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最火的梗应该是“88年的中年女子”。这样下去,95后眼看要“更年期”,00后离“空巢老人”也不远了。
全网热转年龄梗,固然有开玩笑的意思,但同样频繁的矢口否认,多少也流露出年华老去的无可奈何。我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的年龄,而是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年龄。
曾经有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女性,在我的微信后台留言抱怨“恶婆婆”的威逼。她说,自己嫁给老公之后,并不想太早生育,但男方家庭,尤其是婆婆勒令她趁早。理由是万一养的是女儿,还来得及再生儿子。
结果,第一胎就生了儿子。等到产后恢复,她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婆婆又不准许,因为“女人家的命,就是相夫教子。别成天想那些有的没的。”
她很苦恼:“我婆婆的一生已经完了,没什么新的盼头,毕竟她已经41岁了。但我还年轻啊,我特别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这段留言,我惊讶的点不是相对陌生的农村现实,而是那句扎眼的“她已经41岁了”。
这段话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如果她自己也41岁了,就不再过想要的生活,轉而向外力和惯性妥协了?要知道,用城市的眼光来看,41岁正是人生奋斗的黄金时期啊。显然,问题并不出在具体的年龄,而是向别人定义的“老了就是废了”的论调,递交了自己的投降书。
有时候想想,随大流的人生真够可悲的。学历职业要遭人指点,婚恋生育要经人议论,甚至连几岁算青年,几岁算中年,几岁算无望的尾声,都要看“公序良俗”的眼色。
更要命的是,面对向来如此的舆论导向,很多人默默承认并接受了多少岁就老了,老了就意味着百无一用,甚至还自怜自伤,内心涌动起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悲凉感。而这恰恰是失败者的专属价值观。
类似偏见的逻辑前提特别简单:生理优势决定一切,而年长者的生理状况普遍不如年轻者。然而,这个逻辑的漏洞大到月球上都能看见。且不说抽象规律无法覆盖每个个体,单是生理优势决定一切,恐怕也更适合《动物世界》,而不是人类生活。
经验和智慧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年轻人未必有优势。至于心态和阅历,更是着急不得,是唯有经历过才能懂得的功课。人生是漫长的翻山越岭,靠蛮力和气盛,也就只够攀爬起初的几座小土坡而已。
董桥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中年是下午茶》。里面写到:“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可是,纳坡可夫在巴黎等着去美国的期间,每天彻夜躲在冲凉房里写书,不敢吵醒妻子和婴儿。陀斯妥也夫斯基怀念圣彼得堡半夜里还冒出白光的蓝天,说是这种天色教人不容易也不需要上床,可以不断写稿。梭罗一生独居,写到笔下約翰·布朗快上吊的时候,竟夜夜失眠,枕头下压着纸笔,辗转反侧之余随时在黑暗中写稿……所以,很多人嫌董桥矫情。
那看看王朔。据说有人问他,“80后”的新生代作家会不会取代老人。朔爷回了一嘴:“年轻算屁呀,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
青年、中年或者老年,只要活出自我,就都不是问题。怕就怕,你活在别人定义的世界里,青春洋溢就轻佻浮夸,刚要成熟就暮气深沉。我们每个努力的人都很忙的,“废人”才有空在乎年龄呢。
全网热转年龄梗,固然有开玩笑的意思,但同样频繁的矢口否认,多少也流露出年华老去的无可奈何。我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的年龄,而是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年龄。
曾经有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女性,在我的微信后台留言抱怨“恶婆婆”的威逼。她说,自己嫁给老公之后,并不想太早生育,但男方家庭,尤其是婆婆勒令她趁早。理由是万一养的是女儿,还来得及再生儿子。
结果,第一胎就生了儿子。等到产后恢复,她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婆婆又不准许,因为“女人家的命,就是相夫教子。别成天想那些有的没的。”
她很苦恼:“我婆婆的一生已经完了,没什么新的盼头,毕竟她已经41岁了。但我还年轻啊,我特别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这段留言,我惊讶的点不是相对陌生的农村现实,而是那句扎眼的“她已经41岁了”。
这段话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如果她自己也41岁了,就不再过想要的生活,轉而向外力和惯性妥协了?要知道,用城市的眼光来看,41岁正是人生奋斗的黄金时期啊。显然,问题并不出在具体的年龄,而是向别人定义的“老了就是废了”的论调,递交了自己的投降书。
有时候想想,随大流的人生真够可悲的。学历职业要遭人指点,婚恋生育要经人议论,甚至连几岁算青年,几岁算中年,几岁算无望的尾声,都要看“公序良俗”的眼色。
更要命的是,面对向来如此的舆论导向,很多人默默承认并接受了多少岁就老了,老了就意味着百无一用,甚至还自怜自伤,内心涌动起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悲凉感。而这恰恰是失败者的专属价值观。
类似偏见的逻辑前提特别简单:生理优势决定一切,而年长者的生理状况普遍不如年轻者。然而,这个逻辑的漏洞大到月球上都能看见。且不说抽象规律无法覆盖每个个体,单是生理优势决定一切,恐怕也更适合《动物世界》,而不是人类生活。
经验和智慧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年轻人未必有优势。至于心态和阅历,更是着急不得,是唯有经历过才能懂得的功课。人生是漫长的翻山越岭,靠蛮力和气盛,也就只够攀爬起初的几座小土坡而已。
董桥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中年是下午茶》。里面写到:“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可是,纳坡可夫在巴黎等着去美国的期间,每天彻夜躲在冲凉房里写书,不敢吵醒妻子和婴儿。陀斯妥也夫斯基怀念圣彼得堡半夜里还冒出白光的蓝天,说是这种天色教人不容易也不需要上床,可以不断写稿。梭罗一生独居,写到笔下約翰·布朗快上吊的时候,竟夜夜失眠,枕头下压着纸笔,辗转反侧之余随时在黑暗中写稿……所以,很多人嫌董桥矫情。
那看看王朔。据说有人问他,“80后”的新生代作家会不会取代老人。朔爷回了一嘴:“年轻算屁呀,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
青年、中年或者老年,只要活出自我,就都不是问题。怕就怕,你活在别人定义的世界里,青春洋溢就轻佻浮夸,刚要成熟就暮气深沉。我们每个努力的人都很忙的,“废人”才有空在乎年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