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发现与创造。我们一线老师要致力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勇于创新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过程,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下面我结合课标理念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探索和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題的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在200米的跑道上跑五圈进行比赛;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这次比赛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算出每人跑的路程,算出来后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最后问“现在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了吗?” “就是我们跑的五圈嘛!”这样,“1千米”的长度就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我先用彩带在不同形状镜子的边缘装饰一圈,再用彩笔在不同图形的边缘涂出一圈,最后让学生用手指比画各种物体的一周,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周长”这一概念。
二、数学知识过程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充分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组际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互学、互教、互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商讨”激发交往热情。商讨过程着眼于“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变学生消极听课为积极求知,主动参与。讨论与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体,在知识交往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操作、尝试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面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补成长方形,这样就能准确地算出它的面积,从而引发一个新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呢?”接着让学生拿出信封里的平行四边形,把它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割补成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展示各小组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展示交流中,同学们互相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增强自主学习愿望的同时,促进了协作互动,促使个人行为变为集体意志。
三、过程学习合作化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的“距离”日渐缩短,在社会活动频繁的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学习效果等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也必须受到群体的作用。课堂中,优化组合能有效地进行群体活动,合作探索问题,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小组间优生与差生的组合,在小组交流和合作中,优生帮助差生,差生配合学习组长,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真心和友好,从而激发与其他个体进行合作和交往的欲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每个学生都准备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但是要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单靠自己一人是很难做好的,怎么办?只有小组合作着量。要很快量出小组中每个圆的周长,小组成员还需要分工好:一人拿稳纸片,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小组间的合作、交往如果要融洽、顺利,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课堂中,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学会听”和“学会讲”。“学会听”就是要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哪些观点和你一致,哪些观点你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特别集中,不能随便插嘴;如果没听明白时,可请求同伴再解释一遍。“学会讲”就是要围绕讨论的主题,将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对不同的见解能提出质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争辩。这种小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发现与创造。我们一定要站在世界竞争的高度上,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努力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方法中获取知识,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勇于创新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过程,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下面我结合课标理念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探索和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題的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在200米的跑道上跑五圈进行比赛;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这次比赛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算出每人跑的路程,算出来后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最后问“现在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了吗?” “就是我们跑的五圈嘛!”这样,“1千米”的长度就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我先用彩带在不同形状镜子的边缘装饰一圈,再用彩笔在不同图形的边缘涂出一圈,最后让学生用手指比画各种物体的一周,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周长”这一概念。
二、数学知识过程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充分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组际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互学、互教、互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商讨”激发交往热情。商讨过程着眼于“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变学生消极听课为积极求知,主动参与。讨论与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体,在知识交往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操作、尝试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面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补成长方形,这样就能准确地算出它的面积,从而引发一个新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呢?”接着让学生拿出信封里的平行四边形,把它割补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割补成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展示各小组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展示交流中,同学们互相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增强自主学习愿望的同时,促进了协作互动,促使个人行为变为集体意志。
三、过程学习合作化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的“距离”日渐缩短,在社会活动频繁的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学习效果等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也必须受到群体的作用。课堂中,优化组合能有效地进行群体活动,合作探索问题,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小组间优生与差生的组合,在小组交流和合作中,优生帮助差生,差生配合学习组长,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真心和友好,从而激发与其他个体进行合作和交往的欲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每个学生都准备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但是要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单靠自己一人是很难做好的,怎么办?只有小组合作着量。要很快量出小组中每个圆的周长,小组成员还需要分工好:一人拿稳纸片,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小组间的合作、交往如果要融洽、顺利,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课堂中,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学会听”和“学会讲”。“学会听”就是要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哪些观点和你一致,哪些观点你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特别集中,不能随便插嘴;如果没听明白时,可请求同伴再解释一遍。“学会讲”就是要围绕讨论的主题,将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对不同的见解能提出质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争辩。这种小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发现与创造。我们一定要站在世界竞争的高度上,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努力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方法中获取知识,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