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甄树楠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秋天,侵华日军纠结大批军队对我冀西山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企图消灭我敌后抗战部队。
  当时,我的父亲甄树楠在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抗三大队任队长,部队驻扎在河北省唐县于家寨。战前动员时,指导员反复强调说:一定作好反扫荡的一切准备,不让干部、学员受到任何损失。
  率队到神仙山附近待命
  父亲的抗三大队集中了九分区部队的排、连所有干部。考虑到指导员胡尊三同志是广东人,说一口浓重的方言,北方同志没有人能听懂他说话,而且他是个知识分子,戴着近视眼镜,又无实际作战经验,所以部队行动指挥重任就落在了父亲的肩上。
  当时父亲二十七八岁,身强力壮,与日本人面对面交战多次,拼过刺刀,打过多次胜仗。凭借着对日本人的了解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父亲打定主意:为了保护学员,少受损失,这次反扫荡宁可带着干部和学员们多爬几座山,多吃点苦,少与日军正面接触,也绝不能让学员有伤亡。
  反扫荡开始了,父亲带着部队与敌人展开周旋,敌人步步逼近,父亲他们退往青石山。中途大部队与敌人遭遇,稍稍打击了敌人一下,我军就撤到唐山以北的山区,接近灵寿县界。后来敌军越来越多,为避开敌人,大队指示父亲行进到神仙山附近待命。
  敵人把我们队伍冲断了
  父亲带领大家,用了半天一夜,翻山越岭到达了指定地区。
  刚刚驻扎安稳,天刚黑,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父亲带人上山接护晋察冀军区肖克副司令。夜间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部队只能用手摸着树、草叶向上爬。刚爬过一条山沟,敌人打过来,把我们的队伍冲断了。当时,父亲带着部队走在前边,指导员胡尊三同志殿后。敌人出现得突然,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有一个多区队落在了后面。父亲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回过头来寻找被打散的区队。谁知恰在这时父亲他们被敌人发现了,只得又打了一阵。好不容易甩掉了敌人,父亲担心肖副司令的安危,顾不得喘口气,就准备带领大家接着往上爬。突然迎面出现一群不明身份的人。部队刚和敌人交完火,大家都很紧张,看着突然出现的一群陌生人,不由自主悄悄摸出了枪。气氛突然凝重了起来,领头的人急忙告诉父亲,他们是兵工厂的工人,要去山顶完成任务。当了解到父亲的身份后,他们要求同部队一同上山,父亲爽快地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父亲带着部队开始和工人们一起上山,敌人一直在后边追赶。快到山峰时,父亲遇见了兄弟部队。兄弟部队告诉父亲说肖副司令已经安全下山了。此时父亲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为了稳妥起见,还是一口气猛爬到山峰。待确认肖副司令确实已经下山后,稍做休息,他们又开始下山。
  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那天天气不好,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在黑沉沉的夜里,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山头,却发现迷失了方向。父亲派人到山沟找当地群众问问这是什么地方。从群众嘴里,他们知道了这个山叫尿交三县。在地图上确认此地点、找准方向后,父亲又带队东奔,回到青石山下的花山。
  掉队的指导员壮烈牺牲
  天开始亮了,敌人又发现了父亲带领的部队,开始向我军射击。爬到山腰的胡尊三同志由于很少参加这种急行军,走不动了,掉在了队伍后面。父亲正想派人去拉他,一声枪响,胡指导员倒下了。父亲猛跑下山腰,从地上抱起他,但他全身是血,已经牺牲了。虽然在这么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牺牲是常有的事,父亲还是悲愤交加,流下了眼泪。胡指导员和父亲平日里一起配合默契,既是同志,也是朋友。前一秒还活生生的一个人,转眼间就没有了呼吸,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贪婪的日军发动的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略。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只有坚强,只有奋起,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擦干眼泪,父亲又带领部队继续行军。途中听说敌军与我骑兵团在不远处激战,父亲想起骑兵团的现任政委正是抗三大队原政委赵乃和同志,听说老战友遇险,父亲立即决定率队援救老伙计。可惜当父亲带领部队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四周静悄悄的,只剩下还没散完的硝烟味,还未渗进土地的鲜血,以及牺牲的同志们。父亲带领大家掩埋了死者。没有名字,没有墓碑,甚至都没有鼓起的坟堆,也许将来也没有人会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所做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以后的胜利。父亲带领大家默哀三分钟,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战友们最崇高的敬意。
  事后,听说这场战斗打得很惨,赵政委牺牲了,司务长张金成同志刚调过去,就在战斗中被敌人俘走了,父亲难过万分。他把这份难过默默地藏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多杀鬼子,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
  两天两夜,不眠不休,一连好几场战斗,兜一大个圈子,总算避过了敌人扫荡的锋芒,父亲又带领大家回到于家寨,整顿部队,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其他文献
“五四”运动中,因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深感担忧,于是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卻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期刊
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法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苏利·普品多姆。获奖的消息传来,他在巴黎近郊的住处被纷至沓来的各路记者围了个水泄不通。当他得知自己将要获得的奖金,竟然是自己写了35年诗收入总和的4倍以上時,显得异常激动。惊喜之余,他表示: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资助那些苦于出第一本诗集的青年作者。  不料,他的此言一出,请求资助的信件便如雪片般地飞来,以至于他不由得惊叹道:“如果我都答应的话,足
期刊
爸爸喜欢保存的东西有四样:枪、地图、指北针和望远镜。他爱枪,不仅仅是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感情寄托,也是他时刻关注着战争风云,时刻注视着现代战争和国家安危的反映。  爸爸教我爱枪,主要是培养兵的气质,初步具备兵的思想和技术素质,以便将来做一名合格的现代军人。无疑,爸爸的言传身教,对我有着极大的示范、熏陶作用。  教我当兵。并要我当一个好兵  20世纪60年代初,我高中畢业,本来我不太想再读书了。当时,蒋
期刊
提起程砚秋,人们立马就会想起京剧,可是许多人不知道,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宁肯离开他热爱的舞台下地务农。  宁死枪下也绝不给日本人唱戏  程砚秋原名承麟,著名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派创始人、中共党员。代表剧目有《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春闺梦》等等。抗战期间程砚秋坚持民族气节,反对日伪统治,毅然息影剧坛,避居山村,荷锄务农。  “我不能为日本人唱义务戏叫
期刊
“结婚四十年,从来无吵闹。白头老夫妻,相爱如年少。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我饭美且精,你衣缝又补。我剩钱买书,你甘心吃苦。今日你先死,此事坏亦好。免得我死时,把你急坏了。枯骨八宝山,孤魂小乘巷。你再待两年,咱们一处葬……”真可谓句句深情,字字催泪。  编者按:启功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平时爱开玩笑,据说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
期刊
假期日。旅行时。亲子一起认识世界的过程,新鲜,刺激,无比美好。  晚上九点钟,纽约曼哈顿街头,我和五岁女儿到美国的第三天。  因为倒时差凌晨两点半醒来的女儿再也支撑不住,在著名的RubyTuesday餐厅的长椅上沉沉睡去。全熟的牛排和清蒸的龙虾尾已经放凉了,我叫了她几次,还是不醒。天色暗下来,必须回酒店了。  我把装着钱包、护照的小包斜挎在左肩,塞满水果、水壶的布袋挂在右肩,打包好的晚餐拎在右手。
期刊
不久前,浙江卫视大型励志竞技体育综艺节目《来吧冠军》播出第二期,贾乃亮、Ella领衔,张智霖袁咏仪夫妇、网球選人谢婷婷以及游泳冠军孙杨跨界加盟的明星“终结者队”,与世界网坛传奇李娜和姜山组成的冠军队展开激烈对抗。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称赞《来吧冠军》利用体育“真对抗”的手法,巧妙化解了体育人上综艺“不适应”的尴尬。《来吧冠军》是李娜的荧屏首秀,李娜表示受很多节目邀请,但《来吧冠军》是唯一一档让她觉得可
期刊
只因为一句“想去西藏”。54岁的宋健挥用摩托车载着84岁高龄的老妈妈,历时17天、行程5000公里,去了一趟拉萨……  宋健挥是四川乐山人,以修车为业。朋友们都叫他“轮胎叔叔”。他酷爱户外运动,喜欢骑摩托车。还是一名游泳高手。平时。宋健挥最怕老妈妈孤独,经常骑摩托带她出去耍。6月初的一天,宋健揮问妈妈,这辈子有没有最想去的地方?“西藏!”老妈妈脱口而出。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
期刊
1946年春夏之交,刘亚楼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鉴于东北战场面临的局势,部队都是大兵团行动,游击战司令部的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作战要求,刘亚楼决定翻译出版《苏军司令部工作条例》,并结合部队实际亲自讲解。  翻译了二十来个晚上  那时,刘亚楼忙里偷闲,从俄文中翻译《红军野战参谋业务条令》。当年跟在他身边的参谋郭瑞乐说:“刘参谋长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后,晚上便翻译俄文版的《红军野战参谋业务
期刊
借东西要还,这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常理,没什么可说的。但加上“赶紧”这个词儿,就有的说了。  为什么借了人家东西要赶紧还呢?这跟老北京人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老北京人多住在大杂院里,通常一个院有五六家人家,大的大杂院甚至有几十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会儿,大杂院里的街坊四邻,都走得非常近,就像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台词:“有堵墙,是两家人;拆了这堵墙,我们就是一家人。”  正因为如此,街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