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与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制作、修改、补充。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07-01
一、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擞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总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数学教学将着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2、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教法,运用先进教法指导学生学习,如运用数学技术“做”数学实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第四,教学研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教学研究,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而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人,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国外的教训应当借鉴。
再者,我国大班额的教育国情也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教育管理体系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与教材中,通过课程与教材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所领会的课程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际上会有一定的距离,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也会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每个学生在同一课堂上体验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也会有自己特定的理解。这种差异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消除不了的。所以,不同的教师对课程与教材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而进行不同方式的“理性加工”,这有助于教师的创新教学,但教学的质量如何,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导向功能,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07-01
一、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擞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意识并从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总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数学教学将着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2、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教育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教法,运用先进教法指导学生学习,如运用数学技术“做”数学实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第四,教学研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教学研究,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而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教育工作的改革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人,人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我国数学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事实上。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可以实现从具体数学到概念化数学的转变,发展符号意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从直观描述到严格证明的转变,建立严格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观察、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归纳、概括等各种思维形式都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另外,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强调让学生开展课题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等,就会变“自主发展”为“自由发展”,国外的教训应当借鉴。
再者,我国大班额的教育国情也制约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发扬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探究式学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涌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如:“MM”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探索教学等等,数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整合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纳众家之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教育管理体系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与教材中,通过课程与教材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所领会的课程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际上会有一定的距离,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也会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每个学生在同一课堂上体验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也会有自己特定的理解。这种差异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消除不了的。所以,不同的教师对课程与教材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而进行不同方式的“理性加工”,这有助于教师的创新教学,但教学的质量如何,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导向功能,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材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