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定论:从手机辐射到全球变暖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aoj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相信全球变暖么?你相信手机辐射致癌么?这也许是两个愚蠢的提问——手机辐射和全球变暖是纯粹的科学问题,应该由科学家来回答。科学事实怎么能谈“相信不相信”呢?只能谈“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真是如此么?
  
  好的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冷酷无情的真理提供者:他们从不考虑任何人的爱憎,敢于跟教会、政府和广大公众的偏见唱反调,是愚昧众生中的孤胆英雄。而一般人则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提供的答案,最好再把答案传播出去,与利益集团和偏见无知者作斗争!
  不是么?比如全球变暖,2009年的调查显示只有57%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真的,相信全球变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更只有36%,这两个数字都比上一年低。我估计在中国调查的话数字也不会高。是不是公众正在变得越来越愚蠢,或者利益集团加大了宣传攻势呢?
  
  不同的实验结论
  
  事实上,手机辐射和全球变暖的问题都有一点麻烦。手机辐射是如此的令人关心,但就当前的研究来说,科学家也不知道手机辐射是不是真的有害。全球变暖是如此的迫在眉睫,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知道”全球变暖是真的,但遗憾的是,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结论的处理方式远远谈不上“科学”。
  人们对手机辐射的直接感受是打电话的时候手机会把整个头部“烤”热,但这个热量其实比站在太阳底下头部感受到的“阳光辐射”低一个数量级。手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强度显然大于调频广播,但是 否足以对人体细胞产生某种伤害,以至于导致癌症呢?很多科学家认为不会。2008年 , 美 国 国 家 癌 症 研 究 所 主 任 R o b e r tHoover 就曾经这样向国会作证。可是你怎么敢肯定就绝对没有这种伤害?你怎么知道 Hoover 没有被通讯公司收买呢?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1995年的一个实验发现,每天两个小时手机强度的无线电波照射会对老鼠的脑部细胞产生伤害并可能导致癌症。然而2004年一个欧盟资助的项目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却没有得到类似的结果。
  
  手机辐射与健康之谜
  
  如果手机真的对健康有害,那频繁使用手机的人应该比不用手机的人更容易患上某种疾病。2007年丹麦癌症学会对超过42万手机用户的统计表明,手机对健康无害。有很多类似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但这些统计研究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比如丹麦的这项调查并没有包括那些不需要自己支付手机账单的用户——这些用户往往是使用手机最频繁的。另外,这项研究仅仅统计到2002年的肿瘤诊断,可是手机辐射也许需要几十年才能导致脑癌。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样本全面、手段科学的彻底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总署(IARC)就组织了一项13个国家参与,耗资2400万美元的长期研究。今年5月,研究报告终于出来了。结论是这样的:第一,那些最经常使用手机,且用的历史最长的10%用户,他们患上某种脑癌的概率比那些根本不用手机的用户高40%。这似乎是一个明确的警告。
  可是第二个结论很让人迷惑:那些不常用手机的用户,他们患脑癌的概率比那些只是用有线电话的人还要低!难道说用一用手机反而比有线电话对大脑更有好处么?没准还真是这样。一个更有意思的最新成果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几个科学家再次用老鼠做实验,同样是每天两个小时的照射,结论居然是手机辐射可以减少记忆损失,从而避免老年痴呆症!
  
  全球变暖与人的无知
  
  有的科学家怀疑手机辐射的危害,有的科学家发现手机辐射并没有危害,有的科学家甚至发现手机辐射有好处。这让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既不能宣布手机辐射无害,也不能宣布有害,只能说“没有证据显示”手机对公众健康有害。在这句“没有证据”的背后,是多个研究项目相互矛盾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的结论,结果就是对于手机辐射的研究,你就算都知道了并且理解了,最后仍然要面对“相信不相信”的选择。
  全球变暖的研究者们达成共识的能力比研究手机辐射的科学家要好得多,与疑虑重重的公众相反,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人类造成全球变暖是真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仍然有充分的理由问一个“相信不相信”。全球变暖的趋势很可能是真的,而且很可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但是其中有非常多有争议的地方。甚至就连到底是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温度上升还是由于温度上升导致二氧化碳增加这个最基本的论断,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之中。全球变暖并不简单,可也许是本着小心为上的目的,媒体和科学家都倾向于向公众传达简单的信息。
  
  只传达简单信息的代价
  
  也许公众喜欢简单的信息,但简单有代价。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曾经连续6年干旱。为了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干旱带来的可能危害,科学家和政客把这场干旱描写成永久干旱,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特征。于是政府投资搞了很多抗旱的设施。然而6年过后,开始出现连续的高降水!最后的代价是科学家们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科学家不是圣人,他们只是一帮干着可能不太普通的工作的普通人。有些科学家会为了争取眼球和科研经费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有些科学家会因为拿了利益集团的资助而故意得出有偏见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所有科学家都会犯错误,就算他们不犯错误,他们也不可能总在公众最需要答案的时候立即提供答案。
  
  探索真理不是打包票
  
  科学家不是真理提供者,科学家是真理探索者。一个科学家的价值不是“知道”,而是“不知道”。科普文章的重大误区,在于把科学描写成科学家已经定论的东西。其实科学家在真实生活中最常干的并不是与公众、民间科学家或者宗教团体辩论,而是与同行辩论。真正值得报道,最值得玩味的科学是那些尚不知道正确答案,一帮科学家激动地争执不休的科学。科学前沿的意思并非与日常生活无关,而是没有定论。
  对科学家的信任度下降不但不是社会的退步,而且是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把科学家们当成打仗之前派出去的探马,他们一有风吹草动就兴奋地跑回来报告,最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情报往往是互相矛盾的。我们不怕矛盾的情报,因为我们了解这些探马可能会犯错误,或者他们的确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耐心等待更多的情报和钻研,以让事实浮现出 来。除此之外,作为信息时代的人,我们得自己判断:怎样去相信一件“科学家讲的事情”。
  
  戈尔与媒体的4个常犯错误
  
  作为一个全球变暖学说的支持者,伯克利物理学教授 Richard Muller 在其《未来总统的物理课》一书中列举了科学家和媒体(尤其是帮助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常犯的4个错误。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专家和媒体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1.歪曲
  一个众所周知的全球变暖“证据”是变暖引起南极冰盖的减小,这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然而事实是2001年的 IPCC 报告预测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冰盖增加!为什么?因为变暖促进海洋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加南极的降雪!所以你最多只能说南极冰盖减少证明科学家的预测模型有问题,而不能说它验证了全球变暖学说。
  另一个著名的歪曲事实是,戈尔纪录片中有一张图用以说明飓风引起的人类财产损失在最近一百年以来呈爆炸式增长,这张图被广泛引用,目的是证明全球变暖正在让地球上的气候灾害越来越多。这张图的唯一问题是它完全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如果你把通货膨胀计算进去,历史上的灾害损失基本上是随机分布的。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图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至于戈尔的影片中那个因为找不到冰块而淹死的北极熊呢?北极熊被淹死的全部证据只有4只,他们被淹死的原因是赶上了风暴。
  2.夸张
  很多人认为是全球变暖会增加飓风等灾难性天气。的确有些科学家的模型验证这是真的,但这些模型并不完善。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全球变暖会减少飓风的出现!风暴的产生是非常难以模拟的气象过程,不同的模型往往有完全相反的结论,总体而言,科学家并没有达成什么共识。历史记录也没有证据说现在的飓风比过去多。
  3.数据选用
  全球变暖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而为了引起公众的警觉,人们往往只报道那些坏的方面。在戈尔的纪录片里,他提到由于全球变暖,龙卷风增加了。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可是他没有把数据说全。没错,如果你只是考察过去50年的数据统计,记录到的龙卷风的总数的确增加了,但是大的龙卷风,那些足以造成灾害的龙卷风,却是减少了!在这里戈尔没有撒谎,但是你能说他很诚实么?
  数据选用并不只是戈尔的习惯,很多科学家有意无意地也会这么做,比如那张著名的过去两千年来的北半球温度变化曲线,就被查出存在重大的统计缺陷。
  4.新闻偏爱
  如果这个冬天不太冷,媒体就会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如果这个城市40年前比现在冷很多,媒体就会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甚至2009年冬季全球很多地方非常冷,结果有媒体说专家认为全球变冷就是全球变暖。2010年春季中国南方大旱,有媒体说是因为全球变暖;2010年夏季中国南方大汛,有媒体也说是因为全球变暖。事实是过去一个世纪内全球平均温度只升高了0.55度。平均到每一年,温度能升高多少呢?每年升高的这么一点温度是否
  足以造成在今年相对去年这么大的改变?大部分被人们感觉到的“非常”气候和变暖其实是气候的正常起伏和城市建设增加排热量的结果。
其他文献
清理一千克废气,需要吸收剂近两千克。太空计划持续半年,光吸收剂就要用一吨。NASA正在测试一套系统,改用固态胺,它清理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以再生。今后无论飞一年还是两年,净
以阶梯梁为例,通过一组阵列式压电薄膜(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设计非均匀振动梁的体积位移传感器。在梁表面均匀布置一组相同形状的矩形PVDF阵列,通过测量PVDF与激励力
<正> 三、转折中的不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贵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在向纵深迫近的同时,也潜藏着以下一些不利因素。(一)“以工朴农”——一种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乡镇工业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导。贵阳市乡镇工业以采矿业和建材业为主,1984年产值达8,578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6.5%,为郊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①1980~1984年,全市乡镇企业从税收利润中抽出1,204万元用于农业生产投资,仅花溪区1984年乡村两级企业就达415万元;②返还农民的各项收入人均达340元;③安排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湿度监测已广泛地应用在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农业、气候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文中以近十几年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介绍了目前利用电学、声学和光学各种不同原理制作的湿度传感器,比较了采用陶瓷,半导体、聚合物和纳米等敏感材料制备的湿度传感器对其灵敏度、湿滞,恢复和响应时间等的影响,给出了一些市场上流行的湿度传感器性能指标。并对未来湿度传感器产品应用、制造材料、工艺的趋势做了展望。
<正> 已见有历日铭文的西周铜器中,唯曶鼎王年说多纷繁,实有深究的必要。铭文分三段。首段记王命曶司卜事及作器,次段记小臣允的讼事,三段记匡偿所寇禾事。前两段分别记有历日,后一段用一“昔”字交代,明确是追忆往事。二三两段又是两个独自的讼案。作鼎者为曶,三段的文字都与他有关。关于曶鼎铭文的最新考释,可参阅李学勤同志《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注1)曶鼎铭文载有王年、月日干支、月相,作器的年月日似不难推求,但仅前段历日“惟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与次段历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就有许多不
地震,让玉树这块高原净土成为目光焦点,重建是否必然伴以破坏?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理念和方式让它重新挺立在废墟之上?    灾后的玉树重建已经纳入议事日程。  青海省政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青海作为三江之源,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一块净土宝地不仅属于青海,也属于全国,因此保护好它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青海省明确提出“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并将这个原则贯穿于灾后
<正>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以我省农村经济比较发达,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省第三位的清镇县为例:该县6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表明,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9元,比上年增长5.05%,(若减去其中1户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153元)59户人均纯收入为369元,比全省农民纯收入人均302元多67元,高22.18%,但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农民纯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多级中空结构的In2O3纳米纤维,材料的结构、形貌分别通过XRD、SEM等表征手段进行了表征,制成了In2O3旁热式气敏元件。采用静态气体测试系统对In2O3元件
在工业化聚丙烯(PP)装置生产出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乙丙无规共聚PP(HWPPR1),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HWPPR1和常规相对分子质量PP-R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聚苯胺是一种制备简单、性质稳定、有着各种不同结构以及具有可掺杂特性的高分子材料。利用聚苯胺的可掺杂特性以及复合组装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得聚苯胺水溶液,利用聚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