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态生成的课堂特征包括:参与性(学生的建构感悟体验)、非线性(课堂教学的复杂灵活多变性)、创造性(课堂中的讨论质疑反思探究)和开放性(接纳系统外各要素的影响)。本文围绕这四大特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动态生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45-1一、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动态生成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需求,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达到这一点,物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调动和激发。
例如,在设计“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时”,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一节干电池与2.5V的小灯泡串联使灯泡发光的亮度,比两节干电池与2.5V的小灯泡串联后的亮度暗;两节干电池与3.8V的小灯泡串联,灯泡发光的亮度与2.5V的小灯泡亮度也不同。这说明灯泡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越也就越亮。而电压不变时,通过电阻大的灯泡的电流较小,电阻小的灯泡通过的电流较大。那么怎么设计实验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呢?由于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在学生碰到挫折或焦虑时多一份耐心的等待、多一丝真诚的笑容、多一个信任的眼神和多一句鼓励的话语;当学生破解难题时,多一丝嘉奖的眼神、多一种热情的祝贺,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此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知识,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亲手参与了实验探究。
师:在图1中选择灯泡来进行实验合适吗?
生: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必须保持电阻不变。而灯泡的亮度变化会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故需选择定值电阻来进行实验,如图2。
师:在图2中怎么实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生1:通过改变电池个数改变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生2:如果使用学生电源,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生3: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如图3),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
这段教学对话使学生生成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设计方案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下来学生的动手实验过程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了,因此这一对话过程对帮助学生对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动态生成的源泉
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学生察觉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即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现有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活动策略来完成的创新性活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且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结论的非唯一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这些临时生成性问题,并将此作为进一步开展教学的源泉。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时,教师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鹽水)同时浸在水中。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答“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为什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惊讶、怀疑,心理冲突,对新的东西产生抵抗心理,心有不甘地接受现实,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疑问。这样接下来的探究将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深入开展下去,动态生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悉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动态生成的导火索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闪现出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上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设。这些亮点不仅精彩而且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倾听、及时捕捉并充分肯定这些瞬间闪烁的亮点、稍纵即逝的教育素材,并用这些生动鲜活的课堂元素作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会使平淡的课堂教学迸发出极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如在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手中常用的塑料尺,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学生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可能还与塑料尺的弹性好坏有关。在表扬了该生的细心思考之外,我引导全班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1: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2: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3:不对,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哪位同学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3说得更有道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要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每组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弹性不变)。
正是由于该生的这一猜想,形成了这一堂由学生的生成而展开的课堂,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获得了精彩的生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正是因为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亮点,鼓励了该生,进而激发一批学生,生成满堂精彩。
关键词:物理教学;动态生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45-1一、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动态生成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需求,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达到这一点,物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调动和激发。
例如,在设计“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时”,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一节干电池与2.5V的小灯泡串联使灯泡发光的亮度,比两节干电池与2.5V的小灯泡串联后的亮度暗;两节干电池与3.8V的小灯泡串联,灯泡发光的亮度与2.5V的小灯泡亮度也不同。这说明灯泡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越也就越亮。而电压不变时,通过电阻大的灯泡的电流较小,电阻小的灯泡通过的电流较大。那么怎么设计实验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呢?由于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在学生碰到挫折或焦虑时多一份耐心的等待、多一丝真诚的笑容、多一个信任的眼神和多一句鼓励的话语;当学生破解难题时,多一丝嘉奖的眼神、多一种热情的祝贺,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此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知识,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亲手参与了实验探究。
师:在图1中选择灯泡来进行实验合适吗?
生: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必须保持电阻不变。而灯泡的亮度变化会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故需选择定值电阻来进行实验,如图2。
师:在图2中怎么实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生1:通过改变电池个数改变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生2:如果使用学生电源,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生3: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如图3),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
这段教学对话使学生生成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设计方案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下来学生的动手实验过程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了,因此这一对话过程对帮助学生对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动态生成的源泉
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学生察觉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即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现有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活动策略来完成的创新性活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且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结论的非唯一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这些临时生成性问题,并将此作为进一步开展教学的源泉。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时,教师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鹽水)同时浸在水中。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答“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为什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惊讶、怀疑,心理冲突,对新的东西产生抵抗心理,心有不甘地接受现实,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疑问。这样接下来的探究将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深入开展下去,动态生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悉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动态生成的导火索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闪现出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上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设。这些亮点不仅精彩而且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倾听、及时捕捉并充分肯定这些瞬间闪烁的亮点、稍纵即逝的教育素材,并用这些生动鲜活的课堂元素作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会使平淡的课堂教学迸发出极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如在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手中常用的塑料尺,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学生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可能还与塑料尺的弹性好坏有关。在表扬了该生的细心思考之外,我引导全班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1: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2: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3:不对,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哪位同学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3说得更有道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要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每组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弹性不变)。
正是由于该生的这一猜想,形成了这一堂由学生的生成而展开的课堂,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获得了精彩的生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正是因为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亮点,鼓励了该生,进而激发一批学生,生成满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