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移动医疗如今并不鲜见,医生拿着移动终端站在病人床头看病的场景、护士拿着手持终端给病人扫描这些信息技术的手段并非新颖,智慧医疗在国内经过几年的酝酿发酵,如今,医疗信息化手段在医院这样的就医地点层层推进。是否有人开始想象,医生在医院,而病人在家里,相隔千里却能达成就诊作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医疗是否能离老百姓更近一步呢?
其实,“一站到家”式憧憬已经显露端倪。据记者联系了解,在无锡新区新安街道,居民检查、分析、看病足不出户就能搞定。年近七旬的王阿姨每天通过家里的智能血压仪量三次血压,数据由无线网络自动上传至社区中心,专门的“健康保姆”会通知她最近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指导如何饮食、用药。如今,社区2万多居民统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居民家中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可随时调看分析,定期指导、服务。
移动医疗进一步抵近“家庭医疗”
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有其清晰的发展脉络。每一次进步都与技术进步及设施积累息息相关。从医院移动医护系统,再到区域医疗,再发展到社区医疗,家庭医疗正在缓缓靠近市民生活。而这些进步都少不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医疗模式可以通过应用软件拥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通互联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
移动医疗行至“家庭医疗”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市民对此一定心有期待,无论如何,人们对于“家庭医疗”存在较高厚望,也对未来智慧医疗的“智慧”程度充满了期盼。行业企业却已经开始了探寻从移动医疗走向“家庭医疗”的道路。
以前的一些医院检测设备它的使用范围已经从医院扩展到居家。如今一些企业的健康管理就能为用户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家庭成员健康服务。它的服务内容包括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档案,实现家庭成员的运动监测、生理指标采集、病史、医学检查及健康分析评估,同时能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相关生理指标,可以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该系统的设备由多种便携式医疗仪器构成,如便携生化分析仪、3G血压监测仪、3G体重秤、3G运动监测仪、腕式监测呼救定位器等家庭医疗检测终端,是系统获取用户各项生理参数、运动数据、定位数据等信息的手段。
通过各种终端实现全方位的多功能监测功能,家庭医疗智能终端包含血压监测,血液、尿液分析、运动监测、以及定位等等,多功能的监测方式完善了家庭日常健康监测范围,满足家庭健康监测的各项需要。
智慧医疗以物联网为拓展脉络,以云计算为基础内涵,更需要软件载体,因此少不得个人健康电子档案的应用,可以想象未来的医疗机构将会形成一个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区域数据中心,医院将居民的电子病历上传到数据平台,起到节省资源的积极作用。据银江电子病历公司总经理朱俊表示,未来电子病历将会向区域电子病历发展。朱俊认为:“随着未来电子病历的发展,电子病历将是更清晰、图文并茂、多媒体全方位的电子病历。实时、清晰、三维立体是未来电子病历的发展趋势。”记者同时认为,随着电子病历的“信息载量”扩大,网络设施也是制约未来发展的一大要素。
朱俊认为,现在病人对家庭医疗尚无很强意识,更多在于认同社区医疗这一概念,家庭医疗目前更多能做到慢病管理,这是家庭医疗或者社区医疗的现行模式。该公司在国内做了一个典型,那就是富阳的区域医疗,社区医疗也包括其中。朱俊认为社区医疗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区域HIS,主要管理财务的系统;另一个是区域电子病历,主要是医护领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已经有更多企业和投资机构涌入移动医疗市场,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动医疗产业中的重要环节,而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模式、赢利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 业界专家也多次呼吁尽快确定移动医疗的标准。据记者了解,工信部、卫生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等主管部门及公司高层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展移动医疗业务。大量企业涌入有利于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由此,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移动医疗业务也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慢病管理成家庭医疗“高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疾病相比较,慢性病具有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因此针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干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在目前中国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慢性病高危人群、患者的远程监控、及时防治,是相对有效的一种方法。随着我国的医改正在持续深化。老百姓就医难这一沉疴难愈的社会现象也将得到缓解。
记者采访了中华健康云服务联盟总干事王明华,他认为:“现在国内医疗资源在为10%的人服务,这样的体系应有改变,信息技术能促成这一变革。”谈及未来家庭医疗,他认为最棘手的是慢性病管理,应干预提前。
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定义了社区医疗的内涵。基于物联网、分布式服务技术为基础而实现的慢病管理系统已经走进了老百姓家庭生活。通过集成的各种体征传感器,可以远程监控慢病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生在远端诊疗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让慢病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期及时获得治疗。
如今,社区医疗已经开始有效利用智能化手段,并且通过建立覆盖区域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来提高慢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水平。通过建立慢病发病、患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慢病综合监测,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即时利用,为掌握区域慢病发展规律及特点,提供大量有效的动态数据,也可以为医疗机构及时进行慢病管理、预防、干预提供了快速和精准的手段。
王明华认为:“当今社会正步入老龄化,一个孩子要管两个父母四个长辈,这样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常见,而家庭医疗并不是简单的看病,而是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得到有益改善。”记者认为,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的概念相近,在未来将形成了统一。
未来家庭医疗与移动医疗界限将模糊
如今,从移动医疗到家庭医疗的路程已经进展到了社区医疗这一步,目前正处于离家最后一公里。进入居民家庭,也是如今智慧医疗的触角衍生方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人们医疗理念的转变共同促成了“未来医疗”。可以想象,就医一定要去医院吗?记者看来未必,只要在家庭里面存在着医疗感测终端,就能完成初步会诊,医生立刻能通过电子病历应用配具药方,区域医疗平台将信息传输至社区卫生中心,患者只要在社区便能完成相关治疗,而无须再跑往医院。这也未来“家庭医疗”的一方愿景。
移动医疗与家庭医疗的界限正在模糊,如今智能手机导入医疗芯片的趋势趋于明显,大家都看中了移动医疗的商机,国内外多家晶片厂商积极研发医疗芯片,以增加智能手机的附加价值。手机作为人们生活必备品,它让医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移动医疗从医院设备端来看,包括医生可用来进行测量、诊断和巡房的可携式装置、平板和智能手机等使用;用户端的病人则可透过具有测量功能的可携式装置或智能手机,来进行如血糖、血压等医疗测量。
综合发展趋势看来,未来用户端的移动医疗装置,除可传输至医院端供医生作诊疗依据外,亦可上传至云端资料中心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再回传给病患作参考,用途十分广泛。经由移动医疗装置辅助下,可让医院降低在大型医疗设备支出,而老百姓亦可缩减去医院看诊次数,随时随地即可感测身体信息。同时在记者看来:“智能手机装载移动医疗功能能切实改善医疗资源浪费的现况。”
其实,“一站到家”式憧憬已经显露端倪。据记者联系了解,在无锡新区新安街道,居民检查、分析、看病足不出户就能搞定。年近七旬的王阿姨每天通过家里的智能血压仪量三次血压,数据由无线网络自动上传至社区中心,专门的“健康保姆”会通知她最近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指导如何饮食、用药。如今,社区2万多居民统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居民家中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可随时调看分析,定期指导、服务。
移动医疗进一步抵近“家庭医疗”
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有其清晰的发展脉络。每一次进步都与技术进步及设施积累息息相关。从医院移动医护系统,再到区域医疗,再发展到社区医疗,家庭医疗正在缓缓靠近市民生活。而这些进步都少不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医疗模式可以通过应用软件拥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通互联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
移动医疗行至“家庭医疗”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市民对此一定心有期待,无论如何,人们对于“家庭医疗”存在较高厚望,也对未来智慧医疗的“智慧”程度充满了期盼。行业企业却已经开始了探寻从移动医疗走向“家庭医疗”的道路。
以前的一些医院检测设备它的使用范围已经从医院扩展到居家。如今一些企业的健康管理就能为用户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家庭成员健康服务。它的服务内容包括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档案,实现家庭成员的运动监测、生理指标采集、病史、医学检查及健康分析评估,同时能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相关生理指标,可以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该系统的设备由多种便携式医疗仪器构成,如便携生化分析仪、3G血压监测仪、3G体重秤、3G运动监测仪、腕式监测呼救定位器等家庭医疗检测终端,是系统获取用户各项生理参数、运动数据、定位数据等信息的手段。
通过各种终端实现全方位的多功能监测功能,家庭医疗智能终端包含血压监测,血液、尿液分析、运动监测、以及定位等等,多功能的监测方式完善了家庭日常健康监测范围,满足家庭健康监测的各项需要。
智慧医疗以物联网为拓展脉络,以云计算为基础内涵,更需要软件载体,因此少不得个人健康电子档案的应用,可以想象未来的医疗机构将会形成一个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区域数据中心,医院将居民的电子病历上传到数据平台,起到节省资源的积极作用。据银江电子病历公司总经理朱俊表示,未来电子病历将会向区域电子病历发展。朱俊认为:“随着未来电子病历的发展,电子病历将是更清晰、图文并茂、多媒体全方位的电子病历。实时、清晰、三维立体是未来电子病历的发展趋势。”记者同时认为,随着电子病历的“信息载量”扩大,网络设施也是制约未来发展的一大要素。
朱俊认为,现在病人对家庭医疗尚无很强意识,更多在于认同社区医疗这一概念,家庭医疗目前更多能做到慢病管理,这是家庭医疗或者社区医疗的现行模式。该公司在国内做了一个典型,那就是富阳的区域医疗,社区医疗也包括其中。朱俊认为社区医疗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区域HIS,主要管理财务的系统;另一个是区域电子病历,主要是医护领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已经有更多企业和投资机构涌入移动医疗市场,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动医疗产业中的重要环节,而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模式、赢利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 业界专家也多次呼吁尽快确定移动医疗的标准。据记者了解,工信部、卫生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等主管部门及公司高层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展移动医疗业务。大量企业涌入有利于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由此,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移动医疗业务也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慢病管理成家庭医疗“高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疾病相比较,慢性病具有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因此针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干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在目前中国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慢性病高危人群、患者的远程监控、及时防治,是相对有效的一种方法。随着我国的医改正在持续深化。老百姓就医难这一沉疴难愈的社会现象也将得到缓解。
记者采访了中华健康云服务联盟总干事王明华,他认为:“现在国内医疗资源在为10%的人服务,这样的体系应有改变,信息技术能促成这一变革。”谈及未来家庭医疗,他认为最棘手的是慢性病管理,应干预提前。
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定义了社区医疗的内涵。基于物联网、分布式服务技术为基础而实现的慢病管理系统已经走进了老百姓家庭生活。通过集成的各种体征传感器,可以远程监控慢病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生在远端诊疗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让慢病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期及时获得治疗。
如今,社区医疗已经开始有效利用智能化手段,并且通过建立覆盖区域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来提高慢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水平。通过建立慢病发病、患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慢病综合监测,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即时利用,为掌握区域慢病发展规律及特点,提供大量有效的动态数据,也可以为医疗机构及时进行慢病管理、预防、干预提供了快速和精准的手段。
王明华认为:“当今社会正步入老龄化,一个孩子要管两个父母四个长辈,这样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常见,而家庭医疗并不是简单的看病,而是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得到有益改善。”记者认为,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的概念相近,在未来将形成了统一。
未来家庭医疗与移动医疗界限将模糊
如今,从移动医疗到家庭医疗的路程已经进展到了社区医疗这一步,目前正处于离家最后一公里。进入居民家庭,也是如今智慧医疗的触角衍生方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人们医疗理念的转变共同促成了“未来医疗”。可以想象,就医一定要去医院吗?记者看来未必,只要在家庭里面存在着医疗感测终端,就能完成初步会诊,医生立刻能通过电子病历应用配具药方,区域医疗平台将信息传输至社区卫生中心,患者只要在社区便能完成相关治疗,而无须再跑往医院。这也未来“家庭医疗”的一方愿景。
移动医疗与家庭医疗的界限正在模糊,如今智能手机导入医疗芯片的趋势趋于明显,大家都看中了移动医疗的商机,国内外多家晶片厂商积极研发医疗芯片,以增加智能手机的附加价值。手机作为人们生活必备品,它让医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移动医疗从医院设备端来看,包括医生可用来进行测量、诊断和巡房的可携式装置、平板和智能手机等使用;用户端的病人则可透过具有测量功能的可携式装置或智能手机,来进行如血糖、血压等医疗测量。
综合发展趋势看来,未来用户端的移动医疗装置,除可传输至医院端供医生作诊疗依据外,亦可上传至云端资料中心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再回传给病患作参考,用途十分广泛。经由移动医疗装置辅助下,可让医院降低在大型医疗设备支出,而老百姓亦可缩减去医院看诊次数,随时随地即可感测身体信息。同时在记者看来:“智能手机装载移动医疗功能能切实改善医疗资源浪费的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