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善于提问,不善于质疑,学习上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基于此目前广大教师都在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展示形式五花八门,风格迥异,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形式有效吗?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展示形式与效率做了初步研究,发现课前导课形式的多样性、课中多种展示形式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展示空间是提高展示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地理教学展示形式效率一、导课形式的多样性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导课是作为一节课的开篇,一般赋予的意义有四个:一是知识的承上启下,二是为新知的学习创设情境,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四是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因目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展示形式。我们大多数教师最常用的都是提问前一节课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复习旧知,结果是使学生造成短暂的心里紧张,但由于这种形式太普遍,涉及的面太窄,因而不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在实践中采用了多种展示形式导课:讲故事、播放视频、观看图片、听音乐、热点新闻、案例呈现等。如:春天来了,播放音乐《春暖花开》,即放松心情,又让他们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学习《洪涝灾害》内容时,选择当年或前几年发生洪水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导入,目的通过观看感受灾害的严重性,进而诱导他们去探究原因;在高三的教学中,我常常是通过近期发生的和地理相关的现象来导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热点,扩大知识面,效果较好。通过实践,我深刻的感悟到:导课展示形式的多样,使我的课堂增加了活力,学生期盼度高,学习兴趣浓厚,是课堂效率高的基础。
二、选择有效的展示形式是课堂高效的保障
课堂展示的形式很多,如口头展示、肢体动作展示、板示、交流展示、多媒体展示、视频展示、绘图展示、辩论展示、角色体验展示、实践操作展示等等。我们一节课要选择哪些展示形式,是要依据学科特点和课堂内容而定的。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上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在教学中,依据内容的不同而选择展示形式。自然地理规律原理性较强,只有学生自己切身感受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原理,我采取学生“体验演示”为主要的展示形式,如《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生的制作气压带风带分布的模型;人文地理侧重于学习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相关的问题,我采取“案例探究”为主要展示形式,如学习《农业的区位》时,分析宜川种苹果的区位。在学习全球变暖的影响时,我采取的是辩论的形式完成有利不利的探讨;区域地理侧重于空间定位,我主要采取“画图展示”为主要展示形式,学生黑板绘制世界轮廓图,标出世界地形分布、气候、板块分布、洋流分布等。
三、多种展示形式的有机结合是课堂高效的升华
单一展示形式的课堂是空洞的,和过去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是一样的效果,结局都是因学生的学习热情欠缺导致效率不高。为了使课堂有亮点、有特色,大多数教师一节课上都选择多种展示形式,但要注意的是将多种形式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叠加的效果。如在上《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时采取的是学生演示体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多媒体动画演示中纬环流形成(难点)——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在纸上和黑板绘图展示),通过演示体验形成,学生明确了基本规律和原理,但有疑惑,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解决,最后通过画图识记分布,这三种展示形式的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给学生创造多样展示形式的空间是课堂高效的灵魂
新课程理念是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最终是要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而我们的课堂展示形式大多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只是执行者,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新课改的初级阶段来说,是有效果的。当学生展示习惯已经形成,我们就要放手给学生创造展示空间,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展示形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展示才是最有效的。如上《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除了课堂上的展示形式外,你们能设计出更形象直观的展示形式,上课展示。结果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法想象的,有两组展示形式令人赞叹,一组是在地球仪上只制作了分布模型,边做边讲解过程,另一组是角色展示,选出四排作为纬线,然后各同学组合展示,效果是极佳的,同时营造出的课堂氛围也是我望尘莫及的。所以,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探究、展示、创新的空间,才是真正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