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支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这是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故事很唯美,但在高考结束后,这道题目在网上却招来吐槽声一片。网友们普遍认为这道考题有欠严谨,材料内容违反了蝴蝶的生活习性,并不科学。
在高考结束之后,一些网友发现,这段材料系根据《读者》杂志2011年发表的文章《轻一点,别点蜡烛》删改而成。通过这篇文章和作者用手机拍摄的“蝴蝶”照片,我们可以对当时探险者的见闻有更清晰的了解。如作者所言,他们进入的岩洞是一处钟乳石洞,两次进入岩洞的时间相隔几个月之久;作者拍下的照片则显示,他当时看到的是一种休息时翅膀平铺展开的昆虫。
这些线索表明,文章的作者,以及当年进入岩洞的其他探险者,看到的并非蝴蝶,而是蛾类。
蛾类,俗称蛾子,与蝴蝶同属昆虫纲鳞翅目。这个目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目,其中包含的物种仅次于昆虫纲鞘翅目(也就是甲虫那一类)。在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大约150万种现存动物中,鳞翅目占据了20万种之多。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展厅里,有一张根据不同的纲和目包含的物种数量绘制的科普图,那上面硕大的甲虫和蝴蝶,就是要表明昆虫纲的这两个“超级大目”在自然界里的“分量”。
在鳞翅目内部,蝴蝶和蛾类的比例大致是1:9,蛾类占据绝大多数。在中国有分布的大约8 000种鳞翅目昆虫中,蝴蝶和蛾类的比例大致是1:3,蛾类仍然是“多数派”。
虽然蝴蝶与蛾类在外观上有些相似,但如果仔细观察,也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来说,蝴蝶的躯体比较瘦小,蛾类的躯体则比较肥大;蝴蝶的触角通常呈鼓槌状,蛾类则是羽毛状。从习性上看,蝴蝶在休息时翅膀会并拢竖起,蛾类则是张开平放;蝴蝶的活动时间大体严格限制在白天,蛾类则是日夜都有可能飞行,但大部分蛾类在夜间会更为活跃。此外,从色彩是否亮丽来分别蝴蝶和蛾类未必“靠谱”,虽然蝴蝶当中有很多色彩斑斓的成员,但蛾类之中也有些种类相当漂亮。从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中收藏的蛾类标本中,我们就能知其一二。
由此可见,探险者们在岩洞中看到的,其实是某种有着美丽翅膀花纹的蛾类。由于它的外表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蛾类,因此被误认为是蝴蝶。不仅如此,考虑到蛾类成虫大多生命短暂,因此作者和同伴们两次进入岩洞,看到的很可能是两群不同的蛾类,甚至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不过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再追问一句:抛开高考试卷和《读者》杂志上的材料不谈,蝴蝶有可能栖居在岩洞里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大部分蝴蝶会以卵、幼虫或蛹的形式熬过冬天的严寒,但也有少数蝴蝶,比如孔雀蛱蝶,会以成虫形态过冬。或者说,这部分蝴蝶有冬眠的习性。和许许多多冬眠的动物一样,冬眠的蝴蝶也需要把代谢速率大幅降低,以减少体内养分的消耗,熬过草木凋零、食物稀少的冬天。因此,蝴蝶必须谨慎选择冬眠场所:冬眠地点必须在整个冬天里基本保持恒温,而春天到来时又足以让蝴蝶感受到温度变化;而且,冬眠地点必须干燥,因为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真菌,而冬眠状态的蝴蝶对此无从防备。一部分山洞的确有可能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在山洞比较靠近洞口的地方,确实有可能发现正在冬眠的蝴蝶。
但如果根据《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的描述,作者与同伴是进入一处钟乳石洞探险的。这样的洞穴环境潮湿,而且作者看到“蝴蝶”的位置离洞口已有300米之遥。在这里,洞穴的气温基本恒定,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这篇文章给定的环境中,作者看到的仍然不会是蝴蝶。
摘自《北京青年报》
这是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故事很唯美,但在高考结束后,这道题目在网上却招来吐槽声一片。网友们普遍认为这道考题有欠严谨,材料内容违反了蝴蝶的生活习性,并不科学。
在高考结束之后,一些网友发现,这段材料系根据《读者》杂志2011年发表的文章《轻一点,别点蜡烛》删改而成。通过这篇文章和作者用手机拍摄的“蝴蝶”照片,我们可以对当时探险者的见闻有更清晰的了解。如作者所言,他们进入的岩洞是一处钟乳石洞,两次进入岩洞的时间相隔几个月之久;作者拍下的照片则显示,他当时看到的是一种休息时翅膀平铺展开的昆虫。
这些线索表明,文章的作者,以及当年进入岩洞的其他探险者,看到的并非蝴蝶,而是蛾类。
蛾类,俗称蛾子,与蝴蝶同属昆虫纲鳞翅目。这个目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目,其中包含的物种仅次于昆虫纲鞘翅目(也就是甲虫那一类)。在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大约150万种现存动物中,鳞翅目占据了20万种之多。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展厅里,有一张根据不同的纲和目包含的物种数量绘制的科普图,那上面硕大的甲虫和蝴蝶,就是要表明昆虫纲的这两个“超级大目”在自然界里的“分量”。
在鳞翅目内部,蝴蝶和蛾类的比例大致是1:9,蛾类占据绝大多数。在中国有分布的大约8 000种鳞翅目昆虫中,蝴蝶和蛾类的比例大致是1:3,蛾类仍然是“多数派”。
虽然蝴蝶与蛾类在外观上有些相似,但如果仔细观察,也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来说,蝴蝶的躯体比较瘦小,蛾类的躯体则比较肥大;蝴蝶的触角通常呈鼓槌状,蛾类则是羽毛状。从习性上看,蝴蝶在休息时翅膀会并拢竖起,蛾类则是张开平放;蝴蝶的活动时间大体严格限制在白天,蛾类则是日夜都有可能飞行,但大部分蛾类在夜间会更为活跃。此外,从色彩是否亮丽来分别蝴蝶和蛾类未必“靠谱”,虽然蝴蝶当中有很多色彩斑斓的成员,但蛾类之中也有些种类相当漂亮。从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中收藏的蛾类标本中,我们就能知其一二。
由此可见,探险者们在岩洞中看到的,其实是某种有着美丽翅膀花纹的蛾类。由于它的外表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蛾类,因此被误认为是蝴蝶。不仅如此,考虑到蛾类成虫大多生命短暂,因此作者和同伴们两次进入岩洞,看到的很可能是两群不同的蛾类,甚至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不过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再追问一句:抛开高考试卷和《读者》杂志上的材料不谈,蝴蝶有可能栖居在岩洞里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大部分蝴蝶会以卵、幼虫或蛹的形式熬过冬天的严寒,但也有少数蝴蝶,比如孔雀蛱蝶,会以成虫形态过冬。或者说,这部分蝴蝶有冬眠的习性。和许许多多冬眠的动物一样,冬眠的蝴蝶也需要把代谢速率大幅降低,以减少体内养分的消耗,熬过草木凋零、食物稀少的冬天。因此,蝴蝶必须谨慎选择冬眠场所:冬眠地点必须在整个冬天里基本保持恒温,而春天到来时又足以让蝴蝶感受到温度变化;而且,冬眠地点必须干燥,因为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真菌,而冬眠状态的蝴蝶对此无从防备。一部分山洞的确有可能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在山洞比较靠近洞口的地方,确实有可能发现正在冬眠的蝴蝶。
但如果根据《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的描述,作者与同伴是进入一处钟乳石洞探险的。这样的洞穴环境潮湿,而且作者看到“蝴蝶”的位置离洞口已有300米之遥。在这里,洞穴的气温基本恒定,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这篇文章给定的环境中,作者看到的仍然不会是蝴蝶。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