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社的华人记者戚德乐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4月,牡丹江人戚曰永赶赴莫斯科寻找旅居俄罗斯的叔叔,意外得知叔叔戚德乐竟然是塔斯社著名记者、世界摄影大师……
  
  中国同胞相赠相机激励一颗新星升起
  
  从小随同父亲旅居苏联的戚德乐,在迥然不同的血统、习俗、生活环境熏陶下,形成了锲而不舍、勤奋好学的性格。
  1949年暑假期间,戚德乐家来了一对将要回国的中国夫妇。刚念小学3年级的戚德乐对客人携带的一架德国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戚德乐让客人教他学照相,并要求试拍几张,客人答应了他。他喜出望外地给客人与父亲照了合影。接着,戚德乐捧出父亲历年来给他的压岁钱,要买下那架神奇的机器,客人慷慨地把相机赠送给戚德乐,并深情地嘱咐他:“喜欢照相就当摄影家吧。你是中国人的后代,要给老祖宗争光。”
  此后,他每天做完功课,都要摆弄那架心爱的照相机,在学校假期开办的少年摄影班里,他掌握了初步的摄影技术。戚德乐不放过每一次摄影实践的机会,在学校的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在农庄的每一次庆典上,他都频频闪动镁光灯去捕捉生动的亮点。不久,他的作品在莫斯科《中学生》刊物上相继发表,很快,他就成了小有名气的少年摄影家。
  高中毕业后,戚德乐应征入伍,成了一名苏军战士。在部队里,他以粗犷的线条,明快的风格,拍摄了大量反映军旅生活的摄影作品,多次摘取苏军摄影大赛的桂冠。戚德乐的名字,引起了苏军和苏联摄影界的注意。
  出名后的戚德乐决定把摄影作为终生职业。俄罗斯人酷爱体育运动,每个人都有一两项体育爱好。在苏联,最具有磁力,最吸引人们目光和情趣的就是体育比赛。最直观、最动人、最具震撼力的就是被摄影家所留住的赛场角逐的精彩一瞬。戚德乐把快门焦点对准了群雄逐鹿的精采场景,朝着体育摄影的艺术领域发展、登攀。
  戚德乐退伍后,在父亲的赞助下,开了一家“体育”照相馆。尽管资金有限,规模很小,但在莫斯科摄影界崭露头角的戚德乐所具有的名人效应,使得小小照相馆顾客盈门。
  
  带相机的“狙击手”进入塔斯社
  
  戚德乐受到公众注目,并被塔斯社看好,缘于当时在莫斯科进行的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摄影报道任务压得塔斯社透不过气来,全苏体育摄影家协会主席彼得洛夫想到了戚德乐,便把他介绍给塔斯社为特邀摄影记者,参与本年度的一系列国际比赛摄影报道。为补偿戚德乐“体育”摄影社的损失,全苏国际比赛组委会向其预付了7000卢布佣金,这笔钱在当时人均年薪2000卢布的苏联,确实有点让人眼晕。戚德乐用此佣金买了一套摄影器材,捐赠给了母校,又在市中心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把父母接来住。
  初春、仲夏、金秋、严冬,戚德乐按照组委会的安排,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各项赛事的摄影报道工作中去。他准确调光、定焦,频频按动快门,将各国健将逐鹿争雄的英姿,刹那间定格在自己的镜头中,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作品送交组委会报道中心。赛事期间,戚德乐的摄影作品总是能够抢占《真理报》主编签发、编审、排版的第一时间,被发表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当戚德乐的身影在赛场上消失的时候,同行们准能在暗室里找到他。为了拿到一幅更为理想的照片,他往往反复冲印十几次,甚至彻夜不眠。戚德乐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同行们由衷的敬佩和权威摄影专家的赞叹。美联社、路透社的体育画报也转载了戚德乐抓拍到的那些千钧一发、转瞬即逝的特写场景。外国同行称他为“相机狙击手”。
  诸多赛事结束时,苏联《体育画报》、《摄影家》、《共青团真理报》等10余家国家级媒体,争相聘请戚德乐担任摄影记者。在诸多媒体中,最权威的塔斯社提前“号”下了戚德乐。
  才华超众的戚德乐步入塔斯社,被安排随时参与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的先期采访,担任首席摄影记者,这是老资格的大牌记者才能享有的殊荣。
  戚德乐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告诉了父亲,父亲提醒儿子说:“专门搞体育摄影吧,那才是最适合你干的事儿!”
  聪明的戚德乐明白,在中苏关系冷淡的年代里,父亲建议的背后,蕴藏着浓郁的中国情结。他立即向社里领导提出专职从事体育摄影报道工作,并得到批准。自此,戚德乐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摄影中,最终成为享誉俄罗斯的世界体育摄影艺术大师。
  
  与太空人加加林及乒坛枭雄本格森的摄影情缘
  
  成为专业摄影记者的戚德乐,随着采访活动的增多和自身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结识了众多世界名人。
  1964年4月13日,人类第一个太空人、苏联英雄加加林少校在克里姆林宫参加太空环游三周年庆典宴会上,与戚德乐相识。
  27岁的加加林少校勇敢地完成了人类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宇宙飞行,因而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当时,能与加加林见面、握手甚至合影,都属人生殊荣。
  加加林每一天都被政府高官、专家学者层层包围,其崇拜者是很难与他谋面的。当戚德乐作为摄影记者进入克里姆林宫庆典大厅时,加加林少校正被人们紧紧簇拥着。这时,有人告诉加加林:“塔斯社记者想为少校拍张特写。”
  加加林未置可否地继续与周围的官员和同事高谈阔论。
  加加林的一位朋友询问:“谁来拍照?”
  答:“首席记者戚德乐。”
  加加林少校的朋友闻听后,立即与其耳语。没想到少校竟然兴奋地回答道:“我早就想认识这位摄影大师!”他挤出人群朝戚德乐走来,与千百次按动快门、准确锁定精彩瞬间的摄影大师紧紧握手。加加林提议要与戚德乐合影留念。
  戚德乐在克里姆林宫院内的草坪上选景时,加加林抱起一只和平鸽,脸上充盈着真诚的微笑,戚德乐机敏地为加加林拍下这张特写。这幅照片被发表在《真理报》头版头条。
  第二天,酷爱体育的加加林致信戚德乐,他充满激情地说:“作为体育爱好者,我从您拍摄的那些精彩动人的摄影作品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鼓舞我在太空中冲刺。”此后,加加林少校与戚德乐成为挚友。
  戚德乐不仅仅是广大苏联体育爱好者心中的体育摄影明星,更是国际体坛健儿的挚友。
  1978年秋,乒坛枭雄本格森应邀到莫斯科参加苏联主办的欧洲锦标赛。此间,东道主安排了一次豪华旅游。但是,本格森为了与在外地采访的戚德乐见面,放弃了随团旅游,只身专程前往彼得堡,拜访戚德乐。
  本格森成为世界乒坛冠军后,被瑞典誉为“民族英雄”。在一片赞颂声中,他自豪而又自负,对于一般的邀请和约见,他都一概谢绝。但是,他此番专程拜访戚德乐,却另有一段情缘在其中。
  1973年秋,本格森在伦敦参加一次冲击奥运会的预选赛。此次预赛,群英荟萃,鏖战迭起。戚德乐紧追赛事焦点,抢占最佳角度,调准光圈、景深,抓住最能表现赛手气质、风采的动作,频频按动快门,将本格森一路闯关斩将的精彩场景一一拍摄下来,使得崭露头角的本格森占尽风光。其中,本格森血战日本选手的雄姿,成为他冲击奥运、登上乒坛冠军宝座的划时代特写镜头,被当时美国《时代》杂志选为期刊封面,本格森誉满全球。
  本格森不忘自己在成名出道过程中,是戚德乐把自己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为自己带来了轰动效应。所以,他专程赶往彼得堡探望戚德乐,当面向这位体坛摄影大师致意。
  正在紧张采访中的戚德乐,在赛场上接待了本格森。戚德乐饶有兴趣地浏览了本格森珍藏多年、自己为他抢拍并发表在世界各大媒体上的激战夺魁的特写照片。本格森以感激和崇敬的神态紧靠在戚德乐的身旁,手疾眼快的塔斯社记者为摄影大师与乒坛枭雄拍下了一张非同寻常的合影。
  
  浑身充满人格魅力的戚德乐
  
  戚德乐的体育摄影,始终贯穿着强烈的进取精神,他自身也正是以这种锐意进取的姿态面对人生。这使得他的父亲戚大兴深感自豪。
  戚大兴夫妇常去小区附近的“海洋”餐馆小酌。时间一长,客人们知道这个中国老头是戚德乐的父亲后,都拥上来请老戚签名留念。后来每逢周末,餐馆老板都提前留好座位,置办戚大兴常用的酒菜。老板还在那张餐桌的花束上别上老戚的名片,以示摄影大师的父亲是该店常客。此举使得酒店声名大噪,经常有摄影爱好者带着鲜花来小店想通过老戚向戚德乐求教。
  每当戚德乐陪老爹来吃饭时,酒店的客人和员工们都欢腾起来,无不希望能与这对华裔父子举杯共饮,合影留念。
  这种俄罗斯人看子敬父的情景使戚大兴无比欣慰,自己儿子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和声望,实在是给祖上增了光,给在海外的中国人争了光。但是,戚大兴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儿子戚德乐能够回到中国,并经常告诉他:千万不要忘记,在中国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家族。
  1981年,戚德乐有幸到北京采访一次国际比赛,途中将在哈尔滨逗留一天。他找到了旅俄华侨中的朋友,迫切希望能帮助寻找在牡丹江的亲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联系上,这成了戚大兴父子的终生遗憾。但是,戚德乐的国内亲友还是辗转地得到了戚德乐父子在苏联的一些弥足珍贵的照片。他的侄子戚曰永最终以这些照片为线索,找到叔叔的家人。
  20世纪80年代,是戚德乐铸造人生辉煌的鼎盛时期。在世界各地的国际赛事上,他像一阵风、一团火那样活跃、炽热,人们通过他的镜头,看到了一代又一代新秀崭露头角后几经搏杀,最终夺冠的雄姿。
  戚德乐的成就,使得苏联社会向他敞开大门。1988年12月5日傍晚,莫斯科文化部大厅灯火辉煌,苏联文化部副部长在这里主持了授予戚德乐列宁勋章、全苏功勋艺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的授勋仪式。主持人向全苏各加盟共和国的数百名代表,介绍了戚德乐的简历和成就后,全场掌声雷动。在掌声、鲜花和闪烁的摄影灯下,戚德乐沉稳地走上主席台致答谢辞:“感谢全体人民和广大体育爱好者给予我的崇高荣誉。我将竭尽全力为你们服务!”
  成为社会名人的戚德乐,先后担任了全苏文化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莫斯科苏维埃执委会人民委员、苏联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常务理事等,具有这些社会职务的新闻记者,在塔斯社也是少有的。
  戚德乐为攀登摄影艺术的峰巅,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但是,戚德乐并非呆板机械的工作狂,而是一个爱好非常广泛、富于生活情趣的人。
  戚德乐爱好击剑、篮球、国际象棋和游泳。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丰富了自己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素养,并颇为内行地担任《真理报》体育版体育运动评论员的角色。在莫斯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戚德乐佩带的采访证注明:“采访报道范围,覆盖大会所有项目。”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需要,随时采访任何一项比赛,而一般体育记者却没有这么宽泛的采访报道能力和授权。
  戚德乐热爱生活,充满亲情。闲暇时,他陪妻子和女儿到别墅度假、钓鱼、采摘蘑菇,安排野餐;他喜爱和亲友一起去旅游;常领夫人、孩子到影剧院欣赏经典剧目和杂技;经常与同行聚餐、打猎;热心指导新人和青年记者掌握摄影技巧……。
  他的这些爱好和情趣,使得朋友们十分喜欢与他相处、交往,同事们评价说:“他浑身充满着人格的魅力。”
  
  积劳成疾的戚德乐英年早逝
  
  戚德乐不知疲倦地潜心钻研摄影艺术,力图把最新最美的作品贡献给读者与观众。成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及诸多的社会活动,使得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85年他就因肾脏病、糖尿病多次住院。治疗期间,又带病参加了几次国际体育比赛的采访。不得不参加的高层社会活动和频繁的庆功酒宴,更加重了他的病情。糖尿病成为折磨、损害他健康的杀手。但是,戚德乐不安于病榻休养,只要举办大型体育比赛,他就带病坚持,身负沉重的摄影器材,深入到赛场,到运动员身边去。
  1989年在雅典举行了世界奥林匹克摄影金奖大赛。塔斯社选送了戚德乐在苏联全民运动会上拍摄的三组特写照片,有一组被评为大赛特等奖,另外两组被评为“大师终身荣誉奖”。
  带病负重向摄影艺术峰巅攀登的戚德乐终于病倒了。1990年底,他卧病不起。1991年春天,年仅58岁的华裔摄影大师戚德乐病故于莫斯科。
  明星殒落,但人们仍久久仰望、追思戚德乐短暂人生所闪烁出的绚丽光彩。苏联文化部、塔斯社、全苏体育协会、旅苏华人及一些社团组织为戚德乐举行了追悼大会。
  在前苏联,对已故的国家领导人或誉满全国的社会名人,《真理报》只简短地发表一条讣告。而戚德乐故去后,苏联《真理报》资深编辑尤里·赫罗莫夫发表了悼念体育摄影大师戚德乐的长篇文章。他在以《啊!大师》为题的悼念文章中说:“我们知道,塔斯社摄影记者维亚切斯拉夫·戚德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体育新闻摄影大师。”
  “维·戚德乐在塔斯社从事摄影工作达25年。他拍下了许多大型比赛。在世界、欧洲和奥林匹克的冠军赛上,他所拍摄的照片,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展览和比赛中获奖。戚德乐是获得国际权威机构银质奖章的苏联摄影记者之一。他在工作中具有惊人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他豪放坦诚,心灵善美。因此,他以体育新闻摄影大师的声誉,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让人痛惜、遗憾的是戚德乐还没有活到60岁。”
  一颗在灿烂星空中闪闪发光的巨星陨落了。尤里·赫罗莫夫的追忆,使戚德乐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个卓越的摄影大师、优秀的塔斯社记者,一个创造了辉煌业绩,使俄国人难以忘怀的人。
其他文献
“焦虑感一般都很突然,大多在深夜,刷朋友圈或聊天的某个瞬间,突然陷入不安,心率加快,无法专注于正在做的事,甚至想大哭.”27 岁的许潞曾因没理想和目标而焦虑,现在又因有理
期刊
吃毛肚“七上八下”?rn重庆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先生表示:“吃火锅全凭顾客的口味,我们也没法给个标准出来.有一些口口相传的类似说法,比如吃毛肚,有种说法七上八下,也就是夹着毛肚在锅里起落15下就行了,用时大概是10秒左右,还有种说法是吃鸭肠提3下摆3下,用时估计还不到10秒.”
期刊
会议
会议
蛋白质的良好来源rn很多人都知道为了健康也不能离了肉,但说吃肉有啥好处,又说不出来.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徐静说:肉类是我们膳食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含有优质蛋白质、脂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