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雷祖威《爱的痛苦》中阿伟的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的痛苦》是华裔作家雷祖威的成名处女作,其中主人公阿伟则被广泛评论认为是一个典型的ABC,即向往美国文化而否认中国传统。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阿伟的形象,认为阿伟不是没有完全被美式化,而是一个雷祖威理想中的调和中美矛盾的桥梁。
  关键词:《爱的痛苦》;阿伟;美式化;桥梁
  作者简介:徐艺艺,女,广东湛江人,单位: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一、引言
  当代华裔文学于20世纪70年代逐渐进入当代美国文学的主流,美国华裔作家也因对自己传统文化以及美国文化之间的挣扎与深思,开始引起大家的研究和讨论。华裔作家雷祖威(David Wong Louie) 作为当下华美小说界的七大台柱之一,他的小说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爱的痛苦》是雷祖威的成名处女作,发表于1991年,被评为“1991年最佳小说。”但是国内对于雷祖威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其艺术手法,象征手法,或者是对其小说的庞太太的人物分析。因此,本文将以雷祖威的小说集《爱的痛苦》中的同名小说《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为研究文本,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解构小说主人公“阿伟”的形象。通过探讨“阿伟”与母亲的关系以及“阿伟”与白人女友的关系两个方面,发掘其更深层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想进一步说明不同文化间的二元对立是可以相互消除、共融的,而主人公“阿伟”才是雷祖威心中最理想的文化矛盾调和桥梁。
  解构主义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 Jacque Derrida) 基于对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的。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对二元对立,认为呈现两个对立面的事物是不可能分离的。这样的理论也逐渐引入文学评论中。而雷祖威的这篇小说也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
  二、儿子与母亲的和解
  《爱的痛苦》这篇文章中大量篇幅都在描述母亲庞太太第一代和的第二代华裔“阿伟”(Ah-Vee)的矛盾。他们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观念上的。在语言这个层面上,母亲庞太太在美国生活40年,却一直坚持不学习英语,但喜欢看美国的搞笑节目,只能从主持人的动作、表情揣摩内容 ——“每天晚上,母亲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看上几小时电视,她爱看露西和卡罗尔·伯特的节目,然后再换有线电视的中文频道,但总在看完本地新闻和约翰尼·卡森的节目后才罢休。她根本听不到约翰尼在说什么,但每当电视里的观众发出笑声时她也跟着笑。”而土生土长于美国的儿子“阿伟”却发现自己是个语言的矮子,中文水平根本也无法与母亲交流。在观念上,母亲庞太太也跟阿伟出现较大的差异。譬如,当阿伟在为战争,无家可归的难民发愁时,母亲关心的不外乎是粮食和家庭,谈来谈去也不过是她个人的事情。当他试着想跟母亲解释报纸上的阿富汗士兵尸体的图案,让母亲认识死亡的残酷和世界发生的事情时,母亲却将话题转为父亲逝世之事进行搪塞。本想与母亲探讨民主自由的阿伟,也不禁大怒说:“大家都在杀戮,而你关心的只是下一顿吃什么。”阿伟显然很不满母亲的目光短浅,和观念上的个人主义。此外,在餐桌礼仪方面,受美国文化影响的阿伟则认为母亲在吃饭时给饭桌上的人夹菜,那是很不礼貌的 ——“ 她看到我看着她夹菜,我冲她皱眉不满了一下,她也冲我怒视了一下”。总而言之,无论是作为第一代华裔的母亲与第二代华裔的阿伟之间的语言还是观念上的矛盾与冲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但是,雷祖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在冲突背后的和解,而主人公阿伟就是调节中西文化冲突的桥梁。例如,在看到母亲疲惫不堪守着看电视时, 阿伟会“突然想拥抱下母亲,保护她”;在母亲哭泣比利不娶妻时,他会“把手放在母亲背上,安慰她”。除此之外,在其他兄弟都搬离独立生活下,他依然选择与母亲一起住在唐人街的旧房子里。其实,阿伟的拥抱和与母亲一起居住这些行为就是雷祖威所想表达的文化共融,中西两种文化不再是对立,对峙的状态,而是一种共融的状态。阿伟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代表;而母亲是中国传统女性,生活美国40年坚持不学英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但是阿伟的拥抱确是一种文化对立消解的象征,这恰好表达了作者渴望两种文化应该融合,平等。而阿伟才是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理想桥梁。
  (1)华裔与纯美国另一半的融合
  第二代华裔阿伟与其美国女友黛博拉(Deborah)的矛盾也是文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阿伟虽出生美国,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非完全美国化,例如,他与母亲一同居住,这在美国是被认为是一种懦夫行为的象征的。白人女友黛博拉显然也是难以理解阿伟的这种行为,观念上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也正如阿伟在文中透露与女友的矛盾一样:“但是黛博拉说我是小屁孩,要我搬离母亲”。但是阿伟显然保留着与长辈同住的这种中国的传统,而美国女友难以认同和接受,这种矛盾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但是阿伟与黛博拉的文化矛盾却以他们身体结合的这样方式得以消解,象征着两种文化的融合与消解。这也是表达作者中西文化矛盾能得到消融的愿望。
  总而言之,此作品无疑标志着雷祖威对于文化对立的深刻见解,他建立的双线文化对立,目的就是要破坏和消解这些矛盾,因此,第二代华裔阿伟无疑是其达成目的的最佳人选,他述说着雷祖威的文化策略,处在边缘文化的华裔作家任务就是要消除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吸收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徐颖果. 美国华裔文学选读[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99-328.
  [2]蒲若茜.对性别、种族、文化对立的消解—从解构的视角看汤亭亭的《女勇士》[J]. 国外文学,2001(3):99-105.
  [3]陆晶菁.象征主义手法在雷祖威《爱的痛苦》中的运用[J]. 鸡西大学学报,2014(9):101-103.
其他文献
摘 要:1990年11月19日,美国汉学界古典诗权威、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教授在《新共和国》杂志上发表了Bonnie McDougall 翻译的北岛诗歌集子《八月的梦游者》的书评《环球影响的焦虑:什么是世界诗?》。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有众多中外学者对此做出回应。本文主要对宇文所安、郑敏及奚密三人的观点进行解读并对从国家与国家之间、作家与作家之间、传统与现在之间浅谈影响与焦虑。  关键词:世界诗歌;
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决定,今年八、九月间召开全省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先进代表会议,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的主要任务。根据六中全会决议、中央[1981]11号和中
研究了大庆长垣东侧,面积约1.05万km ̄2.构造上以三肇凹陷为中心区内断层封闭性与封闭史,结合盖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总结出了本区油气运聚的4种封盖模式,即被下局部封盖、被下断层遮挡、被下
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南方依然有黑人奴隶的身影。本文试图以黑人奴隶托比为切入点,分析美国南方强烈的种族主义思想。 Slavery was abolished by
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var.major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以根茎入药。  已从该植物中分
摘 要:小说人物形象的背后反映着个人和群体的身份认同,美国少数族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被种族和性别双重压抑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的不同,各个族裔的身份认同也存在差异。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从《土生子》、《芒果街上的小屋》、《喜福会》三部文本出发,分析其女性形象塑造的三个不同向度。  关键词:女性;身份认同;族裔文学;文学人类学  作者简介:周玮舒(1992-),女,汉族,四川大学文
玉米自交系新自224-1是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以引自前南斯拉夫的自交系间杂交种CM109×ZPL2-1-8(为选系改良目的而组配的杂交种)为基础材料,按系谱法从F2分离群体中,经连续自交7
摘 要:移民作家哈金通过用英文写作《等待》,实现了他在《他乡写作》中提出的作家利用文学创作“返乡”的梦想。结合哈金的创作理念,《等待》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文学“返乡”征途:中国式英语的创新写作、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以及“等待”这一主题在文革时期和当今中国社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移民作家;返乡;中国式英语;碰撞;交融;等待  作者简介:王欣,女,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
摘 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他们眼望上苍》中,主人公珍妮生活在一个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将施加在珍妮身上的各种束缚看作是社会对她的规训以及权利在她身上的实施。本文主要探讨了父权制的代表:珍妮的前两任丈夫——洛根·基里克斯和乔·斯塔克斯对珍妮进行的规训。他们是父权制的代表也是父权制的受害者。正是因为父权制价值观对珍妮的各种控制和规训,使得珍妮在前两次
《血色子午线》以美国西部荒野为创作空间,赤裸裸的暴力与血淋淋的战争跃然于这悲凉的荒野上。该作讲述了继1846-1848的美墨战争之后,一群名为格兰顿帮歹徒在位于美国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