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是一道风景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
  每座城市都会有个市中心,即使在百年前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繁华地段中,旺铺、字号林林总总,各有特色。这种茂盛的生机似乎具有某种魔力,牵引着人们的脚步难以停歇。如此热闹的生活气息,不仅成为老百姓们纷纷来此购得生活所需的场所,也令不少或是具有商业眼光、或者原本就是为了糊口的人争相希望能在此地掘得一桶金,就连平时难以跟市井打交道的达官贵人们,有的隔三岔五地也要来逛一逛。今天我们来品味老字号,实际上就是品味一种生活气氛、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历史和一种文化。
  是道风景
  提到百年前商业街与老字号的繁华,首先让人容易想到的便是京、沪、广这三大城市。
  当年上海哪条街的老字号最诱人,非南京路莫属。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辟为通商口岸。1842年中英签定的《南京条约》打开了上海的大门。当时的上海县城在今天的城隍庙一带,英国人在这个椭圆形县城的北面至外滩开辟租界。
  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确立了它在上海近代商业发祥地的地位。它先是英租界,后成为公共租界。当时外国金融集团先在外滩建立起金融集中区,后沿着当时被称为“花园弄”的一条东西向“大马路”发展商业。随着“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和“中国国货”等五大著名环球公司的崛起,南京路便成为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一般指的正是南京路步行街这一带,马路最宽,商店最大,东西最洋派。
  南京路的形成与租界和跑马场是分不开的,“先路后店,街随店延”是它发展变迁的主要模式。
  如今,沿着南京路一路数下来,店门挂“中华老字号”标牌的仅几家:邵万生、上海张小泉、沈大成、三阳南货??
  其中的“邵万生”,从始创的咸丰二年算起,迄今百余年。其名声大噪,是在创始人邵万兴1870年将店开到南京路并更名“邵万生”之后,意为“生生不息,向前发展”。当年每逢蟹肥,邵万兴总让店员在门口,将阳澄湖运来的大闸蟹一只只当众过秤,只只足秤三两多,还必是雌蟹。这样的精挑细选,难怪后来造船大王包玉刚也年年来此购醉蟹。
  而在另一端的中国南部的广州,现存的老字号企业中,历史最短的也有七八十年,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已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
  广州的老字号大多有着鲜明的岭南风格,岭南文化内涵丰富。如广州酒家、陶陶居、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将岭南的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岭南餐饮业的奇葩。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等老字号企业生产的药品,其产品类型和主治功能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岭南特色,如王老吉凉茶、保济丸、夏桑菊等等,产品在岭南区域和东南亚地区,乃至国外的华人社会都很有市场。
  老字号是广州古老文化的标志之一,例如早在1600年创建的陈李济药厂,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成为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古老的中成药制药企业,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陈李济比著名的北京同仁堂还年长69岁,所以陈李济的各类药丸亦成为“广药”的代名词,形成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和杭州胡庆余堂三足鼎立的局面。
  是种融合
  首都北京早在清代早期就已经形成了四大商业街区。这其中又以前门商业街为胜,不仅商业味浓,而且人气足、财气旺。
  《日下旧闻考》中说:“正阳门前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据悉这里的商铺在4000家以上。而在众多商家的激烈竞争中,出现了一批原料好、做工精、服务周到的商号,比如马聚源帽店、天成斋鞋店、长春堂药店、长盛魁干果店、天蕙斋鼻烟铺等等。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当年前门商业街上吃的、玩的好去处也不在少数。因为地处皇宫的正前方,这里云集了众多会馆;饭馆、钱庄、戏院一众排开,里面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师傅,并且从中培养出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
  在老字号发展历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种融合、变通与交流。
  这一点,北京地区的老字号表现最为明显。由于特殊的行政功能,就像今天我们常说的“京漂”一样,当年的京商也是来自全国。他们以各自的经营传统根植于北京市场的沃土上,掌控了北京城不同的商业行业,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精华。
  大致上,明清以来,北京的餐饮业多为山东商人,主要是登、莱州人氏,以东兴楼、天福号等为代表;药材和银号业多来自浙东商人,宁波人是其中的代表,同仁堂、鹤年堂、永安堂都在此范围;而我们所熟悉的晋商经营的行业较广,纸张、印染、银号、酱园等等皆有所涉及,并且占了很大份额和很强势的地位,比如六必居;以商业头脑发达著称的徽商则主要从事茶叶、布匹等行当,例子为张一元、森泰、吴裕泰等。
  外地商业渗透北京老字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地商人来北京开店起家;还有一种则是原本发家于外地,后将分号开至北京。比如著名的盛锡福,从当年的外壳包装上我们能看到,其总号在天津法租界。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在此不多赘述。
  是种文化
  今天我们通过老字号的历史来探究其文化,暂且抛弃管理这些深层次的学问不谈,单从牌匾——这个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上,就能看出个端倪。
  开店铺的人们都希望将来名号能叫得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取个好名字,是商人们非常重视的事情。这个名字既要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又要具有美好的寓意。往往在买卖正式开张之前,便开始琢磨起什么字号。不过,早年间许多做买卖的人其实自身并没有多少文化底子,但是没关系,因为那时的文人墨客跟一些买卖家保持着密切关系,自己不行,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个字号。比如内联升。据说,创办人赵廷肚里没多少墨水。鞋店开张前,为了起个好字号,他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最后选定了内联升。这三个字有讲究:内指大内,也就是朝廷;联,与连谐音,体现这个字号与大内有关系;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之意。
  仍以老北京的字号为例,其来源不一,有直接以人的姓名为名,如“王致和”、“王麻子”、“馄饨侯”、“烤肉宛”等;还有以地名和名胜古迹做字号的,如“丰泽园”、“柳泉居”等。另外,也有顾客叫出来的字号,如“砂锅居”最早的字号叫“和顺居”,取和和顺顺之意,因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砂锅煮肉,以肉味奇香取胜,招徕食客如云,以致大家几乎都知道他家这口大砂锅,于是习惯性称为“砂锅居”,后来店家索性就用了这个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存的老字号匾额中,由郭沫若题写的很多。郭老为人比较随和,题匾不收“润笔”,有时请他吃顿饭就能讨块“匾”。当然了,郭老不会随便乱题,也不会只看字号的名气大小,需要机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有一次,郭老和夫人到“都一处”品尝烧麦,跟经理栾寿山和几位职工聊起乾隆写的虎头匾的故事。栾寿山灵机一动,说“虎头匾只能挂在店里,我们店门口还缺块匾。”说到这里,他有意卡了壳。郭老看穿了他的心思,爽快地说:“我给你们写吧,不过,我可没皇上写得好。”没过几天,郭老果然给栾寿山打电话让他来取字,“都一处”的匾就这么挂出去了。
其他文献
日前,由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宣传推广部、国检珠宝培训中心和《中国宝石》杂志社承办的“原创中国,精工佳作”2012/2013中国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在京举行了颁奖典礼,一批设计新颖、工精意美的珠宝首饰争相竞艳,悦人心目。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大赛首次将设计与制作技能相结合,综合评比,并突出崇尚原创和制作工艺的理念;花丝
期刊
巴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3日19时,应法国美术家协会特别邀请,由万达集团及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主办,法中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画家石齐画展在法国卢浮宫隆重启幕。这不仅是石齐个人作品首次出现在卢浮宫这座宏伟灿烂的宫殿里,而且也是中国艺术家把个展第一次开进卢浮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美术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法国美术家协会还授予石齐“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这是沙龙展100多年来第
期刊
蒋廷锡既是一个位尊权贵的一代名臣,又是一个多才博学名重一时的宫廷画家。他的设色写生,生动艳丽,继承恽南田而另有一种华贵的庙堂气象;水墨一路,则勾花点叶,飘逸淳厚,显露出他洒脱的文人本色。  图中这两本册页,一设色,一水墨,恰恰代表了蒋廷锡的两种画风。设色一册以没骨勾勒画花卉,以工笔重彩画草虫。而水墨一册,以或浓或淡、或枯或湿、或短或重的笔墨,画折枝花卉12种。两本册页写种种花卉禽鱼,活色生香,让人
期刊
2005年,鸿运斋参与故宫乾隆皇帝晚年会所——倦勤斋的室内装饰大修工程,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相识于北京。倦勤斋是乾隆皇帝晚年时的休憩之地,当时国力强盛,所以室内装饰所用巧夺天工、奢侈之至。单是墙壁,底板采用紫檀木护板,在紫檀木上用细如发丝的竹丝镶成嵌万寿纹,最后贴上竹黄山水画(这两项工艺已失传200余年)。2004年故宫在全国寻找能完成这一“失传”工艺的能工巧匠,最终仅有何福礼大师掌握这“失传
期刊
10年前,著名作家海岩在北京花4万元收藏了一对海南黄花梨圈椅,今天已涨到150万元一对。究其上涨的原因,一是“海黄”资源已枯竭,二是海岩有投资眼光,要玩就玩高端的。  鸿运斋在2005年参与故宫倦勤斋室内装饰工程的基础上,受倦勤斋紫檀镶竹丝嵌玉门窗的启发,创意研制了整套宫廷皇家工艺的奢侈家具,有沙发、大衣柜、床、梳妆台、书橱、写字台、八仙桌、餐桌、太师椅、花架、案几等。2007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期刊
7月9日中午11点48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一则名为“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亮相”的报道。报道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100周年的精品展览做了简要介绍,尤其突出了名为“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的展览。报道时,画面中的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敏感部位被打上马赛克,此举随即引发网友争议。  面对网友的争议,央视在新闻首播4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当日15点54分此新闻复播时,大卫身上的马赛
期刊
纸制品收藏的好处,大家说了不少,我最近有一新的体会,每当有文艺名家去世,我几乎都能在自藏的报刊杂志中找到相应的纪念性材料,用以寄托哀思,同时又升华了藏品的特殊意义,譬如已故丁聪、张仃等艺术家,我都能马上找出他们艺术生涯早期的履痕。最近以94岁高龄离开我们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我马上想到了几本老杂志中张瑞芳的老照片,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很常见的照片,而是抗战初期张瑞芳参加抗敌宣传队时的集体合影,它的历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年画中的新事物多是农业生产上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当时工业不发达,没有新事物可表现;另一方面,年画更大的市场在农村,其内容自然着重表现适合农村的新事物,比如新的生产用具,从最初的新农具的试用,到后来拖拉机的使用,再到后来的现代化机械化,有多少张年画来表现?不计其数。  “敲打”出来的拖拉机  以拖拉机为例,较早的有1952年李琦创作的《农民参观拖拉机》,后来就很多了,笔者粗略地翻过
期刊
成百上千年地经久不衰,这不正体现了“老字号”最突出的“质量第一”的特点吗?  “洋行”、“老字号”并不是我们的印象中应该同时出现的概念,但通过整理研究考证自己的藏品,笔者对“洋行”和“老字号”这两个名词有了更多的思考,且认为有重新认知的必要。如今能提出并探究“洋行”与“老字号”的关系,应该说是个创意。  年少时,笔者并不大关注“洋行”,也不知那里到底卖些什么?还会自然地把洋油、洋火与“洋行”连在一
期刊
今年端午节北京雨水多,因此想起藏书的话题。  在酒仙桥Indigo(颐堤港)“百灵鸽”买了牛津版董桥的《绝色》和《故事》,忍不住在雨中的车里就要阅读,因为《绝色》讲的大抵是装帧精美的英文旧书,诱惑力实在难以抵挡。《故事》此前我已经买了“作家”版,灰色纸封面,不亚于手里的布面精装本。于是想到其实藏书无所谓非那种不可。  90后的孩子常说旧书都让你们买光了,我们没什么可藏的了。我自己的经验则是藏书未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