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知识拯救的生命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ble_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的某个深夜,年近六旬的顾准独坐在京城的某个牛棚之中。
  那时,最爱他的妻子已在绝望之余自杀了,亲密的朋友相继背叛消沉,连他最心疼的子女也同他划清了界线,而那场“文革”浩劫,似乎还没有任何终结的迹象。
  人活在那样的时节,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但读书人顾准就在这时开始写书了。
  他默默地在一本小学生的习字簿上写着字,他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写下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神游千古,忧在当代。他恐怕已不能肯定这些文字是否还会变成铅字——事实上,直到20年后,才由一家地方出版社印刷了这部手稿。但他还在默默地写,写到“生命如一根两头燃烧的蜡烛,终于摄施了它的所有光芒”。
  顾准没有自杀、没有绝望,一位唯物论者在最黑暗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对人类未来的信心。许多年后,他的好友于光远说:“是知识在这个时候拯救了她的儿子。”
  几千年前,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一位叫柏拉图的大哲人写过一本对话体的《理想国》,哲学家是那里的国王,知识是无上的食粮。在那个精神家园中还有一条很有趣的“法律”:一个人,哪怕他犯了死罪,但只要他还在读书,那么看在上帝的分儿上,他就还有救。
  事实上,是看在知识的分儿上,这个人还有救。
  网上有位爱读书的商人写了一篇散文,讲述自己年近六十,才拥有一张小小的书桌时的欢愉心情。那份迟到的天真,满溢纸上,真是让每个人看了都替他高兴。
  书桌是一个象征,一个读书人富足踏实的象征。
  当年抗戰爆发之时,北平学生奋起抗争,那至今回荡在历史星空的吼声便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一个时代,连书桌都放不下了,那问题的严重性便可见一斑了。
  然而,读着那位商人的文字,在为他高兴之余,又不免有了几分替读书人伤感的凄然。
  少年时负笈远行,走一站是一站,自然没有一张固定的书桌;到了青年,赶上一个激越的年代,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中,书桌是一种应该远离的“小布尔乔亚情结”;到了中年,开始为生计、为职称、为篮中菜、为身边娃而忙碌浮沉,书桌简直就成了一个缥缈的奢望;只有到了儿孙成家、退休事定后的晚年,好不容易喘上一口气来,才蓦然想到,当了一辈子的读书人,还没拥有过一张真正的、宁静的书桌。
  于是自怜、茫然,开始匆匆置办……
  这样的描述,几乎是我们父辈的“人生公式”了。
  很多年前我大学毕业之际,一位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同学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决然去了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南方。在毕业晚会上,他昂然宣称:在30岁前,成为一个有自己书桌的读书人。
  那份豪情壮志,为伤感的晚会平添了一缕憧憬。
  在那样的时刻,一张书桌,在学子的心中便意味着全部的“物质基础”——要想有张书桌,总得先有买书桌的钱吧?总得拥有一个放书桌的空间吧?总得有毫不犹豫买下任何喜欢的书的钱囊吧?总得有从容读完一本书的宽裕时间吧?总得有一群可以从容地交流读书心得的朋友吧?
  如果你能在30岁之前,拥有这一切,你不就拥有了一位现代读书人的理想的全部了吗?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离那个晚会已经有20年了。
  20年来,我们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能走近一张自己的书桌。
  “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我不知道在很多年前的那个京城牛棚之中,被幸福抛弃的顾准是否闪现过这样倔强的念头。
  摘自《一星如月看多时》
其他文献
他说,等你头发过肩的时候,我就会回来接你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改变了这个城市,同时也刺痛了苏念念的心房,她从来没有想到,一向冷血孤立的自己也会为了曾经那一句儿戏而拼死的学习。  在家里,她又当爹又当娘的照顧弟弟妹妹。  她生活在没有母爱的家庭里,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妈是谁,但她知道,大妹二妹与小弟是她同父异母的弟妹,她父亲是巡逻队的一名临时工,整日整夜的在外面工作。  一日复一日,明日何其多。就这
期刊
尽管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在体检支出方面却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工作的人花得更多,老年人却花费较少。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预期老年人体检花钱多,尤其是在中国的环境污染加重、老年人慢性病高发以及突发性疾病案例增多的情况下,老年人应该增加在体检方面的投入。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工作的人在体检方面投入更多,当然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体检往往是单位付钱。  为什么中国的老年人对自己这么抠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
期刊
凌晨3点,陈二醒了。伸手按动机关,只见大床的头部一端缓缓折起,变成了座椅。紧接着往前一送,人便坐到了电脑前。屏幕一亮,一张颧骨高突、眼窝深陷的女人脸很快映入了眼底。  “美女,早上好。”陈二笑笑。  这个女子名叫小宋,是陈二的秘书,在同事的眼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美女。  “陈总好。”小宋亮出了涂抹得红艳艳的指甲:“好看吗?这可是我刚刚网购来的最新款指甲油。”  “鲜艳夺目,非常漂亮。”陈二盯着小宋
期刊
从1998年5月5日戴上牙套之后,我的人生也跟着牙齿一点点地改变,有的时候松,有的时候紧,有的时候舒服,有的时候痛苦,我常常在想,牙套在这两年来,就好像是我的朋友,陪我经历了好多好多事。  刚开始戴牙套的时候,我妈一直很担心我在演艺圈混不下去,因为她觉得艺人就是要尽量美观,戴着牙套上电视好像很怪,但伟忠哥一直鼓励我说,戴牙套是很健康的事,而且如果我戴着牙套,还能够大大方方地面对观众,也可以让大家对
期刊
川藏公路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迷人又刺激的风光带。但你换一个角度,会觉得游人的行迹,比卓绝的风光还神奇。风光,说白了只是大自然阴差阳错的撮合,是先于人类的存在,它的美是人类赋予的观感,由于大自然把这一段山川堆砌得不同寻常一点,引起你的兴奋。但它也因此给自身带来麻烦,这就像美女就因为美而受到骚扰。我想说的是游人对这一带纯洁的大自然的骚扰,相对于更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带给它的影响,可能是比较次要的部分。不,也
期刊
在已落马的“大老虎”腐败案中,贪腐“夫妻档”不时出现。一些“大老虎”的夫人更是“以夫之名”敛聚财富,为家族谋取非法利益,种种劣迹触目惊心。这让我想起了“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的名言。唐朝河北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就用真实的史料诠释了这则警言。  《朝野佥载》卷三载:“畲请禄米送至宅,母遣量之,剩三石。问其故,令史曰:‘御史例不概剩。’又问车脚几钱,又曰:‘御史例不还脚钱。’母怒,令还所剩米及脚钱。
期刊
王素与蔡襄、余靖一起,被史官并称为“昭陵贤御史”(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名曰“永昭陵”,“昭陵贤御史”犹言宋仁宗时的贤御史——作者注)。见诸《宋史·王素传》的王素“请罢不急之赏”,可谓这位“贤御史”之“贤”的一个显例。当时的情势,用蔡襄的话说,叫做“生民困苦,四夷骄慢”,国家内忧外患,边境很不安宁,急需用钱的地方很多,朝廷上下却是挥霍无度,没有节制,“中外无名之费”数倍增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
期刊
李逵这个人在梁山上是最奇怪的,这种奇怪由一件事可以看出:这位被江湖上称为黑旋风的家伙一方面似乎风格特别草莽不羁,嗓门大,爱喝酒,爱杀人,心思简单,以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著称,他对于忠义或替天行道之类的大道理也没什么兴趣,但另一方面,他却是宋江最信任的人,他一见宋江则毫无脾气,仿佛自我矮化到泥土里。一句话,他在宋江跟前和在别的地方,完全是两个人。  不可否认,到了梁山泊,李逵的個人事业确实达到了顶点,
期刊
建文四年(1402)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率军进攻山东,企图一鼓作气,扫清进军京师的障碍。不料他面对的是铮铮铁骨又英武强干的守将铁铉。燕军连攻三个月都攻不下济南,于是便阴谋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城。  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他派壮士暗地里在城门上置下千斤闸,又让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济南城快被淹了,我们就要死了。”不久,还尽撤楼橹防具,派城中百姓长者做使者,到燕王大营跪
期刊
据史料记载,当年周成王大封天下时,见楚国的祖先其貌不扬,其国又在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因此就册封了他们一个姓氏“芈”,发音取自羊叫的“mie”(音同“咩”),鄙视之情可想而知。  后来,秦并六国后,芈的读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至宋仁宗时期,在丁度等人编纂的韵书典籍《集韵》中,终于确定了这个字的读音:  芈姓,诸楚所出。芈,羊声也。母婢切,音弭。  “芈”这个字的读音暂时解决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