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杆菌新近流行趋势与耐药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在烧伤病房内流行的报道,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不动杆菌属是致病力较低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选择压力逐渐加大,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严重烧伤病房。耐药菌株对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几乎均可耐药,并且容易通过交叉感染在医院内爆发流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对不动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的新近流行趋势及其可能的耐药机制作一简单阐述,并提出相关治疗策略供同道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的带蒂腹部皮瓣覆盖上肢电损伤创面的手术方法,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以第7~10肋间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皮瓣,修复6例电损伤患者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创面。皮瓣面积16.0cm×12.0cm~9.0cm×7.0cm,移植皮瓣18.21d后断蒂。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及外观。结果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耗时短。5例皮瓣移植后全部成活;1例皮瓣因切
目的寻找烧伤残余创面序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烧伤残余创面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分别以凡士林油纱(A组)、组织工程全层皮肤(HTAS,B组)覆盖创面,用含氧液冲洗、负压引流后覆盖HTAS(C组)。取创面标本检测细菌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mRNA表达水平,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治疗后第3、6、9、12天,患者C组创面细菌量分别为(5.30±1.60)、(
期刊
目的研究皮肤源祖细胞(SKP)-透明质酸(HA)复合物的构建方法,观察其对糖尿病(DM)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SKP,以HA为载体构建复合物,观察复合物中SKP的分化特性。选取60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诱导成DM模型.背部对称制作2个直径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SKP-HA组,创面涂布100μl SKP-HA;HA组,创面涂布100μl HA;对照组,创面涂布DMEM
患者男,21岁。不慎被10kV高压电击伤并昏迷,同伴施以人工呼吸约2min后患者苏醒。在当地医院抢救后,曾转到另一农业用地医院,其间静脉输入等渗盐水500ml,200g/L甘露醇250ml。由于该院条件有限,伤后3h转入笔者单位。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愈合的创面。由于存在原发性疾病或者初期处理不当以及其他原因,常造成创面的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面愈合的研究始终是创面修复领域的重点。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针对难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按本例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但最终得以治愈。作者详细记录了治疗的全过程,包括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何特点、患者最终治愈的关键因素等等,可供大家参考。
目的探寻治疗小腿及足部各类慢性创面的较佳手术方法。方法根据42例患者51处慢性创面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不同位置与创面感染及炎性反应程度进行评估,针对性采取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后续选择植皮、皮瓣移植、截趾等手术方式。根据一次性治愈的创面数计算手术成功率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86.3%,住院时间为(17.8±2.1)d。结论依据创面评估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及结合创面具体位置确定手术方案
期刊
新加坡中央医院是新加坡最大的急救综合性医院,拥有1600余张床位、5000余名医务工作者。该院的烧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新加坡惟一拥有烧伤救治技术以及专业设备的科室,在东南亚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心有52张病床,年平均住院人数为320人次,月门诊量为168人次。2003年-2005年笔者在该中心学习、工作,现对其病区设置、治疗方法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