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公平思想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公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重要方面,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几方面。只有与生产效率结合起来并置于一定生产关系和一定阶级中,才能对经济公平做出最终判定。经济公平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社会调节为重要手段,以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为前提,经济公平思想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公平思想 评价方法 实现途径 价值
  
  经济公平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重要方面,但国内研究却并不多见。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平思想的基本内容、评价方法、实现途径进行探讨,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一个补充。
  经济公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平思想涉及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几方面。
  起点公平。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起点公平。首先,他们将经济权利和地位平等作为经济公平的先决条件。他们认为:一、商品交换、劳动力买卖、自由竞争离不开经济权利和地位平等,商品所有者经济地位独立与平等是进行商品交换或贸易的前提,只有“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①,才能让渡或占有商品;工人作为缔约的一方应当同厂主享有平等的权利。二、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和劳动力商品买卖不平等根源于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地位不平等,消灭阶级对立是为了让无产阶级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和地位。其次,他们从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出发,把人人享有劳动平等权利、人人都必须劳动视为经济公平的物质前提。通过对资本主义人口过剩实质的揭露,表达了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思想。最后,他们认为“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经济公平的所有制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是劳动异化的结果,而在它形成以后却又成了劳动异化的条件,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经济不公平的制度根源。这就要求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②,即“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经济公平的制度前提。
  机会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倡导机会公平,主张给经济主体以同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为工业和商业的利益提出这一要求,就必须为广大农民要求同样的平等权利”,“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由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③当然,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无产阶级的机会平等并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的自由竞争的机会公平,无产阶级机会平等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④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规则公平。规则公平对经济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有保障作用,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是两项重要的经济公平规则。他们认为等价交换是不能消灭的规律,资本主义劳动力买卖之所以能够进行,在于它按照这个规律行事,一旦离开这一规则,商品交换和劳动力买卖都不能正常进行。按劳分配是经济公平思想的另一基本尺度,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公平分配在于分配结果同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成比例,“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⑤,亦即“劳动”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个人消费品公平分配的基本尺度。
  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平思想的核心。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一切经济特权,消除分配结果上的两极分化,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在共产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结果公平存在差异: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公平目标是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两极分化,允许消费资料分配结果的适度差别存在,而且这种差别不可避免,是达到真正分配公平的途径和手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平目标则是实现真正的平等,对消费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经济公平的评价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抽象地评价经济公平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将其与生产效率结合起来,并置于一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之中,才能做出正确判定。
  离开经济效率就不能对经济公平与否做出正确判定。经济公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价值取向,不能抽象地谈经济公平,而是要将其置于经济效率基础之上。公平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效率促进公平并决定着有多少产品可以分配,进而决定公平的实现程度。“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⑥,“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⑦,经济效率提高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规模,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
  经济公平的标准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经济公平与否只有在一定生产关系和一定阶级中才能得到最终说明,超越特定历史条件、超越阶级的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奴隶制公平、封建制公平、资本主义公平都由当时的生产条件和阶级状况决定,“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⑧。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任何剥削阶级私有制下的公平,都只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公平,对广大被剥削阶级来说就是不公平;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的最高形式,也是私有制不公平社会的最高形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公平:第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允许一定程度不公平的存在;第二步,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平,在对生产条件共同占有和联合劳动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经济公平的实现途径
  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经济公平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⑨;有限的生产力不能满足整个社会需求,只有是“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些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10}共产主义社会的公平以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无产阶级在取得胜利之后,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1}。
  必要的社会调节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的重要手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但他们极力反对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他们主张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同时通过社会调剂调节实际分配结果,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为社会上还不能劳动或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进行劳动{12},用“累进税”、“高额遗产税”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13}。
  消灭阶级剥削和私有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经济公平的制度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制度更替和完善是实现经济公平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安排是资产阶级经济公平的保障和无产阶级经济公平的障碍,打破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把私有财产变为公共财产是实现共产主义经济公平的制度基础。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实现经济公平不能诉诸于道德和法,暴力手段则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经济公平的基本途径。共产主义的经济公平也不会自发实现,需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完善来实现。
  经济公平思想对抑制收入差距的价值
  经济公平思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当前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高度重视经济公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均要体现公平和效率。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第三,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保持公有资产量和质的优势,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为经济公平提供所有制基础。
  第四,在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地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促进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提高,使按劳分配真正成为全社会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
  第五,加强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实行普遍的社会调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完善税收、社会捐献和社会救济制度;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中国扶贫新策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注释
  ①②《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2、832页。
  ③④⑤⑧{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7、448、304、212、24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1页。
  ⑦{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9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90页。
  
其他文献
依照公共选择的理论路径,政府部门更有可能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这较好地解释了《反垄断法》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反垄断法》将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合法
钻柱自动化处理系统在海洋钻井平台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但在整个钻柱自动化处理过程中,很多大型机械设备在钻台有限的空间内运动,存在设
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俄罗斯、中东欧等原计划经济国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路径分化。随着各种转型路径纷纷呈现出不同的绩效和前景,以及人们理论知识的丰富、认知
研究了工作水深1000m的钢悬链线立管动力特性及其悬挂端的疲劳寿命特征,并提出一种减缓立管振动和提高立管悬挂端疲劳寿命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立管悬挂装置,该悬挂装置采
【摘要】新时期,国民经济在又好又快发展中,丰富和突显了科学发展的民生理念。在经济发展根本目的上,突出“民富”和“共富”;经济发展速度上,突显民生方向和民生基础;经济发展结构上,突显促增长、保民生;经济协调发展和成果共享途径上,切实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方式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国民经济 科学发展 民生理念    新时期,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又提高到了一个
海上油田二次开发时通常采取加密井网综合调整的措施,在工程上经常会在老平台旁建新的导管架平台。为满足设备和资源的共享,新老平台有刚、柔2种连接方式,即平台短距离直接连接
【摘要】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思维。这种协调思维要求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应根据思维发展规律,协调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以利于审计人员及时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科学的审计结论,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协调运用    审计证据是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结论,解除或追究被审计
设计了基于高频振动信号分析的固相颗粒粒径在线监测系统。采用高频振动传感器接收颗粒撞击管道产生的高频振动信号,经过处理、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采集仪。通过采集仪的滤波、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以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
【摘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哲学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观念对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带来了深刻启示。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追溯中西方和谐思想的起源,分析和谐思想的本质和特性,阐明继承和谐思想和理念对培养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学思想 和谐人格    中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历史考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