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朗读训练的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utz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诵、默读、速读等教学方法,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朗读可以矫正语音,使文字的音和形得以统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法,使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从而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变作品的语言艺术为口头的艺术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好的朗读是一种艺术表演和欣赏,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诱发学生的直观兴趣,并逐步形成潜在兴趣,培养其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因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
  
  二、朗读的一般要求
  
  朗读按熟练程度可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理解朗读、表情朗读四个层次。朗读训练的一般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读准字音。不漏读、增读、倒读、错读,声音清晰、响亮,读出重音和停顿。第二、把握语调。语调是声音高低抑扬的变化。朗读是一种再创造,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脉络,才能控制语调,创造性地表意传情。凡是设问、反问、惊异、欢呼、命令、号召、鼓励和意义未定的语句应读高升调。凡是感叹句、祈使句和表肯定、沉痛、哀悼等语意的句子,要读低降调。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读平直调。表示喜怒哀乐复杂感情的语句应读弯曲调。第三、研究速度。朗读速度快慢、语气长短应视课文内容、人物性格、词句性质等决定。表现热烈、紧张、欢快、惊恐心情和雄辩的对答,要快读;表现悲痛、沉闷、缅怀的心情和发人深省的警句,要慢读;一般记叙、说明、议论,用中速朗读。
  
  三、朗读方式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朗读方式有:
  第一、教师范读。所谓范读,就是给学生作示范朗读,这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以使学生仿效。范读的运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可用以感受、欣赏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学价值;在听说教学中,可用以听记和复述等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可用以诱导学生领会和模仿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艺术;范读与讲述等方式配合使用,可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个别朗读。这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乃至语文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个别朗读方式的运用,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集体朗读。这种方式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课文要熟悉,短小精彩的诗文更适宜,长课文可选片段。其优点是每个学生都受到锻炼,人多声浪高,气氛热烈,效果好,兴趣浓。集体朗读的运作应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注意人物的语气、节奏的快慢、停顿的把握、感情的投入等方面。
  第四、分角色朗读。阅读教学的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文本描摹的情景,把自己置换成文本中角色,把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变成有声言语,通过有声语言再现对话情境,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等。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运用这一方式的要求更高,读物要适宜,一般适合剧本和人物对话较多的小说或其他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对于分角色朗读的运作应做到:
  1. 必须对文章进行充分的解读,要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人物的语言、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这是分角色朗读的基础。
  2. 分角色朗读必须要指导,有练习、有评价、有反复,体现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
  3. 分角色朗读可配合相应的动作、表情,演示情节,学生的兴趣将会更浓。
  4.分角色朗读可以是几个人分别充当文章中的某个角色,也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角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间。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使其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和务实的。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语文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将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从语文课程的特征入手,系统阐述语文基础知识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职业素质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中职教育的发展情况良好。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此举意味着中职到2010年实现招生800
sercos Ⅲ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协议,满足了当今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它将非专利以太网标准的优势与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实时精确性有机地结合起来。sercos Ⅲ使用了符合IEEE8
摘要:课程改革的新教法对职高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学习和“充电”,不断地搜集信息、筛选内容、整合知识、研究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文从改变“严肃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延伸教学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把新理念、新教法渗透到职高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 创造性教学 语文教学 新教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化地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的语文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    一、实效性    《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体现实效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催化学生的智育,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阅读学新论》中提出:广义的阅读过程包括“前阅读”(选文潜心)、“正阅读”(披文入情)、“后阅读”(用意及物)三大阶段。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不仅是从文本中提取意见,还要出“意”及“物”,反观文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进而把阅读心得化为文字,并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可见,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阅读和阅读后的创造性实践。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古人早就作过探究。“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
复数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选修模块,其在代数、三角和几何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学生在解题时常常自我封闭于复数情境而不能自拔,这需要学生在知识与知识的不断联系、不断变化中把握题目思路,才能顺利解题,才能根据题目条件迅速从复数情境中转入相关的知识情境。  例1.已知复数z=cosα isinα(0≤α≤2π),问:α为何值时,|z-1-i|取最大与最小值。  【解法一】∵|z|=|
初中生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学。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习惯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次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一个记者对学者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一生中,你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阶段,为什么?”学者们大多回答说在幼儿园,因为幼儿园里他们养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习惯,那就是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迎难而上等等。所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具有人生几种必不可少的习惯。  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构造性解题的科学方法(简称构造法)古老而又崭新,是通过构造题目本身所没有的解题中介工具——存在实例、对应关系或数学模型等去实现解题的方法。近几年来,构造法及其应用又逐渐为数学教育界所重视。因而,在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竞赛中,系统掌握构造法解题的题型及解题技巧,对提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构造法的实质,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特征,以条件中的元素为“元件”,以数学关系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