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爱;尊重;学习潜能;个性差异;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2(B)—0064—01
教育首先应该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就应表现为“尊重”:尊重学生天赋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色彩,尊重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成功的教育应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成功感,并使这种成功感转化为获取更大成功的驱动力。从认知结构上来讲,任何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新知的获取往往立足于对旧知的利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学生都不可能是一片空白。教师应通过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再现,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顺理成章的延伸和升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已经产生了不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成功教育”模式、“非指导性”教育模式、“学导式”、“探索发现式”、“讨论式”、“反馈式”、“探究式”等。所有这些模式和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示学习的本领和学习的艺术。激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感到被尊重,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尊重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传统的人才观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人、衡量人、改变人、选择人,因而,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则是多元化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是多渠道的,这就使得“个性教育”成为了一种可能和必要。
个性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它和只重视少数人的所谓“精英教育”是相对立的。个性教育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立足于多侧面地评价学生。个性教育不单纯以成绩分高下,以分数论英雄,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概念。它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都可以通过自我设计来推销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同的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爱好更是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经历、社会期望、家庭环境等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发展趋向。有的学生开朗,有的学生沉静;有的学生对绘画有特别的领悟力,有的学生对剪纸插花情有独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就应该肯定、欣赏学生才能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合理性,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成功的阳光中而不是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
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还必须正视学生的可塑性,特别是对后进生和“学困生”,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最可贵之处是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而尊重学生,最难得之处是对后进生的尊重,是对后进生的那份耐心和执着。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不容易,所以也更具有教育价值。尊重一个人,常常就意味着造就一个人。
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师生关系上的平等和民主,应表现为教学上的平等和民主。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
应鼓励和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质疑问难,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是教学民主的生动体现。鼓励和提倡学生质疑问难,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和个性品质的尊重。
鼓励和提倡学生“尝试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把这种错误的出现当作教学的最佳契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允许并倡导学生“有疑”和“有错”,是师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2(B)—0064—01
教育首先应该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就应表现为“尊重”:尊重学生天赋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色彩,尊重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成功的教育应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成功感,并使这种成功感转化为获取更大成功的驱动力。从认知结构上来讲,任何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新知的获取往往立足于对旧知的利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学生都不可能是一片空白。教师应通过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再现,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顺理成章的延伸和升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已经产生了不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成功教育”模式、“非指导性”教育模式、“学导式”、“探索发现式”、“讨论式”、“反馈式”、“探究式”等。所有这些模式和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示学习的本领和学习的艺术。激发、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感到被尊重,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尊重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传统的人才观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人、衡量人、改变人、选择人,因而,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则是多元化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是多渠道的,这就使得“个性教育”成为了一种可能和必要。
个性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它和只重视少数人的所谓“精英教育”是相对立的。个性教育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立足于多侧面地评价学生。个性教育不单纯以成绩分高下,以分数论英雄,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概念。它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都可以通过自我设计来推销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同的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爱好更是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经历、社会期望、家庭环境等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发展趋向。有的学生开朗,有的学生沉静;有的学生对绘画有特别的领悟力,有的学生对剪纸插花情有独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就应该肯定、欣赏学生才能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合理性,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成功的阳光中而不是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
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还必须正视学生的可塑性,特别是对后进生和“学困生”,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最可贵之处是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而尊重学生,最难得之处是对后进生的尊重,是对后进生的那份耐心和执着。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不容易,所以也更具有教育价值。尊重一个人,常常就意味着造就一个人。
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师生关系上的平等和民主,应表现为教学上的平等和民主。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
应鼓励和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质疑问难,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是教学民主的生动体现。鼓励和提倡学生质疑问难,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和个性品质的尊重。
鼓励和提倡学生“尝试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把这种错误的出现当作教学的最佳契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允许并倡导学生“有疑”和“有错”,是师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