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你家小区门口,还是公司门口;无论是商业闹市区,还是居民区,兰州拉面馆一定是标配。全国这么多蘭州拉面馆,竞争一定很激烈。那么,他们赚钱吗?近日,一位拉面馆老板透露,自己在北京的小店,一年收入近200万元!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著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
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的系东乡族马七六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以面质精细、肉烂汤鲜的一碗面享誉天下,蜚声中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了兰州牛肉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
大店年入300多万元,小店年入近200万元
“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在国内网点发展到35000家,在国外网点发展到110家。兰州牛肉拉面通过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第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团全体会议上如是说。
一位在北京开拉面馆的马女士说起店里的生意,笑得合不拢嘴。马女士表示,在家乡甘肃开大店的人不少,二三百平方米的店大街上比比皆是。即使在大店,一碗面也仅仅只有七、八块钱,但是一天却能收入一、两万块钱。马女士算了一笔账,家乡的大店一年能收入300多万元,自己在北京的小店,一年收入近200万元。但是大店花销大、成本高,真正算下来,其实差不了多少。
“在家乡,10户人家里有六、七户人家中都有拉面师傅,即使不开店,凭手艺也能养活自己。”马女士补充道。
“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宣传兰州新型城市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马利民表示。
对此,他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各个部门,整合市场资源,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此外,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兰州牛肉面信息平台,开展网上的原场地认证,搭建互联网网络的宣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还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扶植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大型连锁企业。
青海一个县,靠拉面脱了贫
兰州拉面虽然是兰州的,但把这个牌子打出去、并在全国铺开的,是青海化隆人。在过去,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穷到了根里,但是通过“拉面”脱了贫,让化隆人逐渐地走出了大山。
1988年,青海化隆人打着“兰州拉面”的招牌在厦门市开了第一家拉面馆。以此为发端,来自青海省东部的拉面经营者纷纷效仿,闯遍了我国大江南北,相关产业几乎覆盖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所有市、县。
据报道,目前,化隆县有近11万人(占化隆县劳动力的60%)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创办拉面店1.5万家,实现年总产值近100亿元。拉面经济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在累计脱贫的12万人中有7万人通过拉面经济实现脱贫。
拉面对化隆县有多重要,看看化隆县政府官网就知道了。在化隆县政府官网上,专门开设了“拉面经济”版块。可见,青海拉面的成功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只要是做拉面生意,化隆人就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得到三五万元的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这样的政策已经持续了20年,仅去年一年,化隆县预计拨出的“拉面贷款”就有2000万。
有政府的手托着,拉面户们基本可以零成本起家。拉面生意也没亏着县政府,把贫困的农村人口输出到全国,赚的钱也有不少都回到了化隆。
从国内火到国外
辣条、老干妈、黄焖鸡……越来越多的中国美食走出国门,在外国火的一塌糊涂。去年又一个潜力股诞生了——中国餐饮届巨头之一的兰州拉面!这次,它征服了日本人的胃。
在东京神保町地铁站附近,有一个午餐时每天都在排队的店,名为“马子禄牛肉面”。
店长是一名日本人,39岁的清野烈。他在中国留学时,很喜欢兰州拉面,每周都要吃两三次。
这家店于去年8月开业。名字和兰州老店“马子禄牛肉面”同名。这是清野烈为了开店,在中国考察时,和这家老店达成的一致。他在马子禄牛肉面学习技术后,在日本开了第一号店。
开店之初盛况非凡,每天下午3点肉汤就用完了,从11月起还开始了夜间营业。这家店里菜单上只有兰州拉面,原本以为中国顾客会多一些,没想到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比例差不多。清野烈开心地说:“我当初觉得日本人肯定会喜欢,但反响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一碗880日元(约合人民币52元),这价格比国内高了好几倍。事实上,日本东京池袋、西川口、横滨中华街等,很多地方都新开了兰州拉面店。
兰州拉面店去年在东京开业后,兰州拉面的名声在日本热传,更有日本食客喝光汤后感叹:“太好吃了!这是日本做不出来的味道”!
(《中国经营报》2018.3.12等)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著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
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的系东乡族马七六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以面质精细、肉烂汤鲜的一碗面享誉天下,蜚声中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了兰州牛肉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
大店年入300多万元,小店年入近200万元
“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在国内网点发展到35000家,在国外网点发展到110家。兰州牛肉拉面通过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第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团全体会议上如是说。
一位在北京开拉面馆的马女士说起店里的生意,笑得合不拢嘴。马女士表示,在家乡甘肃开大店的人不少,二三百平方米的店大街上比比皆是。即使在大店,一碗面也仅仅只有七、八块钱,但是一天却能收入一、两万块钱。马女士算了一笔账,家乡的大店一年能收入300多万元,自己在北京的小店,一年收入近200万元。但是大店花销大、成本高,真正算下来,其实差不了多少。
“在家乡,10户人家里有六、七户人家中都有拉面师傅,即使不开店,凭手艺也能养活自己。”马女士补充道。
“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宣传兰州新型城市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马利民表示。
对此,他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各个部门,整合市场资源,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此外,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兰州牛肉面信息平台,开展网上的原场地认证,搭建互联网网络的宣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还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扶植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大型连锁企业。
青海一个县,靠拉面脱了贫
兰州拉面虽然是兰州的,但把这个牌子打出去、并在全国铺开的,是青海化隆人。在过去,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穷到了根里,但是通过“拉面”脱了贫,让化隆人逐渐地走出了大山。
1988年,青海化隆人打着“兰州拉面”的招牌在厦门市开了第一家拉面馆。以此为发端,来自青海省东部的拉面经营者纷纷效仿,闯遍了我国大江南北,相关产业几乎覆盖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所有市、县。
据报道,目前,化隆县有近11万人(占化隆县劳动力的60%)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创办拉面店1.5万家,实现年总产值近100亿元。拉面经济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在累计脱贫的12万人中有7万人通过拉面经济实现脱贫。
拉面对化隆县有多重要,看看化隆县政府官网就知道了。在化隆县政府官网上,专门开设了“拉面经济”版块。可见,青海拉面的成功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只要是做拉面生意,化隆人就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得到三五万元的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这样的政策已经持续了20年,仅去年一年,化隆县预计拨出的“拉面贷款”就有2000万。
有政府的手托着,拉面户们基本可以零成本起家。拉面生意也没亏着县政府,把贫困的农村人口输出到全国,赚的钱也有不少都回到了化隆。
从国内火到国外
辣条、老干妈、黄焖鸡……越来越多的中国美食走出国门,在外国火的一塌糊涂。去年又一个潜力股诞生了——中国餐饮届巨头之一的兰州拉面!这次,它征服了日本人的胃。
在东京神保町地铁站附近,有一个午餐时每天都在排队的店,名为“马子禄牛肉面”。
店长是一名日本人,39岁的清野烈。他在中国留学时,很喜欢兰州拉面,每周都要吃两三次。
这家店于去年8月开业。名字和兰州老店“马子禄牛肉面”同名。这是清野烈为了开店,在中国考察时,和这家老店达成的一致。他在马子禄牛肉面学习技术后,在日本开了第一号店。
开店之初盛况非凡,每天下午3点肉汤就用完了,从11月起还开始了夜间营业。这家店里菜单上只有兰州拉面,原本以为中国顾客会多一些,没想到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比例差不多。清野烈开心地说:“我当初觉得日本人肯定会喜欢,但反响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一碗880日元(约合人民币52元),这价格比国内高了好几倍。事实上,日本东京池袋、西川口、横滨中华街等,很多地方都新开了兰州拉面店。
兰州拉面店去年在东京开业后,兰州拉面的名声在日本热传,更有日本食客喝光汤后感叹:“太好吃了!这是日本做不出来的味道”!
(《中国经营报》2018.3.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