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在融合过程中优势叠加,可达到相得益彰和共生共赢的目标。本文分析了两者不断融合深层次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保护传承需要旅游的助力,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文化内涵,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化为旅游资源,提升吸引力。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非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着错位脱节的问题,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三大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及共生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17GLB004)。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旅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作为文化当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文旅融合当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逐步成为旅游资源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和文化之间有很多的结合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食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团体和群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及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遗外在形式非常多样化,是不可触摸的无形文化,可借助有形载体进行展示。基于这一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同其他文化结合,转化为有形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主题博物馆、主题景区和主题文化馆。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旅游线路的某一主题、某一特色或者某一旅游线路的主旨灵魂。非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以进行文化挖掘、包装,进行文化的概念化、有形化和主题化展示,使非遗社会价值和生命力得以持续发展。
  (二)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新时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同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旅游现在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衡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收入、旅游者的数量以及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重。
  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当地旅游资源要素的禀赋结构、丰裕程度以及当地交通情况有较大关系。旅游产业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旅游供给。旅游供给主要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展开,而旅游需求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旅游产业拓宽了非遗传播的渠道,使非遗传承人得到关注、非遗文化得到普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因和外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在现实生活中已成为大势所趋。它们之间的融合是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文化保护、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旅游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旅游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非遗成为旅游者的一个关注对象,这是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求基础。非遗的文化供给和旅游产业的文化需求,成为非遗和旅游两者互动的一个支撑点。除此之外,政府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并且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非遗文化失真、当地文化环境破坏、文化资源过度开发等现象,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是源自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及共生机制。
  (一)文化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是应用在自然资源遗产地旅游开发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同样适用[1]。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整体性现象,有独特传承规律,也有自己发展的规律。非遗源于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历史时期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创新发展。非遗并不是文化的孤岛,这种文化现象需要有一定的基础,需要有传播发展壮大的受众,要借助于社会群体的认知、认可、接受而进行不断地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传承人和其他受众。
  旅游产业对非遗的利用,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包装、策划,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旅游产业的这种介入,无疑会对非遗自身的传承、发展、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旅游介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当中,必然会影响非遗所在地居民的生产或者生活方式,最明显的影响是非遗传承人。从更深层次来讲,就是影响到当地的文化生态。非遗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文化生态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潜在的危险。为了更好避免非遗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不利影响,就要全面考虑旅游开发给当地文化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评价其大小。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开发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旅游对非遗传承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要避免旅游破坏非遗的文化原真性。   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此时的旅游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对非遗的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在非遗文化当中选取旅游者感兴趣的部分,将文化进行有形化、概念化、景观化,而那些被过滤掉的部分,他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产业对非遗的这种有选择的“拿来主义”,容易使被“抛弃”非遗遭到破坏。要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就必须从非遗的整体保护入手,保护非遗所在的整个文化生态空间。
  (二)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能从两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对两者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并按照其在发展过程当中投入的和贡献的大小以及收益进行合理分配[2]。利益共享机制就是以核心的诉求为目标,使得各方正常运转的各种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区,通过制度、标准、规范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然后提出一个具体的分配方法。参与利益分配的各个主体应通过协作、交流、谈判等方法,谋求自身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最终达到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两者的共赢。
  非遗的旅游开发是文旅融合的重要体现。旅游开发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提升了非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扩大了非遗的受众,坚实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为了使这种良性互动、协调的关系能够持续,就必须建立产业发展与利益共享相统一的机制。
  利益共享机制,其核心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必须以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利益共享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这种机制的构建要确认其利益主体,并建立评价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当中的贡献比率。如在某一旅游线路中,或者旅游景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旅游项目当中承担的角色以及对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加起到的作用。
  (三)共生机制
  共生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它描述的是不同生物基于生存的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生存方式,这种共生的相互影响方式又被稱为共生理论[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他们作为两个不同的主题,也可以形成共生系统、共生关系。这种共生模式按照行为方式可以划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4种模式,非遗和旅游产业可以采用对称互惠共生模式[3]。非遗和旅游产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按具体地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和非遗的遗存情况、保护情况采用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立互惠共生这两种模式。
  非遗和旅游产业有较好的共生性,他们有共生的一般条件,存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关系[4]。非遗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共生单元是以旅游资源为连接纽带,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不同文化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非遗和旅游之间的共生界面,可以是某个旅游地和遗产地,也可以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或者是某一个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某一个科技平台等[5]。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为非遗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提高社会对非遗的关注程度、人才的支撑。非遗可以为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吸引力。因此,旅游产业和非遗保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尤其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较大。非遗可以进行静态的展示,也可以动态地去参与,加强旅游者的体验,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同样也可以改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如依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主题公园建设,进而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在文化属性上具有天然的结合点。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成为旅游者关注的对象之一。非遗融入旅游资源当中,可以满足旅游者消费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政府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在逐步加大,非遗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和现有的产业相结合,而旅游正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渠道之一[6]。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侧重追求经济效益,而非遗保护追求的是文化原真性,旅游的开发和非遗保护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要处理好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保护,具体包括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共生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主要侧重于保护非遗的原真性,使非遗能够保持原生态,避免非遗文化的粗制滥造和扭曲变形。利益共享机制主要是从双方主体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避免厚此薄彼,评价其各自的贡献率,并按对旅游产业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利益分成。共生机制是旅游产业和非遗保护实现共赢的机制保障,共生机制使两者之间关系更为紧密。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张一群.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造血式生态补偿研究[J].旅游学刊,2012(5):8-9.
  [2] 孙梦阳,石美玉,易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5(9):171-178.
  [3] 熊海峰,祁吟墨.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0-48.
  [4] 孔永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6(10):240-244.
  [5] 田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8):81-86.
  [6] 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J].文化遗产,2018(1):5-13.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旅游业的中流砥柱,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在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22家旅游类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盈利、发展、偿债、营运”四个方面出发,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对选取的旅游上市公司2020年的综合经营绩效水平進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国中免、丽江股份、华侨城A的绩效综合得分排名前三,表现出企业的自身基础扎实、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经营状况稳定。此外,大部分旅游
摘 要:本文以江苏的五星级酒店以及旅游景区员工为研究对象,针对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与员工的创新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在此结论上,本文对于如何刺激旅游服务业员工拥有更多的主动创新行为提出了一些策略,期望能通过提高组织支持感推动员工创新的意愿与行为。  关键词:旅游管理;组织支持感;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2.9
摘 要: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项工作得到高质量的发展,是区域协调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举措,更是把习近平所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进行落实的重要方法。所以当前还需要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为黄河流域未来发展找到全新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能够实现国家未来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新发展理念,探讨黄河流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数个新辉煌。翻开党的历史宏伟画卷,中国煤炭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安源煤矿”“开滦五矿”“井陉煤矿”和“焦作煤矿”等罢工斗争,“过去是奴隶,今天要做人”和“矿工万岁”的呐喊响彻神州大地,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斗争精神彪炳史册。毛泽东同志赞扬“他们特别能战斗”!在伟大斗争中、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冀中能源煤炭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华彩的恢弘乐章。
摘 要:旅游是现代人精神放松和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设计出符合旅游者体验需求的体验型旅游产品,可以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不仅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旅游产品策划设计过程中,旅游相关企业都应以游客旅游体验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设计,以保障所设计出的旅游产品真正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加快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旅游体验;潜在心理;审美心理;氛围营造;情
摘 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国家重要战略规划。本文通过研究绿色旅游的内涵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的内涵,分析绿色旅游的本质、阐释绿色旅游的价值意蕴,提出将民族文化与绿色旅游有机结合,进行融合发展,探讨绿色旅游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践行路径。  关键词:绿色旅游;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社科青年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对策
摘 要:短视频平台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长安故事”表征的西安历史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使西安成为旅游“网红”城市。与此同时,典型符号导致的刻板印象、宏大叙事导致的文化扁平化、日常叙事内容的娱乐导向以及商业裹挟等,引发了学者对短视频“长安故事”叙事内容与策略的思考。突破典型符号,拓展文化的丰富性与立体性,结合时代精神,兼顾文化间性,融合互联网思维,推进日常生活叙事渗透历史时空、突出特色、兼顾商业与
摘 要:南浔古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古镇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较于周边江南五大古镇,南浔古镇的旅游人数相对偏少。本文分析了南浔古镇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南浔古镇旅游的优势和不足,并探寻问题背后的成因,借鉴国内旅游小镇的成功经验,提出南浔古镇旅游发展的建议,进而提高南浔古镇的旅游竞争力,实现南浔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验借鉴;发展策略;南浔古镇  中图分类号:F
摘 要:国家在党的十九大期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抓住地方资源优势,在发展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在此背景下,乡村地区结合国家健康政策,培育乡村田园康养产业,成为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的重要突破口。文章通过分析天津市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从景区、产品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天津市发展康养旅游的比较优势,分析了天津市发展康养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政府支持、重视管理人才培养、
摘 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乡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并且乡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双循环的新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怎样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乡村经济中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成为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在乡村产业联动发展中的作用,寻找乡村经济产业联动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