性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适时中耕,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适时晚播。可采用生物防治,用人工培养芽孢杆菌和荧光极毛杆菌菌剂,实行拌种,抑制全蚀病病菌侵入。三是强化药剂防治。一是土壤处理。播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45 kg/hm2拌细土300 kg撒施地表。用12.5%全蚀净20 mL或用2.5%适乐时10~20 mL 3%敌萎丹50~100 mL拌麦种10 kg。在小麦拔节期,用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600 k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600~900 mL/hm2對水600 kg对小麦茎基部喷雾,间隔7~10 d,连喷2次。
  6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2] 吕佩珂,苏慧兰,吕超.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上册)[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62-63.
  [3] 赵清,邵振润.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2-125.
  [4] 时雨,宫琳.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7):128-129.
  [5] 杨春玲,侯军红,王帅兵,等.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1(1):26-27.
  [6] 吴俊,杜玉琴.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发生的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2):77,79.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的档案管理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医院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对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进行了探讨。
各大高校作为为我国发展提供相应人才资源的基地,不仅能够使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前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其成为能够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也能培养
科研单位干部人事档案记录着科研人员的履历、自传、鉴定(考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政治历史、入党入团、奖励、处分、任免、工资等方面文件材料,它记载着职工个人成长、思想发
提高锅炉的热效率,降低锅炉及供热系统的热损耗,节约能源,是我国能源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得到缓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蒸汽蓄热器在锅炉供热系统中的应用效益以及在锅
采用高低温瓦斯吸附解吸试验测试系统,在超临界温度下测试了煤的瓦斯吸附等温线,并基于DRK吸附理论,从低压到高压以分段拟合的方法得到瓦斯吸附参量,并计算分析瓦斯吸附的孔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增强。在低压条件下,甲烷分子优先吸附在孔径较小的孔中,而在高压时气体分子开始吸附在孔径较大的孔中。在相同吸附温度下,从低压到高压吸附瓦斯在煤孔隙中的覆盖面积增大,吸附瓦斯的平均
针对高层楼房用的人货电梯用的永磁爪极式三相交流测速发电机,叙述了它的运行原理、结构特点及工艺特点等。
进行3%世玛防除麦田杂草药效研究,结果表明:3%世玛对麦田杂草有较好防效,药后90d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均可达95%左右,对杂草中等发生以上麦田,适宜用量为450mL/hm2。
介绍了用西门子LOGO!可编程控制器对一种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的方法,阐述了系统控制要求及控制程序设计.
档案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整个文件管理,包括规范各业务系统的文件管理;构建完整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包括:采集、移交接收
大豆腐哥哥: 久闻大名,小妹今日有一事相求。我是一名住校生,我家离学校很远,所以每逢过节的时候才能回家一趟。 在初三时我和我们班的一位男生很合得来,于是便做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