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性”,“活动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品德与生活》教法三步曲:观察儿童生活——寻找切入点;营造综合活动——体验生活;反思活动过程——收获良好习惯,并提出《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五点思考。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为核心和最终追求。结合我多年做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总结一些简单的经验,与各位共勉。
一、观察儿童生活
该课程新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其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给儿童提供一些范例,启发学生对白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展现自我和提升真实的自我。
二、带领儿童体验生活
课程改革不应力求课程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追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
1.角色转换——体验生命需要关爱
抓住学校开展的认养校园里动植物的契机,我们班人认养了学校池塘里的小蝌蚪,并以“小蝌蚪”为班级命名。很自然的每个孩子都自豪的称自己是“小蝌蚪”,于是以“我是一只小蝌蚪”为主题的观察体验活动展开了。体验的过程中李钰同学用特殊的体验日记,记录了一只青蛙的悲惨命运:
十月十一日天气:晴
国庆节过后,我们一家搬到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池塘里。每天可以听到小朋友的读书声和美妙的音乐,我们很高兴。前几天,一个小朋友把我哥哥用石头打死了,原因是哥哥长得很丑。我们一家都很伤心。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一只青蛙平均一天吃70只虫子,一年要吃15000只呢!
我们家里的人和你们一样,有的长得丑,有的长得漂亮。可是我们是植物的朋友。你们千万别伤害我们了。
2.学科联动——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与相关学科老师沟通,把蝌蚪、青蛙引进了相关学科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美术课上观看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体验他们一家的和谐幸福。绘画作品“我为青蛙安个家”实现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体育课的王春建老师则通过肢体语言,让孩子体验青蛙捉害虫的快乐。语文课上《青蛙最伟大》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歌谣。在课外,家长们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在生态公园——亲身体验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以“小蝌蚪”命名的班级篮球队,在小蝌蚪“百变成蛙”的精神鼓励下,正在成长。“小蝌蚪”书法队的孩子刻苦练习,进步很快。特色中队以“小蝌蚪”命名。蝌蚪、青蛙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班级文化的载体。
三、与儿童反思活动过程——懂得关爱生命
一个立体的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懂得关心校园里的小动物,关爱大自然中小动物。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对生命的关爱,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孩子们在合作中口述蝌蚪、青蛙日记,合作讲故事;我与美术、体育、英语等科任老师以及家长的合作中,为孩子们搭建平台,体验生命的脆弱、需要保护。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克服困难……这就是我们在综合活动中的收获。
四、对《品德与生活》教法的几点思考
在坚持总结、认真反思以上经验后,笔者认为,运用综合活动法上好上活《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背景的课程,它需要教师关注自己眼中的儿童,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综合活动法反对就教材讲教材,提倡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教材是手段,教人是目的。
3.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有些教师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彻底地转变。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设施设备的影响,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实施。
4.实施综合活动法。活动之前,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找准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引导儿童朝课程目标发展。活动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深入到每个小组中,了解学生活动的态度,活动的表现与感受,对活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实施综合活动法,组织好实践活动,通过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与家长的联系与座谈,帮助大家了解这门课程,使课程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为核心和最终追求。结合我多年做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总结一些简单的经验,与各位共勉。
一、观察儿童生活
该课程新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其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给儿童提供一些范例,启发学生对白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展现自我和提升真实的自我。
二、带领儿童体验生活
课程改革不应力求课程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追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
1.角色转换——体验生命需要关爱
抓住学校开展的认养校园里动植物的契机,我们班人认养了学校池塘里的小蝌蚪,并以“小蝌蚪”为班级命名。很自然的每个孩子都自豪的称自己是“小蝌蚪”,于是以“我是一只小蝌蚪”为主题的观察体验活动展开了。体验的过程中李钰同学用特殊的体验日记,记录了一只青蛙的悲惨命运:
十月十一日天气:晴
国庆节过后,我们一家搬到盐城市第二小学的池塘里。每天可以听到小朋友的读书声和美妙的音乐,我们很高兴。前几天,一个小朋友把我哥哥用石头打死了,原因是哥哥长得很丑。我们一家都很伤心。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一只青蛙平均一天吃70只虫子,一年要吃15000只呢!
我们家里的人和你们一样,有的长得丑,有的长得漂亮。可是我们是植物的朋友。你们千万别伤害我们了。
2.学科联动——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与相关学科老师沟通,把蝌蚪、青蛙引进了相关学科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美术课上观看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体验他们一家的和谐幸福。绘画作品“我为青蛙安个家”实现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体育课的王春建老师则通过肢体语言,让孩子体验青蛙捉害虫的快乐。语文课上《青蛙最伟大》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歌谣。在课外,家长们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在生态公园——亲身体验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以“小蝌蚪”命名的班级篮球队,在小蝌蚪“百变成蛙”的精神鼓励下,正在成长。“小蝌蚪”书法队的孩子刻苦练习,进步很快。特色中队以“小蝌蚪”命名。蝌蚪、青蛙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班级文化的载体。
三、与儿童反思活动过程——懂得关爱生命
一个立体的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懂得关心校园里的小动物,关爱大自然中小动物。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对生命的关爱,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孩子们在合作中口述蝌蚪、青蛙日记,合作讲故事;我与美术、体育、英语等科任老师以及家长的合作中,为孩子们搭建平台,体验生命的脆弱、需要保护。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克服困难……这就是我们在综合活动中的收获。
四、对《品德与生活》教法的几点思考
在坚持总结、认真反思以上经验后,笔者认为,运用综合活动法上好上活《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背景的课程,它需要教师关注自己眼中的儿童,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综合活动法反对就教材讲教材,提倡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教材是手段,教人是目的。
3.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有些教师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彻底地转变。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设施设备的影响,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实施。
4.实施综合活动法。活动之前,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找准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引导儿童朝课程目标发展。活动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深入到每个小组中,了解学生活动的态度,活动的表现与感受,对活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实施综合活动法,组织好实践活动,通过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与家长的联系与座谈,帮助大家了解这门课程,使课程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