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向西望去,越过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屋顶、碧绿色的树冠所交错涌动的彩色波浪,你可以看到高高矗立着的一排雄伟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6间库房,1000余万件档案,268年清宫秘史深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量到底有多少,至今无人能够说得清。只能说大约1000余万件,但有的一件打开来不过相当于现在的两三页信纸,有的叠起来则像一本书。书有厚有薄,薄的不过1厘米,厚的高达1米多。这里有皇帝的圣旨——制、诏、诰、敕、谕、旨、朱批。有中央和地方官员通过官方驿站呈交的报告——题本。有皇帝亲自授权的大臣、家奴派家人直接送交皇帝的秘密报告——奏折。有年年纂修,每10年一大修,200多年传承不息,准确记录着20多万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皇家族谱——玉牒。有历代大案要案的审讯记录。有历代科举考试贡士们亲笔撰写的试卷以及宣示高中进士名单的大、小金榜。有京中与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履历单、片,上面记有皇帝面试官员时写下的印象记录和决定该员官运的评语。有200余年连续不断的全国各省府州县官员报告本地,或本人出差所经之地的雨雪粮价清单。有记录皇帝每天活动情况的起居注。有皇帝每日两餐饭菜名称的膳单、膳底档。有每日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活动而更换服饰的穿戴档。有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看病的脉案、服药用药底簿。有皇帝的御制诗集。宫中演戏的戏单。宫中饲养的猫狗等宠物的名单等等。
  徜徉在古代放置档案的龙柜、金柜和现代的铁柜、木柜、密集架之间,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各类大事;皇帝的传位、册封、娱乐、巡游、狩猎等诸般秘闻;官场的刚直不阿与溜须拍马、清正廉洁与贪污腐败、奸臣步步高升与忠臣含冤而死等种种故事接踵而来。翻检着或件、或卷、或册、或簿、或包、或盒,或被多次调阅、或是尘封已久的原始档案,诸般史实中,你可感受到辉煌与衰败比肩,强盛与屈辱相交,忠直与机巧互见,英明与无奈接连。搞政治的人在这里研究国家的兴盛衰败。做学问的人在这里搜检资料,一件档案或许就可成为博取学位的阶梯,甚至成就一世的功名。研究金融、研究外交、研究气象、研究水利、研究地震、研究医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专家们都曾在这里寻得珍贵的史料,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清史”的纂修,正在这里搜集材料,这里的档案正在成为“清史工程”的巨大财富。
  
  朱批奏折、国家大事、皇家大事,无不囊括其中
  
  46万件朱批奏折是馆藏中的重中之重。奏折可视为大臣打给皇帝的报告,肇始于康熙朝,最早皇帝只授权少数家奴和个别亲信可靠的大臣使用,托他们打听、核实有关情况,向自己秘密报告,然后以蘸朱砂之笔加以批示,成为君臣之间一种秘密交流的渠道。
  由于奏折可直达御前.机密程度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到了雍正年间,这位大事小事都要亲历亲为的勤政皇帝便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数量增加,为防止泄密或大臣做手脚,他又发布了新的规定,凡皇帝批过的奏折,具奏人阅后不得留存,一律缴回宫中。
  雍正此举,使这部分记载了国家内政、外交、军务、财政、农业、水利、天文、地理、工业、商业、工程、文教、法律、民族、宗教等等方面真实历史的第一手珍贵材料避免散失,得以集中保存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清史的宝贵资料。
  
  皇家玉牒,至贵至尊
  
  进入玉牒库,一种森然、冷峻的气势迎面而来。进深数十米的库房里,昏暗的灯光下矗立着一排排高大、威严的龙柜。龙柜所用木材沉重、高贵,柜面裹以层层的油灰、麻刀、大漆,暗红的漆面上除底面以外,其余五面都雕刻着张牙舞爪的腾龙。一旦拉动柜门,寂静之中那一连串吱吱嘎嘎的声响,令人不寒而栗。据说还曾有电视剧组专门来此录制这让人恐怖的声音呢!
  龙柜里盛载的是皇家的家谱,为彰显血统如金玉般高贵,故称玉牒。玉牒有黄、红两种不同颜色的丝质的封面和包袱皮。黄为“宗室”,红为“觉罗”。自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以下本支各代子孙称为“宗室”,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之支的历代子孙为“觉罗”。各代子孙的生儿育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调、降革、死亡都要造册呈报专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登记入档,“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有清一代,凡旗人均有国家拨给的钱粮,人称“铁杆庄稼”,即使无所事事,亦可衣食无忧。而名字上了玉牒的“宗室”、“觉罗”们不仅所领钱粮更高于一般旗人,且社会地位也不同凡响。
  满清的玉牒与汉族家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汉族的家谱只录男子,不记女人,而清宫的玉牒则兼顾女孙,联系到汉族母家舅舅为大而满人姑姑地位最高的习俗来看,清朝的玉牒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味。
  
  秘密立储的传位遗诏
  
  馆藏道光皇帝立咸丰为皇太子的传位遗诏,是我国存世的惟一一件传位遗诏。该遗诏包括道光亲笔朱谕两份。一份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又单用汉文书写着“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此件有内外两层包封纸,内层上以汉文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及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上用满文写着“万年”及道光皇帝的签名,装在留有封条痕迹的奏匣之内,奏匣又放在一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85厘米的楠木鐍匣之中,鐍匣外罩黄色羊皮封套。另一份以汉文书写着“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这一份的字体已经走形,显然系道光临终前,强撑病体写下的。
  立太子与封亲王同书一纸,弥留之际又特意叮嘱臣下“无恤其他”,道光皇帝似另有隐情。奕詝、奕訢两相比较,奕詝宽厚而失于柔弱,才学、能力及在臣子们中的声望均不能与奕訢相比。但在道光对二人的考察中,奕訢却失于算计而打了败仗。
  一次道光率众皇子狩猎,也是要考察他们的武功。奕詝遵照师傅杜受田所授,频频拉弓,却一箭不发,说是春季正是鸟兽孕育之时,一箭而伤两条性命,实在不忍心下手,再者也不愿意与弟弟们争强斗勇。道光夸奖道:“此真帝者之言。”还有一次道光召奕詝、奕訢入宫,垂询国事。奕訢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而奕詝按师傅所教,皇上刚说出自己老了,来日不多,就立刻伏地,涕泪交流,痛哭不止。奕詝师傅杜受田为他量体裁衣而制定的示弱而不逞强的行为准则,先显其“仁”,再显其“孝”,最终赢得了皇帝的心。
  
  清宫医药档案与光绪之死
  
  清宫医案,也称脉案,现存约4万件,皆太医院御医为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王公大臣及宫里的太监、宫女看病时诊脉、用药的记录。民间传说太医们医术虽高,但因责任非同一般,下药开方往往四平八稳,害不了命,也治不了病,以至于人们常常把那些既解决不了问题也坏不了事的办 法比喻为“太医院的药方”。
  清宫医案向社会开放后,经中医专家研究,民间的传说并无根据。清宫太医有时下药之猛,用药之烈,虽民间医生亦不敢为。
  档案可纠正谬传的另一个例子当推光绪皇帝死因的认定。光绪早于慈禧一天死去,民间盛传为慈禧所害。其实据档案记载,光绪自幼就是一个病秧子、药罐子。成年之后体质未见好转,而病情却不断加重。进入壮年时,已是病入五脏,气血双亏,到临终前半年脏腑功能全部失调,虽从全国各地延请名医,然已无对症之药可用,医生只好在脉案上记下:“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了。
  光绪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
  脉案记载了光绪的病象:
  十九日: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乏力。
  二十日:眼皮微睁,嘴角轻颤。夜间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已属弥留之际。
  二十一日: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延宕至傍晚,终于六脉断绝。
  现代医学专家研究了医案后认为,光绪长期患有肺结核、肝病、心脏病、风湿病,抵抗力下降,造成多系统疾病。直接的死因可能是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纵观光绪脉案,其病属渐进性恶化,并无暴亡迹象,当属正常死亡。1980年清西陵文管处清理光绪遗体时,并未发现有外来器物造成的损伤,骨头和头发经化验也发有中毒现象,从而验证了医学专家的结论。
  
  九九消寒图与清宫娱乐活动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贵馆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档案。每年入冬之前,懋勤殿的翰臣们便以双钩线的写法,每幅写上9个空心字,每个字按当时的写法都是9道笔画,经装裱成屏,于各殿张挂。后妃、宫女们每日用朱笔添红一笔。自冬至初九起,九九八十一天过去,9个字,81画全部填满,便是冬去春来,桃红柳绿了。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殿外寒风怒号,滴水成冰,后宫女人们寂寥难耐而无以排遣的日子里,填写消寒图也算是一项小小的娱乐了。
  真正以此为乐的还是那些文臣雅士,他们或别出心裁,或争奇斗巧,不过借此以卖弄文墨而已。臣子乐此不疲,皇帝也跟着掺和。道光就曾书写过“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于各宫张挂。上下一起动手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消寒图。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一幅用252个汉字首尾相接、连环而成一个宝葫芦形的消寒图。图中汉字交错围成的9个小圆圈内,写有9个字“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252个汉字分为36句,每句7个字,4句一段,二四押韵。内容是一部中国历史。从“头九初寒才是春,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接着二九、三九直至九九,一直说到秦、汉、三国、隋、唐、宋、明,最后是“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一边消遣打发日子,一边学习中国历史,也算是寓教于乐了。
  消寒图以外,冬至到三九还有在西苑太液池的冰嬉供帝后观赏。平时宫中的娱乐主要的就是看戏,其用来点戏的戏单一直留存至今。其他娱乐形式还有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斗蛐蛐,养蝈蝈,随帝后妃嫔们个人喜好,自得其乐。在档案中可以看到当年的猫狗名册,猫狗名下还记录着它们出生或呈进日期、喂养情况。乾隆十一年闰三月十七日的《养生底册》有如下记录:“漕运总督顾宗进瑞红鸟二个(随笼子二个)每个月用红谷子一升。白喜鹊一个(随笼子一个)每月用江米一升,每日用猪里脊肉一条。”等等。
  
  满文档案翻译是个大难题
  
  “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有圈儿又有点儿,就是满文字儿。”这是东北人的一套嗑儿,描绘的是满文文字的字体形状。清朝是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虽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满族的统治者为保留满洲自己的民族传统,从皇帝到满洲大臣都要从小学习满文、满语。汉臣给皇帝写折子,可用汉字,皇帝用汉字批复;满族臣下给皇帝上折子,必须用满文书写,皇帝也用满文作朱批,叫做汉来汉往,满来满去。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1000余万件档案中,有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分别存于内阁、军机处、内务府及八旗的一些驻军衙门。与1000余万件的馆藏总量一样,这200余万件也还是一个难以查清的模糊数字。比难以查清的数量更难的是解读它的内容。清兵入关夺得天下,文化习俗却逐渐被汉族同化,进入民国,又延续至今,懂满语的人数已经微乎其微。要翻译满文档案,不仅要会说满语,能认识满文,还要有相当的历史,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而目前,符合这样的条件、能胜任满文档案翻译工作的人才,全中国不过三十几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部算是全国满文档案翻译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只有十几个人。仅仅靠他们把这数量巨大的满文档案翻译出来,需要近百年,这几乎等于是遥遥无期了。
  尽管这200余万件满文档案的翻译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但它们的重要性却无法忽视,满文档案贯穿清朝全期,尤其是刚进关不久的顺、康、雍前三朝,满文档案占了很大部分,而且许多档案只有满文的,而没有汉文的。在这些满文档案中还隐藏着多少秘密?许多清宫的疑案能否以此解开?谁也无法给出结论。
其他文献
为研究江苏沿江地区油菜施氮量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确定该地区油菜的适宜施氮量,以油菜品种宁杂1818和史力佳为试验材料,设置N0(0kg/hm2)、N120(120kg/hm2)、N240(240kg/hm2)
一、 对温度的要求  韭菜属于耐寒性蔬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叶片能忍受-5℃左右的低温,气温降至-7℃时叶片才枯萎。地下部分根根茎含糖量高,在气温降到-40℃时也不致于受冻。韭菜不耐高温,气温超过20℃时植株生长迟缓,品质变劣。尤其是在高温、强光和干旱条件下,叶片纤维增多,质地粗硬,难以食用。  韭菜的生长适温是12-24℃,但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发芽适温为15-18℃,其最低温度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城郊地区作为农村中的经济发达地带与改革前沿阵地,其宅基地改革不仅对城市高质量建设与接纳新市民人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农村改革具有方向引领与实践
时尚误区之一:海鲜,高蛋白,低脂肪,多吃无妨评点:海鲜是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味道鲜美,但多食无益。它很容易带给人们一种现代富贵病——痛风,根源在于海鲜含有的大量毒素会在人体内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条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企业的政工干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员,是人类灵魂的工
气缸压缩终了的压力与压缩比、曲轴转速、机油粘度以及气缸活塞组的技术状况有关。通过测量气缸压缩压力,不但可以判断发动机技术状况,同时还可以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如果
专家点评:  国家博物馆闭馆改扩建是前不久的一大新闻,但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新闻之后又有新闻:收藏家秦杰向媒体展示了3000余件档案资料,怀疑这些物品是从国博流散出来的。  新闻背后的新闻之所以吸引人的眼球,还因为国博在此问题上欲盖弥彰般的矫情。4月5日,国博通过网站发表声明:我们可以负责地讲,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文献、档案在此次搬迁过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无一流失。国博负责人还对记者发表谈话:我
《档案时空》2008年第4期周后平的文章归纳了查阅工作的六种模式。一、导查。就是档案馆工作人员利用其业务的熟练度、对馆藏的熟知度引导利用者杏一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科技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而教育效果如何评价事关教育的成败,利用大学生问卷的数据,建立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素质多层次灰
本刊讯10月10日至12日,第八次京、津、沪、渝档案学会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档案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和平、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冯鹤旺、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张兆民发表讲话。北京市档案局局长、档案学会理事长陈乐人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姜之茂、马素萍分别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和学术研讨活动。  中国档案学会秘书长孙森林,上海市档案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