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太原市某高校在职教职工人群的血脂异常现状以及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为该校在职教职工提出预警。 方法 2015年2~6月份对1609名太原某高校在职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分析血脂异常患病率状况及影响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 该人群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51.5%,其中男性64.7%,女性40.9%。从血脂异常与相关心血管疾病检出率的关系来看,该人群血脂异常最常与超重及肥胖合并存在(占44.4%)。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脂异常与BMI(OR=1.225)及吸烟(OR=1.271)相关性最强。 结论 影响该校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的最主要因素为吸烟、超重和肥胖,应及早加强对此类人群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33-04
最近刊发的《柳叶刀》报道[1],2010年我国因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的人数约为40%,估计现在已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2.9亿人。目前我们已经知道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且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而,定期对目标人群进行血脂检测,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2]。通过对太原某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现状以及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该人群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中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23人,男1235人,女1088人。其中教师系列1588人(占68.4%)。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2~6月份在中北大学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人群,实际参加体检者1787人,剔除掉不符合要求者,最后纳入研究对象的共1609人。年龄20~59岁。男714人,女895人。
1.2 仪器与试剂
总胆固醇(TC)采用CHOD-POD法、甘油三酯(TG)采用GPO-PAP法、血糖(GLU)采用GOD-PAP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直接测定法。上述试剂及室内质控品均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使用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测量方法
实行预约式体检的方式,建议体检者体检前3 d保持正常饮食,体检当天至少空腹12h以上,清晨坐位抽取静脉血进行生化项目检查。随后进行其它各项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等。此外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个人疾病史及家族史等。
1.4 判定标准
1.4.1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根据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为:TC≥6.22 mmol/L;LDL-C≥3.37 mmol/L;HDL-C<1.04 mmol/L;TG≥1.7mmol/L。四项中符合一项或两项以上即诊断为血脂异常[3]。
1.4.2 高血压诊断标准[4]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服用降压药物者。
1.4.3 糖尿病诊断标准[5]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空腹血糖≥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4.4 超重和肥胖标准[6] 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中的规定:24≤BMI≤27.9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状况
本研究共检出828例(占51.5%)血脂异常患者。在20~、30~、40~和50~年龄段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3.7%、43.9%、57.7%和67.2%,血脂异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50~年龄段最高。男性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14例(64.7%),女性為895例(40.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脂异常与相关疾病
根据血脂异常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正常组(781人)和血脂异常组(828人)。从表2可以看出,血脂异常组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疾病检出率分别为39.1%,13.6%,17.1%,44.4%。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的18.8%、6.5%、7.8%、25.9%。本研究发现血脂异常最常与超重及肥胖合并存在(占44.4%),其次是高血压(占39.1%)。冠心病和糖尿病分别为13.6%和17.1%。每种相关疾病中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脂异常单因素分析
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进行血脂异常的单因素分析研究。从表3可以看出,男性(64.7%)、BMI≥24 kg/m2(64.6%)、吸烟(64.1%)、经常饮酒(66.5%)以及空腹血糖异常(70.0%)者分别与女性(40.9%)、BMI<24 kg/m2(44.4%)、不吸烟(43.5%)、不饮酒或很少饮酒(43.9%)、空腹血糖正常(48.8%)者比较。血脂异常组患病率分别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性别、BMI、吸烟、饮酒、空腹血糖均是影响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2.4 血脂异常多因素分析
将血脂异常“有”或“无”作为应变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空腹血糖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赋值表见表4,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1.511)、BMI(OR=1.225)、吸烟(OR=1.271)、饮酒(OR=1.213)和空腹血糖(OR=1.174)均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其中性别、吸烟和BMI在本研究中相关性最强,空腹血糖最小。见表5。
3 讨论
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是高学历、高知识结构的代表。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但他们健康状况总体堪忧。据报道,高校教职工疾病检出率普遍较高,据多家科研院所显示,高校在职教职工疾病检出种类一般在20余种以上[7],疾病检出率也较高,褚玉明[8]报道某高校教职工疾病检出率约为85%。在疾病检出率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血脂异常[9]。
本研究发现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51.5%,远高于2002年的全国总患病率18.6%[10],也高于刘文澜[11]2014年报道的天津高校教职工患病率39.0%。该校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偏高可能与该校教职工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平时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而且随年龄增加这种现象越明显。本研究还发现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64.7%,远超过女性的40.9%,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男性在职教工应酬较多,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比女性多有关。从血脂异常的分型来看,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以高TG血症型535例(占33.3%)为主。高TC血症型和混合型分别为19例(1.2%)和53例(3.3%)。与蒋舒明等[12]报道相似,可能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以脂肪为主的习惯有关。
2014年美国美国国家脂质协会发布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13]。从本研究血脂异常与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关系来看,血脂异常组在相关疾病的檢出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本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以较高的比例与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与超重及肥胖合并存在(占44.4%),其次是高血压(占39.1%)。可能与本研究的人群日常生活相对简单,普遍缺乏锻炼,造成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偏高有关。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聚集发病,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临床上称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发生进程,增加死亡率。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肥胖时脂肪细胞发生肥大和增生,引起脂肪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巨噬细胞浸润,游离脂肪酸、甘油、炎性介质等大量释放,介导了多种反应过程,包括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氧化应激、凝血功能改变,最后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14]。
血脂异常是一类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包括家族遗传、生活方式、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疾病,但具体机制并不明确。通过血脂异常的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BMI、吸烟、饮酒和空腹血糖均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发现,其中性别(OR=1.511)在职教职工群体中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吸烟(OR=1.271)、BMI(OR=1.225)和饮酒(OR=1.213),空腹血糖(OR=1.174)相关性最小。有研究认为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游离脂肪酸增加,后者进入肝脏,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TG和VLDL-C,进而造成血脂代谢异常[15]。此外,超重和肥胖也是影响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控制体重不仅可以预防高脂血症,而且还可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16]。
2014美国《血脂异常管理建议》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血脂异常中的重要性,它强调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都至关重要。针对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影响因素中吸烟、超重和肥胖占主要因素的特点,应加大对该人群吸烟、超重和肥胖危害性的健康宣教力度,尤其是针对男性在职教职工的宣教。同时对该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增加体力运动,维持理想质重指数;戒烟等[17,18]。及早控制血脂异常的状况,降低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维护该人群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Lixin Jiang,Harlan M,Krumholz,et al. Achieving bes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health-care system[J]. The Lancet,2015,386(100002):1419-1508.
[2] 李婧,张金树,龙炫辉. 5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调查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3):359-361.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7] 冯峻,王文敏,李玉明. 高校教职工慢性病现状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2):93-96.
[8] 褚玉明. 某高校教职工三次体检结果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6(1):159.
[9] 周耀军. 中老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6):81-82.
[10]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11] 刘文澜. 天津某高校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4,28(2):112-113.
[12] 蒋舒明,李燕平,朱槿宏,等. 兰州地区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464-468.
[13] 叶平. NLA血脂异常管理建议解读 以患者为中心评估风险,合理防治ASCVD[J]. 浙江医学,2014,36(23):1895-1898.
[14] 杜锦. 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5,17(4):447-448.
[15] 闫自强,刘迎利,李建科. 高血脂的影响因素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4):1314-1316.
[16] 蔡缨,武彩莲,曾海娟. 体质量指数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474-475.
[17]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33-636.
[18] 曹艳红,汪彩兰,顾章明,等.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状况的调查[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226-228.
(收稿日期:2015-12-04)
[关键词] 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33-04
最近刊发的《柳叶刀》报道[1],2010年我国因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的人数约为40%,估计现在已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2.9亿人。目前我们已经知道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且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而,定期对目标人群进行血脂检测,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2]。通过对太原某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现状以及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该人群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中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23人,男1235人,女1088人。其中教师系列1588人(占68.4%)。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2~6月份在中北大学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人群,实际参加体检者1787人,剔除掉不符合要求者,最后纳入研究对象的共1609人。年龄20~59岁。男714人,女895人。
1.2 仪器与试剂
总胆固醇(TC)采用CHOD-POD法、甘油三酯(TG)采用GPO-PAP法、血糖(GLU)采用GOD-PAP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直接测定法。上述试剂及室内质控品均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使用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测量方法
实行预约式体检的方式,建议体检者体检前3 d保持正常饮食,体检当天至少空腹12h以上,清晨坐位抽取静脉血进行生化项目检查。随后进行其它各项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等。此外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个人疾病史及家族史等。
1.4 判定标准
1.4.1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 根据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为:TC≥6.22 mmol/L;LDL-C≥3.37 mmol/L;HDL-C<1.04 mmol/L;TG≥1.7mmol/L。四项中符合一项或两项以上即诊断为血脂异常[3]。
1.4.2 高血压诊断标准[4]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服用降压药物者。
1.4.3 糖尿病诊断标准[5]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空腹血糖≥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4.4 超重和肥胖标准[6] 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中的规定:24≤BMI≤27.9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状况
本研究共检出828例(占51.5%)血脂异常患者。在20~、30~、40~和50~年龄段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3.7%、43.9%、57.7%和67.2%,血脂异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50~年龄段最高。男性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14例(64.7%),女性為895例(40.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脂异常与相关疾病
根据血脂异常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正常组(781人)和血脂异常组(828人)。从表2可以看出,血脂异常组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疾病检出率分别为39.1%,13.6%,17.1%,44.4%。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的18.8%、6.5%、7.8%、25.9%。本研究发现血脂异常最常与超重及肥胖合并存在(占44.4%),其次是高血压(占39.1%)。冠心病和糖尿病分别为13.6%和17.1%。每种相关疾病中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脂异常单因素分析
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进行血脂异常的单因素分析研究。从表3可以看出,男性(64.7%)、BMI≥24 kg/m2(64.6%)、吸烟(64.1%)、经常饮酒(66.5%)以及空腹血糖异常(70.0%)者分别与女性(40.9%)、BMI<24 kg/m2(44.4%)、不吸烟(43.5%)、不饮酒或很少饮酒(43.9%)、空腹血糖正常(48.8%)者比较。血脂异常组患病率分别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性别、BMI、吸烟、饮酒、空腹血糖均是影响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2.4 血脂异常多因素分析
将血脂异常“有”或“无”作为应变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空腹血糖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赋值表见表4,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1.511)、BMI(OR=1.225)、吸烟(OR=1.271)、饮酒(OR=1.213)和空腹血糖(OR=1.174)均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其中性别、吸烟和BMI在本研究中相关性最强,空腹血糖最小。见表5。
3 讨论
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是高学历、高知识结构的代表。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但他们健康状况总体堪忧。据报道,高校教职工疾病检出率普遍较高,据多家科研院所显示,高校在职教职工疾病检出种类一般在20余种以上[7],疾病检出率也较高,褚玉明[8]报道某高校教职工疾病检出率约为85%。在疾病检出率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血脂异常[9]。
本研究发现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51.5%,远高于2002年的全国总患病率18.6%[10],也高于刘文澜[11]2014年报道的天津高校教职工患病率39.0%。该校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偏高可能与该校教职工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平时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而且随年龄增加这种现象越明显。本研究还发现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64.7%,远超过女性的40.9%,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男性在职教工应酬较多,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比女性多有关。从血脂异常的分型来看,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以高TG血症型535例(占33.3%)为主。高TC血症型和混合型分别为19例(1.2%)和53例(3.3%)。与蒋舒明等[12]报道相似,可能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以脂肪为主的习惯有关。
2014年美国美国国家脂质协会发布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13]。从本研究血脂异常与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关系来看,血脂异常组在相关疾病的檢出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本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以较高的比例与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与超重及肥胖合并存在(占44.4%),其次是高血压(占39.1%)。可能与本研究的人群日常生活相对简单,普遍缺乏锻炼,造成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偏高有关。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聚集发病,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临床上称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发生进程,增加死亡率。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肥胖时脂肪细胞发生肥大和增生,引起脂肪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巨噬细胞浸润,游离脂肪酸、甘油、炎性介质等大量释放,介导了多种反应过程,包括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氧化应激、凝血功能改变,最后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14]。
血脂异常是一类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包括家族遗传、生活方式、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疾病,但具体机制并不明确。通过血脂异常的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BMI、吸烟、饮酒和空腹血糖均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发现,其中性别(OR=1.511)在职教职工群体中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吸烟(OR=1.271)、BMI(OR=1.225)和饮酒(OR=1.213),空腹血糖(OR=1.174)相关性最小。有研究认为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游离脂肪酸增加,后者进入肝脏,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TG和VLDL-C,进而造成血脂代谢异常[15]。此外,超重和肥胖也是影响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控制体重不仅可以预防高脂血症,而且还可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16]。
2014美国《血脂异常管理建议》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血脂异常中的重要性,它强调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都至关重要。针对中北大学在职教职工血脂异常影响因素中吸烟、超重和肥胖占主要因素的特点,应加大对该人群吸烟、超重和肥胖危害性的健康宣教力度,尤其是针对男性在职教职工的宣教。同时对该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增加体力运动,维持理想质重指数;戒烟等[17,18]。及早控制血脂异常的状况,降低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维护该人群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Lixin Jiang,Harlan M,Krumholz,et al. Achieving bes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health-care system[J]. The Lancet,2015,386(100002):1419-1508.
[2] 李婧,张金树,龙炫辉. 5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调查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3):359-361.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7] 冯峻,王文敏,李玉明. 高校教职工慢性病现状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2):93-96.
[8] 褚玉明. 某高校教职工三次体检结果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6(1):159.
[9] 周耀军. 中老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6):81-82.
[10]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11] 刘文澜. 天津某高校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J]. 中国校医,2014,28(2):112-113.
[12] 蒋舒明,李燕平,朱槿宏,等. 兰州地区健康体检者血脂水平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464-468.
[13] 叶平. NLA血脂异常管理建议解读 以患者为中心评估风险,合理防治ASCVD[J]. 浙江医学,2014,36(23):1895-1898.
[14] 杜锦. 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5,17(4):447-448.
[15] 闫自强,刘迎利,李建科. 高血脂的影响因素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4):1314-1316.
[16] 蔡缨,武彩莲,曾海娟. 体质量指数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474-475.
[17]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33-636.
[18] 曹艳红,汪彩兰,顾章明,等.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状况的调查[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226-228.
(收稿日期: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