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教语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ini7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经》到先秦散文,从汉赋到唐宋诗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直至现今的语文学习教材,美学无疑都贯穿其间。这些语文教学的素材,本身就与美学有着完美的结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我们甚至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美。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美,如何让学生对美有所感悟,有所把握,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
  联想到中医的传统医病方法——“望、闻、问、切”,放在这里也十分贴切。
  一、望
  望,即看,有粗看有细看。中医所谓“观其气色,推其病类”,在语文美育中,望则包含了诸多含义。
  1.粗略浏览与细细品读——形式美
  拿到一篇文章,这是师生所必做的一件事,以便了解文章讲了什么,怎么讲。对细节的研读,也有助于对文章深层次的把握。此外,这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面。 对于诗歌的阅读,这点尤为明显。中国诗歌,尤其是近现代诗歌,如新月派,尤为重视结构美、形式美,称之为建筑美。在讲解这些诗歌的时候“望”必不可少。再以郭小川的五十年代诗歌为例,大量的诗歌学习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由上到下字数逐渐递增,表现激情的不断增长和气势的不断澎湃,让人有一种一泻千里的感受。这些明显的特色正是通过“望”这一环节完成的。
  2.对象的具体可观化——内容美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不定性、抽象性、非直观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如何将其内容的美展现给学生,使非直观的内容具体化,是教者长期研讨的问题。学者王朝闻先生认为:“欣赏者正是从直接因素出发,去把握间接的理性内容”的。这种耳濡目染、想象、体验的学习过程,便是“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具体方法有多种,如,在写景散文或说明文中,对讲解内容辅之以具体图片,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配之以相应音乐和朗读范例,在进行大脑抽象思考的同时获得视听觉直观感受,使得教学内容难度下降,内容美更容易为学生感知。以《看云识天气》为例,文中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作者笔触优美,对每种云的介绍都融入了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但到底其状如何,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仍是不易理解,更不用说感知其中的美了。这时,加入各类云的图片辅助讲解,学生不仅更易掌握,而且对于文中对云的优美描写也能有切实感受。
  二、闻
  中医的“闻”中包括根据嗅觉来推断病症,它利用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语文美学的实施过程中,联想也是必不可少的。美育中“对象具体可观化”引申至语文教学中便是文辞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情感的不确定性,因而产生了语文教学中受体的发散性和效果的多元性。语文教学追求的并非唯一或统一答案,它追求的是能力的培养,合理的多样多元是其必然要求。产生这一特点最有代表性的环节就是“闻”。
  1.内容扩充
  对于抽象的内容或散碎的片段,运用联想、想象使其更加丰满。如,何其芳的《雨巷》,在雨巷遇见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就是全部内容。但这种淡淡哀愁淡淡落寞回味无穷的意蕴,却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不妨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扩充,怎样的姑娘,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作者的关系等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扩充内容。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这些描述都是淡淡哀愁淡淡喜悦的。这样,学生对其内容更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且在对比中体会诗歌留白、含蓄、蕴藉的美。
  2.情感引导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共鸣是最好的方法。钱钟书说:“五蕴异趣而可同调,分床而亦通梦,此官所接若与它官共,故声能具形。”由此可见,人的感官可以相通。在美育教学中,情感提升是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报负和正确的理想。教师角色也应转为引导者。以《三峡》为例,这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古文,若仅仅用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以及习题练习等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三峡时,可描述:“三峡四季的景致,就像四幅风格不同的图画。”随即配乐,并出示几幅三峡四季的美丽图景,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教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课文。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沉浸在三峡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投入教学过程,这种学习体验是美的享受。
  3.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美育中最常用于创设氛围。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先引导学生联想描写春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系列的诗句自然营造了春的美好、积极、灿烂、清新的氛围,使学生未读课文便已感知春的气息。
  三、问
  中医中的问“缘症而发”,美育的贯穿教学与恰当的提问思考也是密切联系的。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审美也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不能强求一致。在个性化的审美取向和方法背后,往往燃烧着创新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在引导主流审美取向的同时,也要允许一些学生保留个人的审美爱好。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地进行提问的美育设计,统筹兼顾,照顾到各种可能性。对于同一内容,教师不同的问题设置,对美的宣扬效果是不同的。有时在问题中一个小小的提点,学生的感悟截然不同。有时对同一个内容的不同问法,能使学生对美的理解缤纷多彩。
  1.教师自问
  美育的实施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对整个过程的贯彻中,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反省,不断确立方向,调整措施,使整个教学达到最优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自问,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措施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满意,教学过程是否可以改进。只有教师把握主导,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才能为美学与教育的完美融合创造氛围和前提。   2.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是一门技巧,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教师必备素质。提问是美育的重要贯彻措施。如,讲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教师设问用“落”字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落”等。诸如此类的发问,虽提及要点,但诗歌的美感已被消解,学生从中知道作者怀念故乡但却无法体会到感情的隽永深沉和执着。若将提问改为让学生去体会此句妙处,让学生思考理解,教师适当补充,那么效果自然更好。
  3.学生发问
  在应试教学中,学生发问往往是处于被忽略的位置。然而美育中则被提升到重要位置。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发问自由,引导学生合理发问并引导其对问题的解决。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课堂印象。对美的主动的探讨远远比被动的接受更有效果。
  四、切
  切指分析,教学环节中分析是大头。部分教师往往以考试为参照,对文本的分析应试化,单调而机械,美育更是无从谈起。在新课改后,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被放到了同等的地位,美育更多地为人们重视。在文本分析中贯穿美育,更多地体现为对人文性的“加码”。
  1.重视朗读
  朗读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朗读、集体朗读、重复朗读等措施,使学生获得个人感悟,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顾城《远和近》为例,这首诗十分短小,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实际上,越是短小的诗文,其内涵越是丰富和深邃,学生一下子很难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就有老师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诗“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反复指导,反复朗读。结果,当学生最终读出那种心灵的落寞和淡淡的痛楚之后,来自顾城心灵的呼唤立刻被学生感悟到了。辅以作者的生平经历,接下来对具体诗句的把握就显得比较简单了。
  2.重视反馈
  这就要求从教师的主体传授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钻研能力等整体素质都在不断发展。此外,整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认知水平有层次差异。因此,只有重视反馈,了解学生,才能使美育更有针对性,制定有层次的、适应不同学生的美育计划,采取不同的美育措施。
  3.重视延伸
  在分析中,教师要注重延伸拓展。这与上文提到的“举一反三”类似,概不赘述。
  医与师都是责任重大的职业,其共通性也甚多,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经验,适用于医道,也适用于师道。它们是:兼容并蓄、紧扣根本、灵活运用。当然,在美育中,也只有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原则,以其为本,发散开来,而不是作一些表面花哨文章,始终以学生的最大发展为本,机动呈现,我们的美育工作才能达到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语文在小学学科中的重要占比显著提升。而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阅读作为学生感知语文人文性特征的重要路径,对学生人文素养、阅读能力以及阅读习惯等方面皆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教学方式陈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实现受到阻碍,在此背景下,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互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够有效降低传统阅读教学的寡淡型,活跃阅读教学课堂氛围。对此,本文将对小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高技术的技能人才,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而随着人民的思想进步,我国种植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是这些学校由于近几年才发展,没有经验,本身具有一些数学教育方面的问题。这大大妨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发展。而在信息化不断进步的今天,教育教学与信息化融合起来无疑对于中职数学教学任务有所帮助。当然这是不够培养高素质的中职学生的,数学教师应该把“教学做合
[摘 要:基于5G网络环境和VR技术对多媒体教育的影响,分析相应数据,融合相关学习技术,展现教育应用的人性化和立体化。打造在低延时和高速率的5G网络环境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得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知识无缝链接,实现教育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5G网络环境;VR技术;多媒体教育]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部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5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教育
[摘 要:疾病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它是“生命的黑夜,是一种更沉重的公民身份。”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让自己成为那另一个地方的公民”。在生病的间隙里,人们会因疾病种类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情绪、道德观念上的反应,这些反应来自疾病本身——它们所呈现出的病理现象是一切疾病隐喻的开端。  关键词:精神流放;叙述视角;存在主义]  鼠疫——一种通过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病。这种传染性病菌还可以通过
[摘 要:《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过程中对其主题的探讨大多只局限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朱自清先生的苦闷,彷徨,挣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了解了更多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后,我觉得我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归纳不够全面。我认为造成他内心不平静的原因有三方面,本文将从三方面论述造成朱自清心里不宁静的原因:社会层面的,家庭层面的,个人性格层面的。  关键词:《荷塘月色》主题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能够通过这门科目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即使是在生活实际中也能够遵守和维护法律规定,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本文结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实践探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摘 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要求下,各个高中加强了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现如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开始得到推广,高中美术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分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并探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
[摘 要: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丰富多彩,民族艺术和文化的杰出形式可以反映民族身份与民族认同,并结合民族文化的典型和活跃的文化元素。这不仅对发展和振兴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各族裔同胞了解民族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八音弹唱民族文化和音乐在振兴乡村地区中的作用,并为其他民族乡村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振兴乡村和建立和谐的家园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布依族八音弹唱;民族艺术;文化自信;乡村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复杂抽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将微课与物理理论内容有效结合,使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不断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有利于提升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微课;应用]  在高中阶段,物理
[摘 要: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根据问题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