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应用的机会……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当今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让“数学应用”走进每一节数学课,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开展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1. 从生活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周围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素材,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如在教学“人民币的换算”时,学生很容易接受1元=10角这个知识点,但对1元能换5个2角或2个5角,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的生活实际:小明要买一元钱的铅笔,他口袋里没有1元面值的钱,怎么办呢?学生的好奇心由此激发,便忙着去凑1元钱。结果得到了很多解决的办法:5张2角的,2张5角的,4张1角3张2角的,2张1角4张2角等都可以换一元。原先感到疑惑的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
  2.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而且它更具有运用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的任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合理地进行启发,提出问题。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拿出一个土豆问:“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计算吗?”面对这个不规则的形体,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提出用“切、拼”的方法,使它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计算了。此时,教师就顺势利导,进一步设疑:“如果不改变土豆的形状呢?”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教师端出一个盛了水的长方体玻璃量杯,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把土豆放进水里,看水面上升多少,计算出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之中,把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数学应用能力。
  又如,在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同学们,你去过游乐场吗?在游乐场你都玩过哪些游乐项目?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电脑显示游乐园的情景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汇报。)如果你也想参加那些活动,至少要准备多少费用?如果你想挑选其中的3个项目玩,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如果全班50人一起去划船,可以租大船和小船,怎样租才能使每人都能乘到船?你有几种租船的方案,而所用的开销最少是哪一种?(活动项目、价格见下表)
  学生先个体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气氛非常热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计算富有生活气息,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引导学生从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了数学应用本领。
  二、发挥开放题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开放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解题环境,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自己的意愿多样性地选择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做数学”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数学应用本领。
  1. 运用多样的解决方法,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一题多解是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小区花园长20米、宽12米,如果在花园里铺上草坪,并铺设两条宽都是2米的石子路,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设计出方案并算出草坪的实际面积。学生兴致很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都设计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灵活的解决方法,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积极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如: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想一想: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怎样买票比较合算?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
  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
  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开展数学生活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有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要力求将数学应用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而且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有所用。
  1. 开展课内生活模拟活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开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称一称自己小组准备的蔬菜、水果,感受一千克有多重,然后来估计一千克西红柿有几个,1千克茄子有几个,1千克苹果、桔子、梨会有几个……。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加强课外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不能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还需结合课外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布置些课外实践活动内容,或是教师将学生带出校门,让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提高应用能力。例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读一读价格标签,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开支,调查并计算家中一个月水电煤等的支出,养成节约的习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能力;学习丈量土地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步测和估算知识来计算家中客厅的长度、操场的长度等;学习“量和计量”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实际测得“1千米”长的一段路,让学生获得关于“1千米”的感性认识,方便以后的实际应用;学习了“统计”后,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并指导学生试着做些调查:有的同学收集了每天参观世博会的人数,有的同学调查了自己家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还有的调查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运用数学思想处理生活问题的全过程,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认识,更提高了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题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适当留下空间,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内外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培养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他文献
耐久跑是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发展少年儿童的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培养儿童少年不怕困难、坚毅顽强意志的有效运动。但耐久跑是一项全身性的剧烈运动,所以练习耐久跑是非常艰苦的,要不断地克服“极点”,不断地与疲劳作斗争。同时训练又很单调乏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耐久跑教学就是提示要求后让学生跑圈,教师计时,方法比较单一。据2010年上海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
期刊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说话,说话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教学工作,我认识到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词,而有理有据、高谈阔论者仅是个别。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三至五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能圈划文章重点,能初步归纳课文内容的要点,感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目标”为:能转述听到的主要内容,能在各种场合发言,做到条理清楚,语句连贯,能自然地运用已学到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其实,从“能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到“初步归纳课文内容的要点”再到口语表达,这些都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关。如果学生的概括能力弱
期刊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中产生了许多有趣并运用广泛的管理效应,其中的“心理效应”更是广受关注。所谓“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存在于各种场合。这是来自管理的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够细心揣摩、有意借鉴、灵活运用,就能让“心理效应”成为“班级管理”的引擎。  一、利用“短板效应
期刊
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交流、沟通功能进行的一种教育与技术的整合。教育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外延,对课程、教学、教研各教育要素的渗透也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教研层面上发挥的作用更明显,他使得传统的教研活动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门、走出了会议室,甚至可以跨校、跨区、跨地域,极大地拓展了教研的空间;其次,网络教研具备全天候的功能,活动的开展可以现场进行、也可以延时互动,教研可
期刊
当前,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写作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因而教学中不顾主体的实践,出现了盲目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益。  写作心理指的是写作的兴趣、动机、情感等,其核心是动机。只有当学生有了写作的想法,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相关的心理因素,形成写作心理机制,才能有目的、主动、积极地去写。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对学生写
期刊
说起陈珍国老师,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活跃于教学一线,与教师一同听课、评课,一同交流、探讨科研课题的形象。正所谓“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陈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位教师。  他是一位外表严肃内心热情的人  和陈老师的初遇实在有些偶然。记得那年我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答辩,刚来上海不久的我在面试之前虽做了大量准备,心中却仍然倍感紧张。面试当天,匆忙中把之前准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阐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要“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语文的课程改革当然不例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
期刊
嘟嘟: “君子谋道不谋食”,去了不必要的应酬,减了不必要的物质追求,怎会没有时间读书呢?  普通教师: 想起来教发院程红兵院长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  园西人: 一日不读,面目可憎啊。书让人的语言优雅,丰富。否则就显得粗鲁。尤其教师,必须读书,读书人是高贵的象征,身份的代名词。  只读圣贤: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用问的,这不是明摆着的嘛。谁敢说不用读书?谁敢说不需要读书?哪怕现在经常读
期刊
一、学生情况和教材分析  《位置的表示方法》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选自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80页,它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延续,又是今后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周围环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和认识了生活中有关位置的问题,具备了初步观察、操作等活动的经验。同时,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