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一、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学生学习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为主的,而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玻璃棒点灯”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好化学。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教师课后要求学生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接触过镁,不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氧气,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氧气。但是,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氧气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对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有想象,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敢于突破“以前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自主来学习新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认清物质的本质,产生新的想法,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易拉罐先是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所含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结论。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在这一作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还不行,在平时做实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
教师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不会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
比如,在做“点燃一氧化碳”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氧气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很多,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要学会选择,多让学生做一些“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让化学实验绿色化,经济化,趣味化。
一、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学生学习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为主的,而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玻璃棒点灯”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好化学。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教师课后要求学生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接触过镁,不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氧气,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氧气。但是,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氧气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对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有想象,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敢于突破“以前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自主来学习新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认清物质的本质,产生新的想法,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易拉罐先是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所含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结论。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在这一作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还不行,在平时做实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
教师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不会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
比如,在做“点燃一氧化碳”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氧气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很多,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要学会选择,多让学生做一些“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让化学实验绿色化,经济化,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