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希特勒的人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92141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国前夕,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诫我说:“德国是法西斯专政的国家,一定要谨言慎行,对政治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到了德国以后,抵制犹太人的高潮已经接近尾声。老百姓绝大多数拥护希特勒,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希特勒的内政外交,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他说世界上只有他们所谓的北方人是文明的创造者,而中国人等则是文明的破坏者。这种胡说八道的谬论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极大愤怒,但我们寄人篱下,只有敢怒而不敢言了。
  在我认识的德国人中间,确实也有激烈地反对希特勒的人,不过人数极少,而且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都隐忍不露。我同德国人在一起,不管是多么要好的朋友,我都嚴守“莫谈国事”的座右铭。日子一久,他们也都看出了这一点。有的主动跟我谈希特勒,先是谈,后是骂,最后是破口大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退休的法官,岁数比我大一倍。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他无不激烈反对。他好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汉,只有同我们在一起时,才敢讲几句心里话发泄一下。
  一般说起来,德国人在政治上并不敏感,而且有点儿迟钝。能认识一两个人,也就很不错了,我也很满意。我们几个常在一起的中国学生不常同他们往来。有时候,在星期天,我们相约到山上林中去散步。我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大概也一样。记得有几次在春天,风和日丽,林泛新绿,鸟语花香,寂静无人。我们坐在长椅上,在骀荡的春风中大骂希特勒,也确实是人生一乐。林深人稀,不怕有人偷听,每个人都敢于放言高论,胸中郁垒,一朝涤尽。此时,虽然身边眼前美景如画,我们都视而不见了。
  讲到反对希特勒的人,我不禁想到伯恩克一家。所谓一家,只有母女二人。我和伯恩克小姐都学习斯拉夫语言学。她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风闻伯恩克小姐的父亲是1/4或1/6犹太人,已经越过了被屠杀、被迫害的临界线,所以才能安然住下去。母女二人形影相依,感情极其深厚。伯恩克小姐的母亲谈吐风雅,样样精通,下厨房做饭也是行家里手,在缺粮的情况下也能烹制出一桌颇为像样的饭菜。
  她们对法西斯的一切倒行逆施,无不痛恨。正如我在上面讲到的那样,有这种想法的德国人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一旦同我们在一起,她们就能够畅所欲言,一吐为快了。
  当时的日子确实是非常难过的。张维、陆士嘉和我,我们几个中国人,除了忍受德国人普遍必须忍受的一切灾难之外,还有更多的灾难,我们还有家国之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到了伯恩克家里,我才能暂时忘忧,仿佛找到了一个安全岛,一个桃花源,一个避秦乡。因此,我们往往不顾外面响起的空袭警报,尽兴畅谈,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直谈到深夜才蓦地想起我应该回家了。一走出大门,外面漆黑一团,寂静无声,宇宙间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离开德国以后,曾给她母女二人写过一封信,回国以后,没有再联系。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我见到张维,他告诉我说,伯恩克小姐嫁了一个瑞典人,母女搬到北欧去住。母亲九十多岁去世,女儿仍在瑞典。今生还能见到她吗?希望可以说是渺茫了。
  (摘自《季羡林自传》武汉出版社 图/陈明贵)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们在圣路易斯市一家德国餐馆里吃饭。正赶上星期天,客人很多,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一时忘记了给孩子拿蜡笔和纸。我叫来服务员问有没有蜡笔和纸,服务员连声道歉,转身拿来了蜡笔和纸。  在圣路易斯市德国餐馆的经历,让我想起前两年孩子来北京的时候在餐馆的一段经历。  那时,我常常带他们去一家上海风味的餐馆。餐桌上摆着一个小方盒,盒子里放着一沓3厘米厚、7厘米宽、14厘米长的浅褐色的纸和几支铅笔。这是
期刊
小王疯狂地喜欢着同单位的小丽,可是无论小王怎么表示,小丽都是爱理不理的样子。  那天是小丽的生日,小王给小丽买了一个手机,想送给她,又怕她不要,心情很矛盾。  晚上,小王约好朋友小李出来吃飯,让小李出个主意。饭桌上,小李听小王这么一说,就埋怨他:“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啊?听我的,你先给小丽发条信息试探试探,看她怎么说。”  小王犹豫着问:“这么晚了,不好吧?”  小李坏笑着说:“晚才好呢!”  小
期刊
“碧玉簪冠金缕衣,雪如肌;從今休去说西施,怎如伊。杏脸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对眉儿共眼儿,觑人迟。”相传这首《杨柳枝》是南宋词人张孝祥所作,而张氏之所以写下这一首暧昧的小词,是因为撩妹子。  这类“八卦”传闻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我们都知道张孝祥是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词作大气磅礴,《杨柳枝》的小情调完全不合张词的风格嘛。所以也有人认为,这首《杨柳枝》是托名的伪作。  不过,我们这里不打算
期刊
民国时,办报纸能赚钱,但在言辞上也得注意分寸。什么人能骂,什么人不能骂,心里得有杆秤。军阀如袁世凯、段祺瑞、曹锟都能骂,这些人做事还有点章法,注意个人形象,所以顶多封了报社,把人赶出北京城,但“胡子”张作霖千万不能惹。  邵飘萍和林白水就不小心惹到了他。  1926年春,冯玉祥和奉军将领郭松龄联合起来,要打倒张作霖。邵飘萍站到了冯玉祥这边,张作霖为拉拢《京报》,令人汇款30万元相赠。30万元在当时
期刊
前两天,老婆想去她闺蜜家串门,还要拉着我去,没办法,我只好从了。没想到闺蜜的老公不在家,于是她便对我俩大倒苦水,喋喋不休地数落老公的短处:“他从来不干家务活,连酱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一扶。小孩的学习也不管,每天一进家门就打开电视……”说着说着,闺蜜竟然抹起了眼泪。  我老婆听了,愤愤不平地说:“你老公太不像话了,是不是你把他宠成这般模样了?”闺蜜说:“我一吵二哭三上吊,啥办法都用尽了,可一点也不管用
期刊
1932年1月,美国集结了一支200艘舰艇组成的舰队,进行了一次考查珍珠港防卫能力的演习,具体过程是:由两艘航空母舰率领一支海军舰队负责攻击任务。小舰队巧借阴霾天气,在星期六的薄暮时分进入理想的地区,然后关掉一切灯光、通讯设备,悄无声息地靠近目标。接着,趁星期天清晨基地防卫部队警惕性较差时,在黎明前的半小时内从航空母舰上起飞152架飞机,借着薄雾的掩护隐蔽在雨层云里,悄悄接近基地,打了守军一个措手
期刊
1926年北伐战争之前,随着自身地位的不断提高,蒋介石踌躇满志。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宏图伟业,他开始大力网罗天下名士。因赏识陈布雷的胆识和才气,加之又是浙江同乡,蒋介石不仅着意延揽,还委托他人转赠亲笔签名照片,以示青睐。蒋介石摸透了这些旧式文人的脾性:他们位不求高,禄不求厚,唯独对恩主的知遇始终念念不忘,继而“士为知己者死”。蒋介石果然不乏知人之明,陈布雷收到转来的照片后,便很快会晤这位国民革命军总
期刊
唐·谢尔登先生是阿拉斯加地区屈指可数的飞机冰上驾驶员,他为来这里打猎、钓鱼的人们提供向导服务。  因为下雨,飞机连續两天都无法起飞,今天估计又不行吧……在唐·谢尔登先生的飞机库中,我缩在睡袋里舒舒服服地睡觉。突然,我被叫醒了。“嗨,植村,起床!”唐·谢尔登先生说,“虽然天气不算太好,但可以飞到大本营,请你立刻做出发准备吧。”我看了看表,还不到六点。我走出去一看,塔尔基特纳上空隐约露出晴朗的天色,但
期刊
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从小就具有神童的一切潜质,读《女诫》《周礼》过目不忘,她的舅舅北周武帝宇文邕非常疼爱她。舅舅的疼爱也换来了窦氏的回报,窦氏居然还曾语重心长地对舅舅说:“舅舅啊,现在国家还不稳定,咱还得依靠突厥对咱们的支持,所以你还得疼爱那个从突厥来的舅妈,尽管你不喜欢她!”说这话的时候,窦氏只是几岁的黄毛小丫头。此语一出,宇文邕驚呆了。  有了这些传奇垫底,窦老爷子更加疼爱这个女儿,总惦记着给她
期刊
2009年1月15日,切斯利·B·萨伦伯格驾驶一架50吨重的客机紧急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挽救了飞机上155人的生命。  这是一个奇迹还是事先可以预料的事情?在使萨伦伯格机长散发光芒的这次降落之前,你能否预言他所拥有的技术、冷静和领导力会使他成为明星员工?  我曾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4年,创建了一个用于人才招聘的模式,客户主要是大型上市公司。我们针对这些公司的具体情况,预测面试者中谁将成为明星员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