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宋代风俗画产生渊源
1.风俗画的概念
风俗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人们日常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兴于北宋。风俗画“通俗化,表现日常生活,朴实无华,色彩细腻”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宋代风俗画的出现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代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中都隐约可见风俗画的影子,这些画面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狩猎、农耕、出游、宴饮等生活场景,但大部分描绘的仍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直到北宋时期,风俗画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和题材,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息息相关。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底层人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的出现,人们的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画家开始不再一昧的为贵族服务,转而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既有表现战争的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的日常题材。画家们采用一些民间传说结合历史来表现战争类的历史风俗画,以此来达到以古喻今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画面中发现当朝的一些政治问题。除此之外,画家们也会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当时普通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从这些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画家力求表现当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二、风俗画的意趣之美
1.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就不得不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卷,可以看出画家是以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记录了清明时节的汴京。画家采用鸟瞰式和散点构图的手法,将当时繁荣的景象一一记录在画面中。画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汴梁周边数十里的自然风光和都城景象近、中、远景层层推开,错落有致,山林、河水、树木、房屋、人物之间的空间的布置井然有序。整幅画气韵生动,一气呵成。画面是以农村郊外为开始,山林、河水、树木、房屋、人物随着画面而展开,最精彩的部分是中段的汴河漕运,人物由稀疏而密集,场面由冷清到热烈。人物造型各有特色,周围环境十分热闹。随着画面的展开,画面也逐渐归于平静。
我们可以发现画家张择端观察十分细腻,并且深入的了解汴梁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用写实的手法将清明时节汴京人民的日常活动,以写实的方法贯穿整幅作品,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在观者观赏整幅作品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仔细品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从中发现,他细心的体验了市井阶层日常生活,从他的《清明上河图》就能体会到他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他的风俗画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性格,对于当时的世俗习惯的审美风尚具有重大的启导作用。
2.以《采薇图》为例
《采薇图》是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该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姬昌死后,其子姬发要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姬发不听,灭殷后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隐居首阳山,以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坚决不屈的志向。
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突出表现了衣服的麻布质感。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显得蓬松软和。背景部分画家用笔较为豪放粗简,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峰,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充分表现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柏叶点染细密,浓淡变化细微。图中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画家对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中国当代画家徐悲鸿在《采薇图画册》中提到:“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必藏三勒之使徒同为绘画的极峰。”
3.以《货郎图》为例
《货郎图》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画。全图描绘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该画作表现了挑满玩具百货杂物的货郎受到了乡村孩子、母亲的欢迎,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作者概括地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整个画面表现了生动热闹的气氛,说明了宋代城镇集市贸易和商品交换的繁荣。
此画线条细腻雅致,货担上的物品用笔如丝柔韧圆转,而人物的衣纹则使用颤笔,转折顿挫恰当地表现出下层妇孺身着布衣的特色。细劲线描,传神地勾出朴实的形象,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在中国古代美才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宋代风俗画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中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上都有极大的创新意识,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两宋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的风俗画画风自然淳朴、生活气息浓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艺术审美更不必多言。它既有对前朝艺术审美成果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不同于前朝艺术审美的外向性特征,宋代艺术审美更加着重于画家们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次转向,宋代艺术审美可谓是中国古典艺术审美成熟化的最高峰。中国绘画格外注重情与理的统一,讲究心手合一,将画家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意趣通过手里的笔墨展现在所绘画面中,从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形态和社会心理提供了形象的材料,这充分表现北宋都市生活的画卷,已不只是一种文化具象的存在,而是历史的抽象、生活的凝固、一个时代艺术灵魂的象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M],蒲松年,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1
[2]美学散步,[M],宗白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7重印)
[3]美的历程,[M],李泽厚,北京:三联书店,2009,07(2015重印)
[4] 中国名画全知道[M],马帅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
[5] 绘画艺术欣赏[M],盛文林,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1.风俗画的概念
风俗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人们日常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兴于北宋。风俗画“通俗化,表现日常生活,朴实无华,色彩细腻”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宋代风俗画的出现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代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中都隐约可见风俗画的影子,这些画面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狩猎、农耕、出游、宴饮等生活场景,但大部分描绘的仍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直到北宋时期,风俗画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和题材,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息息相关。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底层人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的出现,人们的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画家开始不再一昧的为贵族服务,转而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既有表现战争的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的日常题材。画家们采用一些民间传说结合历史来表现战争类的历史风俗画,以此来达到以古喻今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画面中发现当朝的一些政治问题。除此之外,画家们也会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当时普通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从这些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画家力求表现当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二、风俗画的意趣之美
1.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就不得不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卷,可以看出画家是以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记录了清明时节的汴京。画家采用鸟瞰式和散点构图的手法,将当时繁荣的景象一一记录在画面中。画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汴梁周边数十里的自然风光和都城景象近、中、远景层层推开,错落有致,山林、河水、树木、房屋、人物之间的空间的布置井然有序。整幅画气韵生动,一气呵成。画面是以农村郊外为开始,山林、河水、树木、房屋、人物随着画面而展开,最精彩的部分是中段的汴河漕运,人物由稀疏而密集,场面由冷清到热烈。人物造型各有特色,周围环境十分热闹。随着画面的展开,画面也逐渐归于平静。
我们可以发现画家张择端观察十分细腻,并且深入的了解汴梁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用写实的手法将清明时节汴京人民的日常活动,以写实的方法贯穿整幅作品,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在观者观赏整幅作品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仔细品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从中发现,他细心的体验了市井阶层日常生活,从他的《清明上河图》就能体会到他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他的风俗画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性格,对于当时的世俗习惯的审美风尚具有重大的启导作用。
2.以《采薇图》为例
《采薇图》是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该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姬昌死后,其子姬发要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姬发不听,灭殷后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隐居首阳山,以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坚决不屈的志向。
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突出表现了衣服的麻布质感。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显得蓬松软和。背景部分画家用笔较为豪放粗简,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峰,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充分表现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柏叶点染细密,浓淡变化细微。图中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画家对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中国当代画家徐悲鸿在《采薇图画册》中提到:“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必藏三勒之使徒同为绘画的极峰。”
3.以《货郎图》为例
《货郎图》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画。全图描绘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该画作表现了挑满玩具百货杂物的货郎受到了乡村孩子、母亲的欢迎,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作者概括地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整个画面表现了生动热闹的气氛,说明了宋代城镇集市贸易和商品交换的繁荣。
此画线条细腻雅致,货担上的物品用笔如丝柔韧圆转,而人物的衣纹则使用颤笔,转折顿挫恰当地表现出下层妇孺身着布衣的特色。细劲线描,传神地勾出朴实的形象,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在中国古代美才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宋代风俗画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中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上都有极大的创新意识,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两宋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的风俗画画风自然淳朴、生活气息浓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艺术审美更不必多言。它既有对前朝艺术审美成果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不同于前朝艺术审美的外向性特征,宋代艺术审美更加着重于画家们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次转向,宋代艺术审美可谓是中国古典艺术审美成熟化的最高峰。中国绘画格外注重情与理的统一,讲究心手合一,将画家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意趣通过手里的笔墨展现在所绘画面中,从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形态和社会心理提供了形象的材料,这充分表现北宋都市生活的画卷,已不只是一种文化具象的存在,而是历史的抽象、生活的凝固、一个时代艺术灵魂的象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M],蒲松年,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1
[2]美学散步,[M],宗白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7重印)
[3]美的历程,[M],李泽厚,北京:三联书店,2009,07(2015重印)
[4] 中国名画全知道[M],马帅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
[5] 绘画艺术欣赏[M],盛文林,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