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营销:线下“最后一米”抓住购物者的心

来源 :执行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电商的热潮再次袭来,在这个连广场舞大妈也开始学会上网淘跳舞装备的消费新时代,意味着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布局将会无可避免的重新洗牌。但是网购热潮将会导致线下商业的日渐式微吗?
  9月4日,在INI创旭国际公司内召开的“新时代下消费者拉动E法则”分享会上,INI-SmartRevenue机构专业的购物者研究专家指出: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消费者的三个“E”,Engagement(购物者购物过程中的参与感),Experience(购物者的消费体验),Emotional Connection(品牌与购物者之间所建立的情感联系)。
  因应形势,购物者研究在中国应运而兴,专门研究如何让消费者走到货架前,“最后一米”之间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一眼爱上你的产品。
  如何在公交车站卖烤土豆?
  案例一:、
  寒冷的大冬天,当你在候车亭正瑟瑟发抖久候着公交。公交久等不来,隔着手套的双手都快冻僵了。这时候要是有个暖烘烘的食物在手里,那该是多么暖入心窝啊。身旁广告箱里赫然放着一颗金黄的土豆,做得那么逼真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按捺不住好奇按一下,土豆温热柔软着呢,还发出“滋滋”的声响,伴随着扑鼻而来的暖暖土豆香。旁边闪动的按键仿佛在向你招手,按一下按钮又会有什么好事发生么?一按会立马弹出一张优惠券,在寒冬里触动了等车的人们,惦记着,并到指定的商铺中购买一份烤土豆。
  专家解读:
  Jennifer Heuss, INI-SmartRevenue创旭国际购物者研究机构副总裁,民族志研究和语言人类学专家。
  通过多重感官体验(例如立体的金黄土豆-视觉,美妙的“滋滋”声-听觉,土豆香味的喷出-嗅觉,摸上去温热柔软-触觉),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和参与感,从而逐渐产生对产品消费的渴望,继而促成行动(购买)。强调用户的参与感,是因为用户通过这样的参与可以加深对产品和品牌的印象,理解产品的核心卖点,激起兴趣。果不其然McCain的土豆广告深受喜爱,品牌因为这只出奇制胜的土豆而名声大噪,销量节节攀升。
  森林,城市,沙滩,奔跑,流汗——为爽的感觉而买单!
  案例二:
  在纽约的某国际著名运动品牌鞋店里,货架上摆放的运动鞋只有寥寥几款,这里的焦点似乎不在售卖鞋子上,之间店内建有一条很长的人工慢跑径,旁边是超大全屏电视墙。当你换上你喜欢的跑步鞋,在人工慢跑径上感受。大屏幕将会每五分钟切换一个场景,你仿佛置身于丛林中慢跑,鸟儿的声音在四周环绕;时而场景切换到海边沙滩,让你感受海浪在身边的畅快感受;此外还让你感受在城市街景中慢跑的感觉,跑过霓虹灯,大街小巷,身边的环境让你不断感受到原来奔跑不仅仅是为了流汗,奔跑让你更融入这个城市。当你真正理解了奔跑的意义,细心挑选你最心仪的鞋子成为了必须。这样的购物过程,紧紧地抓住了购物者的心。
  专家解读:
  梁旭朗,INI创旭国际创始人CEO,专注购物者研究,20年消费者研究经验。
  在购物过程中,对商品的选择往往被简单定义为对某种商品的使用需求,但是实际上很大部分的商品存在着情感的意义,也就是说使用过程中衍伸的一种文化,价值或者主张,甚至一种精神的代表。这种附加价值需要进行一定的沟通,诠释才能传递给购物者,同时通过形象化手段让消费者产生共鸣,最终触发购买的行为。因此在终端渠道中,应该通过有效手段把购物者的潜意识最大化地激发,从而形成观念的认同,思想的一致,对购买行为减少迟疑。
  “宝贝对不起!”
  案例三:
  这个夏天,可口可乐再次玩起“换装变身”。2013年借鉴了澳大利亚的“姓名瓶身”创意,推行“昵称瓶”的包装;今年又搭上各类歌唱选秀节目的快车,借“歌词瓶”来再火一把。精心挑选耳熟能详的流行歌里一句走心的歌词,搭建“感情联系”,增加情感共鸣。而且从歌曲的选择可以看出用心,期待涵盖各个年龄层,从周杰伦到张惠妹,五月天等当红歌手,也有怀旧曲目,如乐队“草蜢”的《宝贝对不起》,务求击中不同音乐品味,但同样有情感需求,“借歌寄意”的老少粉丝的心。
  专家解读:
  Karen Pereira, 来自哥伦比亚的购物者研究专家,有多年跨文化调研背景。
  生产商应与购物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将会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拉近购物者与品牌的距离。大多数快消品都忽略了与顾客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而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价格上,比拼最后的底线。低价的承诺也许能迎合顾客的理性需求,却往往忽视了他们对产品的感性需要。
  出色的品牌力求与顾客建立起亲近、喜欢和信任的感觉。例如可口可乐这次努力营造“怀旧”,“青春”等有情怀的话题,则增添了消费者对于品牌本身的认可度和忠实度。
其他文献
近几年半途杀出的韩式咖啡馆,则完全是韩剧的剧情重现!用超出你想象的华丽空间给你一个短暂脱离现实的机会!因此韩式咖啡不是卖咖啡,而咖啡只是一个小小的道具而已!“漫咖啡”作为近年来进军国内市场并一举夺得半边天的咖啡馆,取自中文词汇“浪漫”中的“漫”字意指浪漫,韩国创始人希望漫咖啡成为“现代化城市舒适的休息空间”。  韩国品牌的魅力  提起韩国的饮食文化,除了每餐必备的泡菜外,就要数近两年中国一二线城市
期刊
来源:《执行官》 作者:邹伟强  我在上一期的专栏文章中,阐述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即任何世界级的才能,都需要进行至少十年、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能形成。有的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训练,达到世界顶尖的水平,做出世界级的成就,而更多人也进行了超过十万小时的训练,却成绩平平,这如何解释呢?  仅仅凭勤奋与刻苦,或许可以被评为“劳模”,而要达到顶尖的水平,除了苦练外,还需要高水平的训练。  李娜的网球启蒙教练余
期刊
2014年9月19日,东莞嘉华大酒店。慕思寝具总裁姚吉庆身穿一件淡蓝色衬衣,以标准式的商业礼仪把第一个纽扣打开,卡其色的西裤与衬衣的搭配把姚吉庆儒雅的气质衬托得恰到好处。有人说,姚吉庆的外表似乎十多年以来都未曾变过,但这一次的露面,显然有些变化,也许是他内心的那份求变之心早就消散的原因吧,比两年前那一次公开露面显得更有朝气。  慕思寝具在姚吉庆的操盘下,似乎更能打上“姚式”的烙印:追求创新,发展速
期刊
老行业的诞生  两百多年前,来自丹麦的捷成与谢逊家族在动荡不安的中欧两地海运商道上,从事着中外贸易营生。1895年3月,他们将印有“三鱼”标志的商旗树立在当时已是英属殖民地的香港,并给这个新洋行取名捷成,捷成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分销代理机构之一。  在清代,捷成从事靛蓝染料贸易。1906年,它收购了蓝妹啤酒,蓝妹啤酒是一个起源于18世纪德国北部城市不莱梅的品牌。1930年,捷成洋行赢得奔驰公司在
期刊
初到深圳的梁家豪干了一个无本生意炒配额,起初天天吃喝睡在网吧,收集客户信息,然后这边买来那边买,倒手赚差价。折腾了一年多,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万元。在这期间,梁家豪创立了深圳市汇润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做情趣内衣的出口生意。  梁家豪喜欢谈他的创业故事,他还炒过房和古董,作为一个80后创业者,他一旦看到赚钱机会就上。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他手下很多以“炒”为名的生意罩上了阴影,梁家豪开始重新
期刊
什么是一件好衬衫?我们内部有很多次讨论,我在过去一年里面,也多次在微博上向用户提问,什么是一个好衬衫。用户的回答五花八门,非常多。说一个题外话,过去我们讨论产品是内部讨论,闭门造车,反复的谈,有时候谈不清楚。但是我把问题提给用户的时候,有时候用户简单几句话说的非常得到位。也许这就是互联网模式,今天有多次帮我提问题的粉丝也有一些来到发布会现场,谢谢你们。  这么多的回答,我提炼了一下,用户眼中的好衬
期刊
“我是技术出身,写过代码做过产品干过市场做过销售,我是从后端走到前端的人。”体育疯创始人孙凯说话时语速极快,逻辑缜密,与他对话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回头整理录音让人抓狂,真想把他说话的节奏直降三度,最好温柔地把话说完。但显然是不可能的,孙凯属于典型的理科型男人,他要快速地把一个问题说透才行。虽然眼前的他带着一顶白色的帽子,与他口中说起年轻时疯狂地热爱体育形象上有点出入,但他至少能不带思考地说出一连串球
期刊
2014年9月,家居行业上演三场大战:“东莞名家具展”与“广州家具展”一如既往地剑锋相对;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外销为主的广州展和国内买家为主的东莞站,今年上海展则表现突出——海外军团从数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有改变,除每年都会如约而至的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团外,还迎来韩国、巴西及波兰展团。  目前,国内展会还处于“四展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家具(上海)展览会(上海展)、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名家展
期刊
7月末,微信在一段时间内公布了公众号的阅读量让众多自媒体大号的谎言被戳破:阅读量偏低,每篇文章能够超过5万人阅读就已经算是高水准了;读者互动也不够活跃,超过10%都很难。这其实验证了很多人之前就有的感觉:订阅号里每个账号上都显示若干条信息未被阅读,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点开。一方面这是由于订阅的公众号过多,导致无法全部阅读。另外一方面,就是文章质量下降使得读者没有打开的欲望。  而这应该就是微信公众号的
期刊
8月23日,《执行官》与中国营销创新联盟主办的“CMO沙龙26期标杆企业行之走进方太”的活动顺利成行,创新联盟的理事会员汇集宁波方太集团总部,在参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精美宜人的展厅之后,坐听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讲解《方太儒道》。  茅忠群在讲座中,系统深入阐述方太多年来如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融入儒家传统文化。并以“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十六字总纲方针展开,阐明儒家文化在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