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说:“人最初的心理犹如一张白纸,由经过各种感官渠道而产生的印象来填写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改造学生的心理做起,而作文批改与讲评是其中的一块好园地。“心理互动作文批改法”就是以学生的心理感情为基础,以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高尚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思辨习惯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质的飞跃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教师应如何“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一动”要认可学生,“动”出学生的自信
自信来源于别人的认可和自我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是教师批改作文的首要任务。教师认可学生,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其表现于文章上的智力因素,二是其隐藏于文章后的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定格和认可它。笔者曾这样认可:“此成语使句子亮丽夺目。”“哲理之思,回味无穷。”等等,效果很好。其次,教师还要善于从作文背后挖掘其认真的态度、浓厚的热情、顽强的毅力等优秀品质,使学生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匹良驹,教师则是相中我的伯乐。有了自信,学生的智力将得到良好的自我开发。
二、“二动”要拨响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激情
作文是激情的产物,好文章离不开创作的激情。用什么点燃它们?一是评语,例如学生对这样的评语特别振奋:“情到深处,楚楚动人好文章”“烘云托月,中华技法有情人”。二是讲评,比如优选范文朗读,营造一个“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氛围,让学生激情翻滚,不能自己;或分级制定超越目标,使其深感“生活里没有旁观者”,不能坐以待毙;或预测一次优胜者与黑马者,使其奋起长趋,一比高低。教师在这一动中,要动得火候十足,让学生于眼于耳于心,“处处触火,处处着火”。
三、“三动”要首肯学生的探索,激发学生创新
对于学生作文的“与众不同”,千万别把它当作“异端”一棍子打死,那样只会让教学形成“万马齐唱究可哀”的局面。对于学生的探索,教师要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辩证,少一点主观;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文艺需要创新,教师本身需要创新,更要激发学生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
四、“四动”要挖出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错误是一笔财富,错误使人领悟”,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应该让问题“有声地”望着学生,“无助地”呼唤学生,“焦急地”盼着学生,使他们触目惊心,使他们陷入思考、研究解决,从而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自学的能力。例如有一些学生写文章,开头与结尾不错,就是喜欢把所有的东西往中间一段塞,杂不堪言,长不忍睹。笔者遂于文后画两小人:一人匀称挺拔健美,眉开眼笑;一人大腹便便愁苦脸,侧目叹曰:“我何时才能像他那般健美?”学生语言啰嗦,则旁注曰:“祥林嫂于此讲述阿毛的故事。”卷面不洁,则道“西施的脸破要矣”。如此一来,学生对作文的问题特别重视,作文能力日渐提高。艺术地挖问题,可让师生皆获宝也。
五、“五动”要熏陶崇高的审美,导向学生的情操
作文,既展现学生智能的高低,亦体现其审美特征与情操的取向。教师批改讲评时,要注重熏陶崇高的审美和导向高尚的情操。笔者认为,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于此表现得最为突出(由唐诗宋词可窥一斑),因此,对学生的熏陶它们应是优先选择的资源。对教师而言,须对民族文化充满深厚的情感,并拥有深厚的素养底蕴,才能于批于讲中,让学生感之乐之继承之,才能使其养成民族情怀,形成民族使命,促进民族的进步。正如江泽民同志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只有当学生以崇高的审美和高尚的情操鲜明地体现于其文时,学生作文的能力才能获得质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一动”要认可学生,“动”出学生的自信
自信来源于别人的认可和自我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是教师批改作文的首要任务。教师认可学生,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其表现于文章上的智力因素,二是其隐藏于文章后的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定格和认可它。笔者曾这样认可:“此成语使句子亮丽夺目。”“哲理之思,回味无穷。”等等,效果很好。其次,教师还要善于从作文背后挖掘其认真的态度、浓厚的热情、顽强的毅力等优秀品质,使学生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匹良驹,教师则是相中我的伯乐。有了自信,学生的智力将得到良好的自我开发。
二、“二动”要拨响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激情
作文是激情的产物,好文章离不开创作的激情。用什么点燃它们?一是评语,例如学生对这样的评语特别振奋:“情到深处,楚楚动人好文章”“烘云托月,中华技法有情人”。二是讲评,比如优选范文朗读,营造一个“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氛围,让学生激情翻滚,不能自己;或分级制定超越目标,使其深感“生活里没有旁观者”,不能坐以待毙;或预测一次优胜者与黑马者,使其奋起长趋,一比高低。教师在这一动中,要动得火候十足,让学生于眼于耳于心,“处处触火,处处着火”。
三、“三动”要首肯学生的探索,激发学生创新
对于学生作文的“与众不同”,千万别把它当作“异端”一棍子打死,那样只会让教学形成“万马齐唱究可哀”的局面。对于学生的探索,教师要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辩证,少一点主观;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文艺需要创新,教师本身需要创新,更要激发学生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
四、“四动”要挖出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错误是一笔财富,错误使人领悟”,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应该让问题“有声地”望着学生,“无助地”呼唤学生,“焦急地”盼着学生,使他们触目惊心,使他们陷入思考、研究解决,从而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自学的能力。例如有一些学生写文章,开头与结尾不错,就是喜欢把所有的东西往中间一段塞,杂不堪言,长不忍睹。笔者遂于文后画两小人:一人匀称挺拔健美,眉开眼笑;一人大腹便便愁苦脸,侧目叹曰:“我何时才能像他那般健美?”学生语言啰嗦,则旁注曰:“祥林嫂于此讲述阿毛的故事。”卷面不洁,则道“西施的脸破要矣”。如此一来,学生对作文的问题特别重视,作文能力日渐提高。艺术地挖问题,可让师生皆获宝也。
五、“五动”要熏陶崇高的审美,导向学生的情操
作文,既展现学生智能的高低,亦体现其审美特征与情操的取向。教师批改讲评时,要注重熏陶崇高的审美和导向高尚的情操。笔者认为,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于此表现得最为突出(由唐诗宋词可窥一斑),因此,对学生的熏陶它们应是优先选择的资源。对教师而言,须对民族文化充满深厚的情感,并拥有深厚的素养底蕴,才能于批于讲中,让学生感之乐之继承之,才能使其养成民族情怀,形成民族使命,促进民族的进步。正如江泽民同志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只有当学生以崇高的审美和高尚的情操鲜明地体现于其文时,学生作文的能力才能获得质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