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型学应用的探索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建筑类型学的概念及发展,对建筑类型学的分类方式和设计方法作了详细论述,并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论述类型学在实践领域的开展。
  【关键词】类型学;文脉;原型;类型转换
  一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必要性
  在目前全球建筑风格日趋匀质化,地方建筑文脉迅速丧失这一大的背景下,地域建筑与地方文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设计人员的关注,对全球化与地域性的讨论也进入新的阶段。建筑师为发掘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地方文脉传统,努力捕捉地域建筑的特色,各种设计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建筑创作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类型学作为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日趋成熟,这些特质,使得它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依然被广泛的使用。
  二 建筑类型学的内涵与来源
  要了解类型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类型,按照《大英百科全书》条目载:“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统称为类型。类型的各个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这些属性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又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的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于论证和探索。”现今人们对类型学的讨论基本上坚持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学者的主张,即类型学可以被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类型学的发现和应用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法国启蒙运动时代就有了关于类型学的探索。类型学最早源于自然科学,18世纪欧洲生物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都积累的丰富的资料,对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类型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逐渐拓展到建筑学的研究领域,从建筑历史领域的分类来说属于以自然为类型的第一支类型学。19世纪二次从业革命爆发,由机器进行大量生产的要求日趋强烈,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发展的新的类型学来自工业革命,体现了大量性标准化的特点,成为了第二支类型学,也可成为“范型”类型学。本世纪60年代,人们感受到了现代主义的缺陷,开始关注建筑历史的研究,形成了第三支类型学,也就是当代类型学,当代类型学关注的并非只是对建筑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而是将历史的建筑放在其他学科的研究背景下来考察和应用,通过超历史的历史建筑形式的利用来解决历史建筑的形式和当代社会的需求形式之间的矛盾。
  类型学作为一种研究和工作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因而设计人员日益关注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三 建筑类型学的分级组织方式
  当代建筑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是如何调和城市形态与建筑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它是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客观存在。因此,新的建筑、建筑群体和城市的产生应该被视为是老的城市生长繁殖的结果。设计过程必须作为一种归类分组的方法体系,才能够把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总结归类,并在此过程中接纳并呈现特定的文化和人脑中的固有形象。合理的等级组织和分类方式有助于整个研究过程的清晰展开。不少建筑研究人员对类型学分类方式进行了探讨,阿尔干作为其中之一,其分类方式被广泛认可,根据阿尔干的观点,分类方式是根据下列等级组织进行的:
  1.反映在建筑组群与城市形态关系研究上的城市尺度及其建筑组织关系;
  2.诸如广场、室内空间类型等形式的建筑自身尺度和大的构成元素;
  3.建筑细部的比例,构造和装饰,如斗拱等元素的处理。
  这一分类方式使我们在从事一个复杂的设计时,可以更好的理清层次关系,使类型学的运用能够从宏观格局入手直至微观细节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当然,根据项目的需要,我们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一级,展开整个设计工作。
  四 建筑类型学的运用
  合理的分级使得类型学有了明确的针对对象,但是类型学的展开应用过程同样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根据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
  1.类型的选择:
  这是创造过程的第一步。类型选择时,设计人员必须针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原型搜集应有较强的代表性,原型是新生事物产生的依据。原型不仅指原初的类型更扩展到广义的原型,还包括对人类情感延续及心理特征的建筑语言的表达,对相似气候环境及自然地理特征在建筑累积的反映,以及相对稳定的文化与经济基础在建筑上累积的反映等等。原型搜集往往是要求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适应的建筑形式作为代表,一些相对奇异或特殊的建筑形式往往不作为主要的原型对象。选择的类型常常是固定的建筑组群关系及建筑的母题。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图1)是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组群,而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使得庭院的类型源远流长,从皇家园林到宗教庙宇再到市井民居,几乎各类建筑群体都以庭院为中心组织空间,使得庭院空间成为了我国建筑中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母题。需要说明的是原型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原型就是建筑的最终本质,原型只不过是建筑变换中的一个媒介,通过这一媒介,新形式才得以产生。
  (图1)
  2.类型的提取:
  提取的过程往往是和选择的过程同步进行的,这里之所以要将其分开,是因为要更加充分的说明类型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引用。采集必要的建筑符号或建筑构成元素,并对其进行分类,是资料整合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特定历史元素的种类和特征,这种方法常用于旧街改造,整治等项目。通过历史建筑元素的总结和归纳,为后续的建设项目提供指导,达到建筑文物或特殊历史地段“整旧如旧”的目的。这从广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对建筑类型学的应用,但是建筑类型学的作用绝不止于此。
  3.类型的转换和应用:
  对于已经选择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是类型学处理的关键,没有还原简化,则只能局限于选择的原型自身,而往往由于原型不具有普遍的抽象性,会造成类型的选择失去普遍意义。类型作为从历史生活中抽取出了其深层结构,重新置身于特定历史的文化生活中,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就可以产生出类似于已往建筑而又绝不同于以往任何建筑的一种感知上的历史连续性。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研究其建筑所将占据的场所,发掘其精神特性。建筑实为场所经验和类型经验的整合。“类型转换”是塑造建筑形态的最关键,而又最具创造性的一环。   由于建筑类型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一旦类型形成,就会带有一定的建筑特征,易于唤起我们特定的感情,虽然形象在具体场合是多变的,但内部构成规则是稳定的。使用类型转换的设计方法进行创作,是对类型学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应用,同样能够唤起人们的场所感和文脉感。例如北京德胜尚城项目,整个建筑群由七座写字楼组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步行街区,在建筑群的构成中,通过类型的方式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融入到整个建筑群中,遵循了老北京从大街钻胡同穿院子进房门的空间序列特色,从整个空间布局到场所营造上都表现出了北京的特色,体现出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强烈的建筑本土性立场。
  (图2)
  (图3)
  运用类型进行创新设计的建筑师总是在各种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类型意象中吸取灵感,设计出崭新的建筑。日本建筑师原广司和黑川纪章是运用村落意象的集大成者,两位都为村落的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尤其是原广司的大和国际,在立面上层层累积村落的意象,而村落的剪影形象经过高度抽象,也似朵朵白云在建筑中固定了下来。特定的形象有着多种的解读它们增添了建筑的多种涵义。黑川纪章则在建筑的细节上探索了更多的意味,他在广岛美术馆(图3)中用现代材料及构造方式解读乡土建筑的语言,融合反映广岛的历史事件的隐喻手法,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即便前卫的建筑师,其设计手法也受到了类型意象的影响。伊东丰雄的自宅银色小屋(图4)以系列拱型的组合,暗示了类似帐篷的临时性的存在。又如谷口吉生的日本岩手县安比饭店,它是一个高原山地旅游旅馆,其简洁和直截了当的坡顶形式,也让人联想到山地村落。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入口采用了类似帐篷的形状,却又是纯粹的几何形体。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关于类型学应用的实例,鉴于字数的限制和文章的需要,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五 建筑类型学在实践领域的拓展
  类型学不仅可以作为建筑创作的工具,在建筑学的其他方面同样有巨大的作用。从城市角度来讲,类型学可以作为“阅读”城市的有效方式,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组群,类型选择和处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以类型的方式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探索城市形态的演进和发展。建筑与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产生互动,类型学可以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种角度的对比来感知城市,通过用类型学进行历时性研究,可以宏观把握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通过用类型学进行共时性研究可以分析建筑组群的空间与形式的组合。通过分析总结历史上城市的渐进变化的过程,指导城市未来的建设。由此可见,类型学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是广泛的和多样的,相信随着学科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设计人员不断的发掘创新、开拓进取,会有更多关于类型学方法的新的应用。
  六 结语和展望
  类型是“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了人类世世代代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表达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所认同的因素”。类型的观念基本上是一种历史主义:现实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段,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总是历久而弥新。类型作为一种载体,包含了多种方面的信息。对于传统具体类型的深入研究,连接了建筑本体和哲学、观念、文化等各种深层次方面的内容,今天物质、材料的发展为对类型做出新的解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传统建筑类型中,类型向具体建筑形态的转化多种多样、变化万千,在现代建筑中,传统类型所表达的信息可以以更多样化的方式体现出来,传统的类型积累了丰富的人类感受,可以给我们以不断的启示。由此可知,对建筑类型学的深入的研究和运用有助于使我们深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相信随着对建筑类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实践的开展,建筑作品会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世界建筑,1988(6)
  2马清运,类型概念及建筑类型学 建筑师,l990(6)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中建工出版社
  4曹炜,类型学思考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2)
  5胡炜,探索建筑原型的深层涵义 江苏建筑,2002(2)
  6张继平,建筑类型学与地域文化的体现 山西建筑,2003(12)
  7沈克宁,重温类型学 建筑师,2006(12)
  8李钢,城市文脉设计与类型学 山西建筑,2007(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就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讨论发展新型节能材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绿色环保;节能;新型材料;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的使用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同时,由于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展现出的更为优秀的使用性能,不仅实现了高性能,同时也有高功能的特
期刊
【摘要】本文就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的特点、材料的要求、钢结构施工技术、安全施工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钢结构;防护技术;施工安全;安全技术  引言:  高层钢结构施工安全防护技术在高层钢结构施工中,高空作业量多,施工难度大,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特别高。  1.工程概况  武汉世纪家园项目属一类建筑,由11栋高层建筑组成,地上203960m2,地下室25785 m2,总建筑面积23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楼盖结构的材料用量占整个结构材料用量的30%到40%,而人防地下室楼盖由于要承受较大荷载,其材料用量在整个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会更高。楼盖结构造价的节省,无疑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武汉某人防地下室顶板结构为例,对人防地下室顶板的几种结构形式进行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比较。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梁板结构+十字次梁;梁板结构+井字次梁
期刊
【摘要】对于道桥建设来说,其是推动交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技术施工措施,而对于混凝土桥梁来说,其也指的是各类混凝土构件共同组合成的桥梁,在施工的时候,混凝土桥梁也难以避免各类问题,所以,在施工的时候,对于混凝土桥梁来说,也需要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加强,重视施工管理,做好施工材料的控制,最终保障好施工的质量。而对于道桥施工来说,其是新时期建设中的一个创新的项目,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因而也吸引不少投资建造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保温材料的更新换代,建筑保温材料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成为未来竞争的重点。我们要发展保温建材,就要完成旧的保温建材的产品升级,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提高保温涂料的占有比率,让保温建材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保温建材;节能降耗;发展  保温建筑材料既实用又美观,通常是指在建筑墙壁内侧铺装的导热系数小于或者等于2.0的材料,通过这种导热系数非常低的保温材料,就可以大幅度地减少
期刊
【摘要】本工程为地下1层,地上19层,地上第5层为结构转换层。转换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桁架,其轴线跨度为27.0m。型钢混凝土桁架转换结构可以显著缓和高层建筑质量和刚度的突变。转换桁架构件为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充分发挥了型钢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各自的力学特性,型钢外包钢筋混凝土,可避免型钢过早出现局部屈曲或整体失稳,并具有耐火性好、节省钢材的优点;在混凝土中增加型钢,具有承载力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型钢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从功能、体量和形态三个方面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分类说明,然后通过渲染气氛、供人们观赏、组景三个方面对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进行介绍。了解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及用途,有利于我们了解园林艺术、发现园林艺术、感受园林艺术、创作园林艺术。  【关键词】建筑小品;种类;用途;园林艺术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和社会都在悄然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园林艺术
期刊
【摘要】针对联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MIDAS GEN8.0为工具,建立了一种简明有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连梁纵向配筋率对联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在连梁纵向配筋率变化过程中结构承载力和破坏位移的变化规律。此研究对现实结构设计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联肢剪力墙;连梁刚度;纵向钢筋配筋率;MIDAS;静力弹塑性分析  
期刊
【摘要】绿色生态是21世纪世界建筑的主旋律。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感受到工业革命对于自然系统的破坏。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
期刊
I S B N:978-7-5641-2801-2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定 价:49.00元  开 本:16K  頁 码:248页  作者简介:(澳)薄大伟/David Bray,悉尼大学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中国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  内容简介: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