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循行浅议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aaaa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脉作为奇经八脉中的一条,是全身各循行经脉中唯一明确的一条横向循行于腰腹部的经脉,起着制约调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脏腑,调畅周身气血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5种目前为大多医家认同的循行路线:①经十四椎成水平环状;②开始于季肋如系带状横行腰间;③十四椎、带脉、五枢、维道和神阙等诸穴的连线;④双“个”字形;⑤起于季肋下、斜行向下到带脉、五枢和维道穴,绕身1周.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带脉的循行路线进行延伸思考,对其循行回身1周宽度的上下界限有所猜想.本文意在通过对带脉循行的更多推测与发现,引起医者们对带脉的重视与研究,为临床诊疗相关带脉系疾病提供治疗新思路.
其他文献
序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古代医籍中同样存在序跋内容.本文通过对古医籍序跋内容进行解析及特点分析,将古医籍序跋内容解析成反映著书时代背景、反映作者著书缘由、阐明成书过程,揭示治学态度、说明医道发展历程、阐明作者学术特色、告诫后学、阐述作者行医始末7个方面,特点分析为立意鲜明、主旨明确,旁征博引、文采斐然,逐层铺垫、情真意切三个方面,方便更好地研究序跋内容,同时也为研究中医古籍中的文化内涵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观察黄芩素对模型大鼠耳廓复合痤疮的影响,探究黄芩素对痤疮的干预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从64只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中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对其余54只大鼠用kligman法建立右耳廓复合痤疮模型,21 d后随机抽取4只进行HE观察,确认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芩素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黄芩素,阳性对照组给予0.025%的维A乳酸膏,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用药4周,其余2组不给予药物治疗,4周后对大鼠进行局部组织采样,并采用ELISA法检测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难明.西药治疗存在药物副作用及复发率较高等问题,而中医在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范畴,其病因病机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玄府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汗孔概念,后经刘完素等医家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特色的中医理论.而风药最早见于张元素《医学起源》一书,其质轻而气盛,具有发散祛邪、升阳补虚、畅气调肝、活血通络、通窍启闭等多种功用.本文从玄府理论与慢性荨麻疹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发,认为玄府开合失司为慢性荨麻疹发病的核心病机,治疗当以
《圣济总录》可谓北宋医学集大成之作,其“食治”一门反映了北宋食治之成就.本门食疗方较前代多有改进,其中部分改进受到北宋饮食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北宋素有“尚羊”传统,从皇室成员到普通民众皆喜食羊肉,并认为羊肉有大补的功效,甚至产生了“贵羊贱猪”的思想,从而使北宋医家更加重视羊肉的补益作用,羊肉及羊类食材在《圣济总录·食治门》中得到普遍使用.粥作为北宋主食之一,深受各阶层喜爱,宋人亦认为粥有补益之效,医家在使用食疗方时也多选取粥剂,且多选取饮食生活中常见食材.面食亦为北宋主食之一,种类十分丰富,这些面食种类也对
目的:探究解毒生肌膏对2型糖尿病大鼠创面皮肤的组织形态学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D雄性糖尿病大鼠,构建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解毒生肌膏组在皮肤创面造成后加中药解毒生肌膏干预,磺胺嘧啶银乳膏组加磺胺嘧啶银乳膏组干预,模型组不予处理,分别在第3天、第7天、第21天肉眼观察创面大体形态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的阳性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解毒生肌膏组大
目的:为解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情况,提取医院信息采集系统中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冠心病患者的数据,挖掘其用药特征及规律,为规范刺五加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来自全国18家大型三甲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过刺五加注射液至少1次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信息,使用频数统计方法描述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联合用药特征.结果:患有冠心病并使用刺五加注射液患者的平均年龄(69.41±10.53)岁,45岁以上的患者占98.62%,男女比例为1:1.614;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
目的:探索白介素2(IL-2)、白介素13(IL-13)、白介素12(IL-12)、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等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痰瘀互结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AC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样分为健康组(12例)、痰瘀互结证组(10例)和非痰瘀互结证组(13例),检测血清样中IL-2、IL-12、IL-13、MIP-1等含量.结果:痰瘀互结证组外周血中IL-2、IL-12、IL-13、IL-17、MIP-1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痰瘀互结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痰瘀互结证
目的:深入挖掘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合并用药情况,探索最优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对全国20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采集的电子医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筛选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联合用药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组合,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肝素钠注射液;合并高血压疾病的降压治疗组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坎地沙坦+氢氯噻嗪+呋塞米片+螺内酯;合并肺部感染的抗感染治疗组合:丹参川芎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前后肺部微生态的异同,根据不同预后,寻找ARDS患者肺部微生态在疾病转归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肺炎导致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治疗前组(24例)、治疗后存活组(17例)、治疗后死亡组(7例);以同期本院ICU收治的存在轻度肺部感染的非ARDS患者为对照组(25例)。分析并比较4组患者肺部微生态的异同,筛选与ARDS死亡相关的可能致病菌(潜在的死亡危险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病程中形成的病理性滑膜炎、血管翳在早期主要引起患者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僵硬等症状,但在疾病发展到病程后期,炎症的侵蚀性损害导致的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可能使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Ca2+不仅在骨的生成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病程后期发生的骨质破坏.众多的科学研究还发现,Ca2+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息息相关,其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充当重要媒介.本文从Ca2+与骨代谢、钙结合蛋白、Ca2+稳态角度探索Ca2+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不同作用,寻找二者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