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析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一、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学生学习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为主的,而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玻璃棒点灯”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教学,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好化学。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教师课后要求学生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接触过镁,不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氧气,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氧气。但是,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氧气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对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有想象,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敢于突破“以前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自主来学习新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认清物质的本质,产生新的想法,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易拉罐先是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所含的“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结论。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在这一作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还不行,在平时做实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
  教师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不会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
  比如,在做“点燃一氧化碳”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氧气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很多,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要学会选择,多让学生做一些“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让化学实验绿色化,经济化,趣味化。
其他文献
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办了三安食品全面上市的新闻发布会,在品尝三安食品的大厅里,一位50多岁的记者说:这鲜美的西红柿,纯天然的番茄芳香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长江
目的客观评价心电图培训质量和效果,以发现心电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教育测量学对2015年密云县19家卫生服务中心188名全科医师心电图试卷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考试试卷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层次的发展,语文教学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授课形式——实验活动课。语文教学传统的授课形式不再适应新时期中学生的学习要求,新课程理论要求须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认可,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实验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学质量和语文素质的有力举
数学选择题具有小巧灵活、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综合性的特点,由于不需要写出运算、推理、解答过程,因此解题方法不拘于常规。数学选择题求解,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法,即从题干出发思考,探求问题的结果;二是间接法,即从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一、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从题目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做出选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作为学生重要的社交工具,其课堂教学的“活水”为何物?当然是生活。但长久以来,老套的教学模式将原本源自生活的小学语文教学紧锁于校园的“深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份外之事,本该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他们眼里一潭绝望的“死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迫在眉睫。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中心,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
“太岁”已经验明正身了?近日河北省农科院遗传所研究员王朝江宣称,他已经揭开了“太岁”神秘面纱,并证明其为有生命的物体并培育出“太岁”菌种。此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一直以
摘 要:音乐课不仅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知识,而且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享受,使他们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教师应通过节奏、韵律、指挥等培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兴趣,使其爱上音乐,爱上生活。  关键词:音乐课;快乐;节奏;韵律  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在中学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追求轻松愉快是每个中学生的心理,要学得高兴、上得轻松。美妙动听的“丝竹管弦”之乐,如清风拂面,怡心怡情,能够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和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儿科影像学在儿科疾病诊治、评估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地位日益提高。在不断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儿科影像诊断医师需要重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来,笔者始终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如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又根据需要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欣赏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有外到内地分析传授给学生,积极使用电教设备和现代化音乐媒体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直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