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 激发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1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再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越是不熟悉的内容,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他们觉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这时,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所以我们在教低年级学生学数学时要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2.1 以活动为载体,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要充分利用生活实际作为问题的载体进行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比如教学一年级教材“几个和第几个”这一节课时,请8位学生排成一排(没有排头和排尾之分),当问到谁排在第二个时,同学们马上有了争论(两种不同意见),各个抢说理由,互不相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终得出“在确认谁是第几个时必须讲清从哪里数起”。借此问题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第几个”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发挥,质疑水平、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2 以故事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好奇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线段》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天,小猴子在小白兔家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宝宝,快回家吃饭了”,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3 以实物为载体,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3 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 数学练习回归生活,让学生进行体验。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书上有一个习题:1张5元可以换( )张1元,1张100元可以换( )张10元……我改变了一个形式,给一位小朋友相应的钱,扮演银行营业员,另一位小朋友作为顾客,去银行兑钱,营业员换对了,就发一张“优秀营业员”的证书,这样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换钱这一难点掌握得很好。
3.2 数学练习融于游戏,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拿了一些学生中流行玩的卡片,说是要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在拿出来的时候故意的掉了许多,让学生帮忙拣起来,再让拣的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张,再数数老师手里有多少张,问老师带来多少张,这样,既引出了本课新授的问题,也使学生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 激发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1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再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越是不熟悉的内容,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他们觉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这时,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所以我们在教低年级学生学数学时要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2.1 以活动为载体,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要充分利用生活实际作为问题的载体进行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比如教学一年级教材“几个和第几个”这一节课时,请8位学生排成一排(没有排头和排尾之分),当问到谁排在第二个时,同学们马上有了争论(两种不同意见),各个抢说理由,互不相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终得出“在确认谁是第几个时必须讲清从哪里数起”。借此问题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第几个”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性得到发挥,质疑水平、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2 以故事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好奇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线段》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天,小猴子在小白兔家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宝宝,快回家吃饭了”,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3 以实物为载体,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3 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 数学练习回归生活,让学生进行体验。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第二课时,书上有一个习题:1张5元可以换( )张1元,1张100元可以换( )张10元……我改变了一个形式,给一位小朋友相应的钱,扮演银行营业员,另一位小朋友作为顾客,去银行兑钱,营业员换对了,就发一张“优秀营业员”的证书,这样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换钱这一难点掌握得很好。
3.2 数学练习融于游戏,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拿了一些学生中流行玩的卡片,说是要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在拿出来的时候故意的掉了许多,让学生帮忙拣起来,再让拣的学生数一数有多少张,再数数老师手里有多少张,问老师带来多少张,这样,既引出了本课新授的问题,也使学生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