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广告越来越成为生产商传递产品信息的主要宣传手段,同时也成为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广告作为联系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无时无刻的不把生产者的意识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态度。而随着品牌概念的不断发展成熟,商家通过广告传播以扩大自身品牌的评价与认知度,以谋求更大的商品效益。因此,广告的传播对于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评价以及对于品牌认知程度的转变。消费者受广告的影响而改变对品牌的认知,但品牌广告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质,其传递的信息对于品牌及产品来说具有较高的正面评价甚至过高的称赞,消费者有时也不尽信广告传播的信息。也就是说,广告传播对于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改变必有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
在研究广告传播中消费者品牌态度的改变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广告所传递的信息真实且较为可信。二、广告传递的信息内容夸大失实甚至于虚假。即广告所传递信息的真实与否。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态度,但造成态度改变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由以上两种情况提出消费者品牌态度改变过程的假设,在广告内容真实情况下的消费者完整品牌认知过程:从不了解到较浅印象,逐步加深印象,进而尝试品牌并有一定了解,最终成为忠实的品牌拥护者;在广告内容夸大甚至虚假情况下的过程:从不了解不知道,到较浅印象,随之加深印象,进而尝试和了解服务或产品,最终失望(或者抵制)。其态度的变化过程是:对产品或逐渐的了解,产生兴趣,然后兴趣加深,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尝试并且喜爱;产品或服务的逐渐了解,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随之,兴趣加深,促使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尝试,最后结果失望(厌恶)。总的来说,在广告传播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态度变化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品牌;消费者心理;品牌态度
一、品牌
(一)品牌概述
品牌最早是为中世纪的庄园主及畜牧业从业者使用的。她们是为了分辨和识别牲畜的归属,进而她们在各自牲畜的身体上烙印上各自专属的不同标记,来以此表明他们对牲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早期的品牌内涵界定沿用了品牌的初始概念,是为了表明产品归属的标识。就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对于品牌所设下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使用,其目的是用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这个概念打破了作为牲畜标识的局限,使品牌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所有产品。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认同了这一概念,并且更进一步的提出品牌可以从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这六个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可资辨别的出售者的信息。本文作者认为品牌概念不仅仅可以给消费者提供生产出售者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加是对产品的一种无形附加,即给予消费者内心的深层暗示,好的品牌给予消费者质量优异的暗示,甚至会使消费者形成盲目的品牌信任。形成品牌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不仅包涵生产者的利益需求,同时也代表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心理依赖。
伴随时代的变迁,品牌概念也在逐步地吸收着新时代条件下所赋予他们的新内涵,品牌这一历史概念进而得到了发扬与发展。
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出品牌的形象论,他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印象及自身经验而有所界定。”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充分认识到了品牌被消费者认知乃至信任之后的结果和意义,突破了品牌标识概念的局限,它以消费者的认知为出发点,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者导向,更加符合现代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它发展了品牌的概念,同时也使得品牌成为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更加注重的一项强有力的手段和参考。
1972年杰克·特劳特和艾尔·里斯提出定位理论。指出:“是消费者定位产品,而不是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商为产品定位。”这个观点颠覆了之前的营销理论,第一次将消费者作为市场的主体,为消费者主导的市场理论打下了基础。
(二)广告与品牌的相互关系
品牌作为产品及生产商的标识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比商品本身更为重要,是企业个性、文化及产品的代表;更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桥梁和沟通的纽带,已经被视为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品牌更是她们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程度和质量的保障,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消费者会对一个品牌产生信任,往往是由于对品牌所属的企业,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正因为品牌对于企业的特殊意义,所以很多企业都花费大价钱为其品牌进行营销,而广告则是营销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为品牌塑造形象,最终产生口碑效应和群体效益是广告传播的最主要的目的,广告的作用就是要使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具有并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形象。广告在为一个品牌做宣传时,大体分为两个过程,其第一步就是形成品牌,即为产品打造一个象征产品货真价实的光环,是产品始终如一,消费者信任及足以依赖的保证。消费者在日常购买消费产品时形成的经验会对品牌的真实度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判定,品牌在品牌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品牌个性也会受到消费者经验的选择,除了具体的使用感受,这种品牌经验的来源是对同类型产品的使用体验,更多的是广告传播对于该品牌的影响。消费者首先会考虑广告宣传,然后对比自己或者周围亲友使用同类型产品之后的感受。所以,广告在宣传品牌产品时,需要做到真实可信,不能过分夸大。从产品或服务形成品牌的过程上解读,其实就是消费者认识产品并且体验产品,进而形成品牌印象,然后产生心理上对于品牌价值进行认同与接受的一系列过程。
对于同一品牌可能拥有很多不同的品牌价值观念,这完全取决于消费者本身的理解,品牌可能不属于生产者,而是属于消费者。品牌是消费者的品牌。只有让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理念深入消费者内心,只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才能有市场,形成品牌。 除此以外,从长远的角度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因为广告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具有“延时性”,因此广告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即时产生的,因此要有长远的眼光,用广告潜移默化的感染树立品牌的成功形象。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品牌的形成与维护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优秀的的广告进行不断的支撑,宣传和完善的。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从自身产品出发,不断的完善自己以获取消费者信任和支持,才能真正做到历久不衰。能够长期稳定的拥有消费者及其他购买群体的信任才是一个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广告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广告是品牌进行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之一,广告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剖析品牌情感,塑造品牌形象最终构建品牌独特的个性,从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品牌影响力。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改变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态度,提升的认同感,增加品牌的价值。在另一个方面,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所具有的价值,等同于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与情感态度的总和。
品牌情感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总体评价和情感趋向,它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推崇,抵触,甚至厌恶。然而广告是作用于消费者产生心理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广告对品牌所做出的评价失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广告的宣传内容代表了消费者的心声,因此广告实行的品牌传播才能被消费者接受。一个优秀品牌之所以能让消费者内心对其认可甚至推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品牌情感价值受品牌传递信息及这种信息对消费者观念和需求的影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产生改变,广告传播是这种信息传递最为方便快捷、影响范围较广的方式。
广告对品牌情感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与自我认同方面,在品牌的使用中产生的愉悦感和品牌性能表现的真实性,会让消费者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自我认同,同时消费者向周围的亲朋推荐某品牌使得消费者产生自我表现的满足感。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向着品牌经济的方向发展,广告的促销作用越来越小,反而对于品牌传播的作用日益增大,广告从一开始单纯的宣传促销商品,变成了品牌传递信息及企业传递企业文化的渠道和方式。
三、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社会上每一个个体或部分群体都被视作为消费者,而产品生产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在发生身份的相应改变。因此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分析不外乎就是对于人的心理分析,从事的行业不必进行划分,但是要对其收入及身份进行详细的分析。高收入者通常对于品牌更具有依赖性,基于自身的收入,消费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商品,以彰显自身的价值,达到自我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致分类为以下两种情况:
普遍的购买心理:
1.生理性购买:由于生理上的需求产生购买(维持生命,保护生命,延续生命,发展生命)
2.心理性购买:由于个体的心理因素引起,情感认同,理智购买与惠顾。
3.社会性购买: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社会的威望,社交范围以及社会成就。
具体的购买心理:具体分为以下十种购买心理:求实,求廉,求名,求美,求新,求奇,求近,求舒适,求安全,求容易。
根据消费者的“刺激——反应”模式,消费者通过社会,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内部因素,对品牌态度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与改变,通过个体的不断认知与感受,形成消费者的品牌效应,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行为。
四、消费者对品牌态度改变的三个层面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包括消费者对品牌态度对象的想法和立场。消费者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对产品或服务进感知和认识,在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心理的剖析是消费者对品牌形成一定态度认知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会依据表面现象对品牌产生一个初步的定位与态度认知。基于不同的因素与外部条件,品牌印象的初步形成在消费者心中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态度,消费者针对品牌的历史沿革,文化发展,营销策略等不同角度对产品或服务产生正面或负面的认知,接受或排斥的态度。
2.情感成分:它包括消费者面对品牌时所表现或产生的情绪反应。消费者通过具体感受产品或服务,进而形成对品牌的忠诚与背离两种态度表现。企业可以深度剖析消费者的第二阶段行为表现,掌握消费者现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品牌的认知与感受,进而采取相应的营销发展策略。
3.行为成分:行为成分包括消费者对品牌态度对象所采取的行动或可购买的行为。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涵消费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的品牌营销因素。在第三阶段,要使消费者产生具体的购买行为,企业不仅需要创新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策略,同时也要对品牌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树立。使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对品牌的好感度,加深对品牌的信任与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品牌产生认可且不易改变的情感。
消费者在对品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过程是及其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它存在于无形之中,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探究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改变时,我们不仅要深入剖析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多种因素,还应该具体明确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口碑形成所做出的一系列营销策略。在品牌逐步推广和宣传的同时,注意维护品牌的情感效应和消费者对品牌态度的细微变化,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的认知度与情感基础。
企业所希望得到的的是消费者通过品牌效应及其他因素产生购买行为,但这一行为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不仅需要企业全面完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还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品牌的内涵与其中的文化能够逐步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在消费者的群体中形成扩散式的品牌效应,从而通过消费者来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与沟通。这一过程决定了品牌效应建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只有促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所属品牌产生充分的稳固的依赖情感后,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品牌效应,维持广大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并通过各种营销策略使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得以长期保持。进而,消费者才会发生企业所希望产生的行为。
作者简介:冯伟(1993-),男,籍贯山西省晋中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广告学专业。
在研究广告传播中消费者品牌态度的改变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广告所传递的信息真实且较为可信。二、广告传递的信息内容夸大失实甚至于虚假。即广告所传递信息的真实与否。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态度,但造成态度改变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由以上两种情况提出消费者品牌态度改变过程的假设,在广告内容真实情况下的消费者完整品牌认知过程:从不了解到较浅印象,逐步加深印象,进而尝试品牌并有一定了解,最终成为忠实的品牌拥护者;在广告内容夸大甚至虚假情况下的过程:从不了解不知道,到较浅印象,随之加深印象,进而尝试和了解服务或产品,最终失望(或者抵制)。其态度的变化过程是:对产品或逐渐的了解,产生兴趣,然后兴趣加深,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尝试并且喜爱;产品或服务的逐渐了解,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随之,兴趣加深,促使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尝试,最后结果失望(厌恶)。总的来说,在广告传播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态度变化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品牌;消费者心理;品牌态度
一、品牌
(一)品牌概述
品牌最早是为中世纪的庄园主及畜牧业从业者使用的。她们是为了分辨和识别牲畜的归属,进而她们在各自牲畜的身体上烙印上各自专属的不同标记,来以此表明他们对牲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早期的品牌内涵界定沿用了品牌的初始概念,是为了表明产品归属的标识。就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对于品牌所设下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使用,其目的是用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这个概念打破了作为牲畜标识的局限,使品牌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所有产品。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认同了这一概念,并且更进一步的提出品牌可以从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这六个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可资辨别的出售者的信息。本文作者认为品牌概念不仅仅可以给消费者提供生产出售者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加是对产品的一种无形附加,即给予消费者内心的深层暗示,好的品牌给予消费者质量优异的暗示,甚至会使消费者形成盲目的品牌信任。形成品牌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不仅包涵生产者的利益需求,同时也代表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心理依赖。
伴随时代的变迁,品牌概念也在逐步地吸收着新时代条件下所赋予他们的新内涵,品牌这一历史概念进而得到了发扬与发展。
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提出品牌的形象论,他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印象及自身经验而有所界定。”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充分认识到了品牌被消费者认知乃至信任之后的结果和意义,突破了品牌标识概念的局限,它以消费者的认知为出发点,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者导向,更加符合现代企业营销的核心理念。它发展了品牌的概念,同时也使得品牌成为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更加注重的一项强有力的手段和参考。
1972年杰克·特劳特和艾尔·里斯提出定位理论。指出:“是消费者定位产品,而不是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商为产品定位。”这个观点颠覆了之前的营销理论,第一次将消费者作为市场的主体,为消费者主导的市场理论打下了基础。
(二)广告与品牌的相互关系
品牌作为产品及生产商的标识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比商品本身更为重要,是企业个性、文化及产品的代表;更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桥梁和沟通的纽带,已经被视为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品牌更是她们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程度和质量的保障,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消费者会对一个品牌产生信任,往往是由于对品牌所属的企业,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正因为品牌对于企业的特殊意义,所以很多企业都花费大价钱为其品牌进行营销,而广告则是营销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为品牌塑造形象,最终产生口碑效应和群体效益是广告传播的最主要的目的,广告的作用就是要使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具有并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形象。广告在为一个品牌做宣传时,大体分为两个过程,其第一步就是形成品牌,即为产品打造一个象征产品货真价实的光环,是产品始终如一,消费者信任及足以依赖的保证。消费者在日常购买消费产品时形成的经验会对品牌的真实度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判定,品牌在品牌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品牌个性也会受到消费者经验的选择,除了具体的使用感受,这种品牌经验的来源是对同类型产品的使用体验,更多的是广告传播对于该品牌的影响。消费者首先会考虑广告宣传,然后对比自己或者周围亲友使用同类型产品之后的感受。所以,广告在宣传品牌产品时,需要做到真实可信,不能过分夸大。从产品或服务形成品牌的过程上解读,其实就是消费者认识产品并且体验产品,进而形成品牌印象,然后产生心理上对于品牌价值进行认同与接受的一系列过程。
对于同一品牌可能拥有很多不同的品牌价值观念,这完全取决于消费者本身的理解,品牌可能不属于生产者,而是属于消费者。品牌是消费者的品牌。只有让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理念深入消费者内心,只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才能有市场,形成品牌。 除此以外,从长远的角度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因为广告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具有“延时性”,因此广告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即时产生的,因此要有长远的眼光,用广告潜移默化的感染树立品牌的成功形象。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品牌的形成与维护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优秀的的广告进行不断的支撑,宣传和完善的。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从自身产品出发,不断的完善自己以获取消费者信任和支持,才能真正做到历久不衰。能够长期稳定的拥有消费者及其他购买群体的信任才是一个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广告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广告是品牌进行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之一,广告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剖析品牌情感,塑造品牌形象最终构建品牌独特的个性,从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品牌影响力。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改变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态度,提升的认同感,增加品牌的价值。在另一个方面,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所具有的价值,等同于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与情感态度的总和。
品牌情感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总体评价和情感趋向,它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推崇,抵触,甚至厌恶。然而广告是作用于消费者产生心理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广告对品牌所做出的评价失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广告的宣传内容代表了消费者的心声,因此广告实行的品牌传播才能被消费者接受。一个优秀品牌之所以能让消费者内心对其认可甚至推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品牌情感价值受品牌传递信息及这种信息对消费者观念和需求的影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产生改变,广告传播是这种信息传递最为方便快捷、影响范围较广的方式。
广告对品牌情感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与自我认同方面,在品牌的使用中产生的愉悦感和品牌性能表现的真实性,会让消费者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自我认同,同时消费者向周围的亲朋推荐某品牌使得消费者产生自我表现的满足感。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向着品牌经济的方向发展,广告的促销作用越来越小,反而对于品牌传播的作用日益增大,广告从一开始单纯的宣传促销商品,变成了品牌传递信息及企业传递企业文化的渠道和方式。
三、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社会上每一个个体或部分群体都被视作为消费者,而产品生产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在发生身份的相应改变。因此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分析不外乎就是对于人的心理分析,从事的行业不必进行划分,但是要对其收入及身份进行详细的分析。高收入者通常对于品牌更具有依赖性,基于自身的收入,消费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商品,以彰显自身的价值,达到自我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致分类为以下两种情况:
普遍的购买心理:
1.生理性购买:由于生理上的需求产生购买(维持生命,保护生命,延续生命,发展生命)
2.心理性购买:由于个体的心理因素引起,情感认同,理智购买与惠顾。
3.社会性购买: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社会的威望,社交范围以及社会成就。
具体的购买心理:具体分为以下十种购买心理:求实,求廉,求名,求美,求新,求奇,求近,求舒适,求安全,求容易。
根据消费者的“刺激——反应”模式,消费者通过社会,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内部因素,对品牌态度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与改变,通过个体的不断认知与感受,形成消费者的品牌效应,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行为。
四、消费者对品牌态度改变的三个层面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包括消费者对品牌态度对象的想法和立场。消费者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对产品或服务进感知和认识,在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心理的剖析是消费者对品牌形成一定态度认知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会依据表面现象对品牌产生一个初步的定位与态度认知。基于不同的因素与外部条件,品牌印象的初步形成在消费者心中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态度,消费者针对品牌的历史沿革,文化发展,营销策略等不同角度对产品或服务产生正面或负面的认知,接受或排斥的态度。
2.情感成分:它包括消费者面对品牌时所表现或产生的情绪反应。消费者通过具体感受产品或服务,进而形成对品牌的忠诚与背离两种态度表现。企业可以深度剖析消费者的第二阶段行为表现,掌握消费者现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品牌的认知与感受,进而采取相应的营销发展策略。
3.行为成分:行为成分包括消费者对品牌态度对象所采取的行动或可购买的行为。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涵消费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的品牌营销因素。在第三阶段,要使消费者产生具体的购买行为,企业不仅需要创新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策略,同时也要对品牌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树立。使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对品牌的好感度,加深对品牌的信任与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品牌产生认可且不易改变的情感。
消费者在对品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过程是及其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它存在于无形之中,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探究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改变时,我们不仅要深入剖析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多种因素,还应该具体明确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口碑形成所做出的一系列营销策略。在品牌逐步推广和宣传的同时,注意维护品牌的情感效应和消费者对品牌态度的细微变化,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的认知度与情感基础。
企业所希望得到的的是消费者通过品牌效应及其他因素产生购买行为,但这一行为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不仅需要企业全面完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还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品牌的内涵与其中的文化能够逐步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在消费者的群体中形成扩散式的品牌效应,从而通过消费者来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与沟通。这一过程决定了品牌效应建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只有促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所属品牌产生充分的稳固的依赖情感后,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品牌效应,维持广大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并通过各种营销策略使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得以长期保持。进而,消费者才会发生企业所希望产生的行为。
作者简介:冯伟(1993-),男,籍贯山西省晋中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广告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