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脸兔最近看了一部有趣的电影《火星救援》,电影的主人公马克和队友一起在火星上执行任务,没想到一场可怕的风暴把他和队友吹散了。队友以为马克已经牺牲,当他们返回地球时,掉队的马克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马克要面对的问题是这颗红色星球的条件太恶劣——
首先,火星温差很大,夏天时最低温达到零下153℃,最高却只温有22℃。
第二,空气中95%都是二氧化碳,没有氧气。
第三,土壤中缺乏种植作物所需的细菌,也就是说这里注定寸草不生。
第四,虽然有水,但仅以冰的形态存在。
整颗星球所呈现的红色就像是在警告马克:这里什么都没有,被遗忘在这里不是窒息而死就是失温而死。
火星的环境看起来如此恶劣,马克该怎么办?不过聪明的马克最后还是回到了地球,回到了家人身边。马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火星上制造水和氧
马克要生存,就必须得有水。火星上的水资源实在太珍贵了,没有水,航天员在火星上将完全无法生存。虽然不久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文缩写为“NASA”)宣布火星存在液态水,但也只是一种含有高氯酸盐的有毒卤水。因此造水是马克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聪明的马克计算自己每天所需摄入的热量和水,然后研发了一套再生水回收系统,尽可能收集火星居住舱内的所有水气,让自己得以生存下去。
马克使用的第一个方法是,将自己的尿液进行分解,虽然听起来有点恶心,但是在火星上所有的液体都很珍贵,马克通过分解和过滤,将自己尿液中的水都分解出来,这样就可以有些饮用水了。
现实中,这样的再生水回收系统已经在国际空间站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在国际空间站,同样不会有任何一滴汗水、眼泪或尿液被浪费。这种新的净水系统被叫做“水膜”,这种隔膜利用纳米技术和调节生物体水分的蛋白质技术,可以将汗液、尿液等废水转化为可饮用水。
但是马克通过这套系统回收的水还远远不够,于是马克想到了第二种方法,点燃联氨。联氨是一种无色的高度吸湿性的可燃液体,是火箭发射所需要的重要燃料,燃烧之后就会分解出水。
除了水,在火星上生存还有一项重要的条件:氧气。马克的解决方法是用水分解氧气。事实上这套制氧设备也已经成功用于国际空间站。
在火星上种土豆
有了水和氧气,还得喂饱肚子才行呀!这也难不倒马克,身为植物学家的马克在等待队友来救援的时间里,在火星上成功种植了一片土豆。
火星的土壤和地球的土壤可是非常不同的,虽然火星土壤与地球土壤的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但偏偏缺少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生物。这该怎么办呢?
通常航天员的粪便经脱水、灭菌后都要装进密封袋里,再遗弃到火星表面。现在,这些粪便可发挥大作用了。虽然这些粪便已经完全不含微生物了,但它还有复杂的蛋白质。马克找了一个大容器,把从地球上带来的土壤与人类粪便、火星土壤混合,让地球土壤中的微生物感染火星土壤。味道越臭,表示微生物繁殖得越好。
有了含有微生物的土壤,马克的土豆很快就发芽了,而且收获的土豆支撑马克度过了很多个孤独的火星日。
现在国际空间站也已经成功栽培出新鲜的蔬菜。在空间站上,只要用有色光线控制,蔬菜就会乖乖生长,供航天员食用。其中生菜是最容易种植的蔬菜品种。
马克的“救命恩人”
在那场可怕的风暴中,马克的宇航服被刺穿了,马克曝露在没有氧气的火星上,幸运的是马克的伤口渗出的血液很快就凝结并堵住了伤口,让马克不至于失血而死。更值得庆幸的是,扎入马克体内的铁棍与宇航服形成了密封结构,让宇航服内的气压不至于下降太快。
不过,如果马克不及时醒来,他也会因为吸入过量的氧气中毒而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马克在晕倒时呼吸的几乎是纯氧——虽然气体稀薄,但氧气的密度暂时还不比空气中低。所以马克并不会因为“漏气”而死。不过马克的宇航服有一个专门的呼吸系统,它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去除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马克晕倒这么久,呼出的二氧化碳让宇航服里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制剂达到饱和,为了防止宇航员二氧化碳中毒,宇航服就会开始主动排气,并用备用的氮气填充进来保持宇航服里的气压。填充一段时间后,当氮气也不够用的时候,宇航服就默认填充氧气。但事实上,如果人体吸入过量的氧气,会导致血液中的氧分压超量,中枢神经、视网膜、肺部就很容易受损。还好马克及时苏醒,才能免于一死。
马克的“救命恩人”除了那件宇航服,还有咱们中国研发的“太阳神”助推器。
马克被困在火星,地球人也没闲着,一开始 NASA制造出了自己的助推器和飞行器,打算给马克送食物,但是因为研发时间太短,工作不严谨,最后导致发射失败。此时NASA再制造一个新的助推器和飞行器已经不太可能,于是他们来到了中国寻求帮助。原因是中国研发的“太阳神”助推器非常先进。NASA的计划是让预计返回地球的马克的队友们开着飞船先绕着地球拐个弯,“太阳神”助推器再把所需的物品送到太空与飞船交会,飞船再带着补给返回火星接马克。
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接回地球,可见“中国元素”对营救马克多么重要!
虽然“中国元素”只是电影中的情节,但是大脸兔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航天航空实力一定会领先于世界水平,而这伟大的梦想就靠我们的小读者来实现啦!
马克要面对的问题是这颗红色星球的条件太恶劣——
首先,火星温差很大,夏天时最低温达到零下153℃,最高却只温有22℃。
第二,空气中95%都是二氧化碳,没有氧气。
第三,土壤中缺乏种植作物所需的细菌,也就是说这里注定寸草不生。
第四,虽然有水,但仅以冰的形态存在。
整颗星球所呈现的红色就像是在警告马克:这里什么都没有,被遗忘在这里不是窒息而死就是失温而死。
火星的环境看起来如此恶劣,马克该怎么办?不过聪明的马克最后还是回到了地球,回到了家人身边。马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火星上制造水和氧
马克要生存,就必须得有水。火星上的水资源实在太珍贵了,没有水,航天员在火星上将完全无法生存。虽然不久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文缩写为“NASA”)宣布火星存在液态水,但也只是一种含有高氯酸盐的有毒卤水。因此造水是马克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聪明的马克计算自己每天所需摄入的热量和水,然后研发了一套再生水回收系统,尽可能收集火星居住舱内的所有水气,让自己得以生存下去。
马克使用的第一个方法是,将自己的尿液进行分解,虽然听起来有点恶心,但是在火星上所有的液体都很珍贵,马克通过分解和过滤,将自己尿液中的水都分解出来,这样就可以有些饮用水了。
现实中,这样的再生水回收系统已经在国际空间站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在国际空间站,同样不会有任何一滴汗水、眼泪或尿液被浪费。这种新的净水系统被叫做“水膜”,这种隔膜利用纳米技术和调节生物体水分的蛋白质技术,可以将汗液、尿液等废水转化为可饮用水。
但是马克通过这套系统回收的水还远远不够,于是马克想到了第二种方法,点燃联氨。联氨是一种无色的高度吸湿性的可燃液体,是火箭发射所需要的重要燃料,燃烧之后就会分解出水。
除了水,在火星上生存还有一项重要的条件:氧气。马克的解决方法是用水分解氧气。事实上这套制氧设备也已经成功用于国际空间站。
在火星上种土豆
有了水和氧气,还得喂饱肚子才行呀!这也难不倒马克,身为植物学家的马克在等待队友来救援的时间里,在火星上成功种植了一片土豆。
火星的土壤和地球的土壤可是非常不同的,虽然火星土壤与地球土壤的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但偏偏缺少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生物。这该怎么办呢?
通常航天员的粪便经脱水、灭菌后都要装进密封袋里,再遗弃到火星表面。现在,这些粪便可发挥大作用了。虽然这些粪便已经完全不含微生物了,但它还有复杂的蛋白质。马克找了一个大容器,把从地球上带来的土壤与人类粪便、火星土壤混合,让地球土壤中的微生物感染火星土壤。味道越臭,表示微生物繁殖得越好。
有了含有微生物的土壤,马克的土豆很快就发芽了,而且收获的土豆支撑马克度过了很多个孤独的火星日。
现在国际空间站也已经成功栽培出新鲜的蔬菜。在空间站上,只要用有色光线控制,蔬菜就会乖乖生长,供航天员食用。其中生菜是最容易种植的蔬菜品种。
马克的“救命恩人”
在那场可怕的风暴中,马克的宇航服被刺穿了,马克曝露在没有氧气的火星上,幸运的是马克的伤口渗出的血液很快就凝结并堵住了伤口,让马克不至于失血而死。更值得庆幸的是,扎入马克体内的铁棍与宇航服形成了密封结构,让宇航服内的气压不至于下降太快。
不过,如果马克不及时醒来,他也会因为吸入过量的氧气中毒而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马克在晕倒时呼吸的几乎是纯氧——虽然气体稀薄,但氧气的密度暂时还不比空气中低。所以马克并不会因为“漏气”而死。不过马克的宇航服有一个专门的呼吸系统,它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去除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马克晕倒这么久,呼出的二氧化碳让宇航服里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制剂达到饱和,为了防止宇航员二氧化碳中毒,宇航服就会开始主动排气,并用备用的氮气填充进来保持宇航服里的气压。填充一段时间后,当氮气也不够用的时候,宇航服就默认填充氧气。但事实上,如果人体吸入过量的氧气,会导致血液中的氧分压超量,中枢神经、视网膜、肺部就很容易受损。还好马克及时苏醒,才能免于一死。
马克的“救命恩人”除了那件宇航服,还有咱们中国研发的“太阳神”助推器。
马克被困在火星,地球人也没闲着,一开始 NASA制造出了自己的助推器和飞行器,打算给马克送食物,但是因为研发时间太短,工作不严谨,最后导致发射失败。此时NASA再制造一个新的助推器和飞行器已经不太可能,于是他们来到了中国寻求帮助。原因是中国研发的“太阳神”助推器非常先进。NASA的计划是让预计返回地球的马克的队友们开着飞船先绕着地球拐个弯,“太阳神”助推器再把所需的物品送到太空与飞船交会,飞船再带着补给返回火星接马克。
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接回地球,可见“中国元素”对营救马克多么重要!
虽然“中国元素”只是电影中的情节,但是大脸兔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航天航空实力一定会领先于世界水平,而这伟大的梦想就靠我们的小读者来实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