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养艺 文艺并重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9776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所建树的艺术家多为拥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思想巨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远的人生境界使他们成为了时代文化的探寻者。历代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概括总结了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极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中国画教学;文化素养;提高
  
  潘天寿先生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提出了“坚持广博的文化修养,全面理解中国画的传统要求”等5项基本教学原则的主张,并实施于中国画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画教学体系。在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过程中,我也感悟到学习中国画一开始画的是形象,但最后却是在比学识、比修养、比人品、比素质、比画品。读书、学识等诸多文化素养的积累,看似与绘画无关的画外修养,实则与绘画有着难以分离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文化素养好比是肥沃的土壤,绘画作品则是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花果。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大量积累和储备各领域的相关知识, 可谓“积习既多,自然醒悟,其始固须用力;及其得之也,又却不假用力”(《朱子语类》卷十八)。“不假用力”是积学至深无不自如的表现,也可视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过程。
  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人来说,文化素养像宝塔的基石,艺术创作像高塔,基石深厚扎实,艺术之塔才能越垒越高。宋代的邓椿在《画继·论远》里把文化素养提到了顶端:“画者文之极也。” 这其实是在说“画”是“文”的最高表现形式。他认为画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作画时才能“挥染超拔”,论画时才能“品评精高”。中国画教学尤为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若仅凭精湛的绘画技艺,而无深厚知识积淀,即使作品再精彩,只是“虽工亦匠”,不会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画教学中也曾出现过“重技而轻文”的现象,致使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有了很多的缺陷。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所培养出的中国画人才就很难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发展及竞争需要。所以,一般认为文化素养第一,绘画技艺第二。缺少文史、哲理、诗词修养的画工,其绘画的技术技巧再过硬,也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和较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来。此外,一幅绘画作品不仅仅是运用绘画技术或语言来完成的,必须用书法、诗文、歌赋来配合绘画的技术和语言,由于加入了绘画之外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就相应地“挤出”了绘画本身的一些因素,它的文化含量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可见,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绘画所能达到的境地,甚至可以决定绘画水平的高低。
  凝练着几千年民族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可谓博大精深,既有文学的叙事性和哲理性,又不乏诗词的抒情性和节奏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绘画史上的优秀画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历代艺术家们不仅从道理上论述了“博学”的益处,而且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历代名家凡画艺高超者均文化素养深。其中,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绘画理论的顾恺之不仅是位卓越的绘画理论家,还是杰出的人物山水画家。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维也堪称是一位集百艺于一身的艺术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文学素养,对琴、棋、书、画都有研究,将诗情、画意、禅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北宋皇帝赵佶既是书画名家,同时又热爱文学能吟诗作曲,其“画可传情,诗可达意”,他首创的瘦金体书法也相当精妙。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绘画史上,集多种学问于一身的不管是诗人、画家、书法家或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在多种文化领域中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都是受“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士德先而后文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格所使,中国文人在自我发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看作是一种必需,而且中国绘画受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格所决定,因而它极为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
  此外,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常常借鉴诗的比兴手法来隐射画面的内容,传达画者的内心感受,使得诗文题跋成为画面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诗文方面的素养是很难做到的。中国画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学理论作为支撑,对学习中国绘画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句诂字训,朝览夕诵”,才能“聪明日生,笔墨日灵”。但不少学生只顾埋头研究和实践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技巧,不肯花时间去读画史、画论、诗词、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书籍,造成大多数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缺失,也为中国画的教学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所以,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绘画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体会中国画艺术精神和特征,中国画教学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与之相关的内容,加强中国古代诗文、词赋、书法、画论的讲解和学习,这并非是泛泛的公共课所能代替的。
  历史上常把品格高尚、文化素养深厚的人,称作 “雅人”、 “雅士”、“雅儒”,他们的作品飘逸洒脱,尽显出文人特有的书卷气;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文化素养低、见识浅陋或无文化的人,称作“俗人”、“俗士”、“俗儒”,他们的作品呆板乏味,毫无内涵和新意。出于雅者之手与出于俗者之手的绘画作品形成了强烈对比,构成了中国画论中的 “雅俗”之说。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只会作画,没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学习中国画的积淀,其绘画便会被视作工匠们简单的技法重复,而遭到冷落、轻视 。那么如何去俗为雅,关键是多读书。古人说:“运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运笔如山是功力深厚,如想传出神来还是要读万卷书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七分读书三分做画之说。明代王绂也云:“要得腹有万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代王概云:“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 王概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妙,与清代张式的理论相得益彰。张式认为:“学画当先修身, 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書画者!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者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同一时代的画论名家戴熙也有“识到者笔辣,学充者气酣,才裕者神耸,三长备而后画道成”的论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行道志不二”;“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这些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一向重视的基本素养,业已为中国艺术家们所肯定和推崇的绘画原则。近现代绘画大师吴昌硕对于这一问题所持的态度是绘事必须多读书,故多读书是加强理论修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博览群书来提高理论修养,培养丰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艺术创作时才能够站在较高视点,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作出品高意深的优秀作品。
  文学素养这一关于读书学习、积累知识的主张,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显著特色和优良传统,并将成为永恒。既然文化素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从事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的人,就更要注意它、重视它、培养它、加深它。
  
  注:本文为2009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重彩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单国强.中国美术·明清至近代[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3]王伯敏.王伯敏美术文选[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5]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6]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 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
  [7]于安澜.画史丛书[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8]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周积寅.周积寅美术文集[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
  [10]何延喆.中国绘画史要[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11]杨仁恺.中国书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刘文捷
其他文献
摘要:习语因其生动、形象、幽默、简练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本文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习语使用差别的原因的探究,进而总结几种常用的习语翻译方法,使译者及读者对汉英语中的习语有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习语;差异;翻译方式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要求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障碍。对于书面的外文,人们通过查阅字典等资料可以有大致正确的理解及翻译;但若想更深入一步,操有一口
期刊
近年来,学分制管理模式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始实施。为适应现行教学管理,通过有效的考试管理来实施有效的考试,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为此,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推进教育创新,以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下面以我校为例谈谈学分制教学管理中考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一、考试内容的改革    1.现行考试内容的局限与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对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多、更高,这就使得外语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他们不但要传授语法知识,词汇意义,还应该介绍文化背景,以减少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和产生尴尬。本文介绍了一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文化意识;外语教学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
期刊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为基本,以创新为目的”的学习模式。本文在探讨研究型教学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系外语本科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课程设置多角度论述对研究型教学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探索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才变成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学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对英语口语要求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然而,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笔者从观念、课堂教学、口语教材、教师以及学生等诸多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做了改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对策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口语; 教学现状; 对策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自然教学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以具体实践指出了自然数学法在改革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自然教学法;理解输入;自然性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机械地学。现代英语教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某一语言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更易于学习者掌握。其中自然教学法尤其适用于英语词汇
期刊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人们经常提到“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正确理解两者的含义及区别,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讨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和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来说明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语言知识根基,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才符合学科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外语教
期刊
摘要:日本语能力测试是一项检测日本国内和海外以母语为非日语者为对象的日语精通程度的考试。经过20多年的组织实施,其发展规模已成为世界上一天内最大型的国际考试之一。随着日本语教育的发展和日本语文化的交流,日本语能力测试也将面临新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日本语能力测试;日语国际交流基金会    一、日本语能力测试概述    1.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概念。  日本语能力测试英文全称Japanes
期刊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是农业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但同综合类高校相比,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在人文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中都存在很多欠缺的地方。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形势变化的需要,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科结构,优化教师结构,加强素质教育,使社会科学类学科成为农业院校发展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构成部分。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0
期刊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可以说,如何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基本点。笔者仅就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优化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学生学习良好的主体氛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