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及其生化特性鉴定

来源 :中国兽医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s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病死鹳的肝和肠分离出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纯化后进行革兰染色、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毒素鉴定、动物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 表明,分离的菌株为革兰阳性杆菌,能够发酵甘露糖和麦芽糖等糖类,不能发酵棉子糖和甘露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序列;多重PCR结果显示,该菌仅含有α毒素基因,因而确定分离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将该产气荚膜梭菌灌服鸡48 h后,鸡肠道有较多出血点,但未表现坏死性肠炎症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哌酮、氟苯尼考、美洛西林等药物敏感,对多黏菌素B、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中敏.
其他文献
消落带入工植被的筛选与重建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筛选更多适合消落带植被构建与时空更替中耐水淹的物种,选择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退水期存活的4种乡土草本植物进行水淹和恢复的处理,测定光合及生理生化指标,调查它们短期水淹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鱼腥草和马兰在水淹15 d后地上部分陆续坏死,酸模和苍耳地上部分存活在22 d左右,苍耳在水淹和恢复的环境中根系长度显著增长;2)水淹15 d后,酸模脯氨酸(Pro)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根系活力(TT
为了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水土保持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本文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综述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碳减排效果,提出碳中和的水土保持实现途径和对策.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减排,需要在水土保持领域寻求新的突破,实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碳增汇考核指标,持续挖掘水土保持碳汇增长的潜力,进一步推进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增强农业温室气体吸收能力,为负排放贡献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比较分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或)和施工图设计中水土保持措施的差异状况,可有效掌握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采用4种雨水利用(雨水管线、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和集雨池)和4种植物措施(乔木、灌木、草本和嵌草砖),对比分析北京市50个典型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施工图设计中水土保持措施的差异,并评价林草覆盖率、雨洪利用率和硬化地面控制率3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的达标情况.结果 表明:1)方案与施工图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差异广泛存在,50个项目有90%存
作物冠层在降雨分配与水土保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常见的作物冠层量化指数.本研究根据玉米冠层特征,模拟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小喇叭期、大喇叭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玉米植株冠层模型,通过手机图像获取,冠层阴影面积提取及修正、模型构建与验证等流程进行玉米冠层LAI的测定实验.试验包括3个太阳高度角(30°、60°和90°),玉米株数分别为1、2、3、6和9株,以代表不同采样面积,株行距为30 cm×50 cm.结果表明:笔者设计的LAI测定方法可行,即通过提取智能手
为明确不同农作措施下坡耕地氮(N)、磷(P)流失的变化特征,在15°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小区(长8 m×宽4 m)中,采用60、90和120 mm/h的降雨强度开展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1,对照)、顺坡耕作化肥配施有机肥(T2)、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3)3种农作措施小区的N、P流失过程.结果表明:N流失量随产流时间表现为先增大,在达到峰值后保持一定的波动性;P流失量则主要表现为先增大,在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在90 mm/h降雨强度条件下,不同农作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系数的影响不显著(P
植物根系抗拉变形机制反映根系抵抗外力作用的自适应过程,对土少石多的喀斯特边坡治理具有积极作用.为探究护坡灌木根系的抗拉力学性质,以5年生双荚决明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单根拉伸试验,探讨根长和拉伸速率对双荚决明的单根抗拉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根抗拉力与直径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增大,单根抗拉强度与直径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减小;2)双荚决明单根受拉变形多样且过程复杂,以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及根皮撕裂等方式抵抗外力,不同单根以不同的变形方式发挥其抗拉最佳效果;3)根长对单根抗拉变形特性无显著影响,拉伸速率对单根
本研究以真核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p72蛋白为包被抗原,以抗ASFV p72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经条件优化,建立了特异性检测ASFV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结果 显示,最佳抗原包被量为100 ng/孔,待检血清样本最佳稀释度为1:2,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10000.该阻断ELISA方法的结果判定标准:当血清样品的PI≥41.84%时,判定为阳性;当血清样品的PI<41.84%时,判定为阴性.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与非洲猪瘟病毒阳性血清反应,与PRV、PCV2、PRRSV
为了比较PRV、CAstV-Ⅰ和CIAV的单重纳米PCR方法和单重PCR方法的敏感性,探讨靶基因GC含量和引物Tm值对纳米PCR和常规PCR的影响,本研究根据PRV的gE基因、CIAV的VP1基因和CAstV-Ⅰ的ORF1b基因设计了12对引物,运用这12对引物建立单重的纳米PCR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分别优化纳米PCR和常规PCR方法的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比较两者的敏感性.结果 显示,纳米PCR和常规PCR方法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的敏感度基本一致,纳米PCR方法在敏感度上没有明显的优势;纳米PCR反应液对
为开发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及定量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S基因高度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PEDV S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以SYBR GreenⅠ为染料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对疑似PEDV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普通RT-P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所建立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1,其扩增效率E=2.03,熔解曲线为尖锐单峰;不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细小
为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伴随蜱活动的流行特征以及该病原的分子特征,采用布旗法收集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及佳木斯等地共计461份饥饿蜱,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种类.经PCR扩增病原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统计不同蜱种感染贝氏柯克斯体阳性率.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蜱种来源贝氏柯克斯体的遗传进化关系.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收集的蜱种主要包括日本血蜱(n=102)、全沟硬蜱(n=97)、森林革蜱(n=150)以及嗜群血蜱(n=112).其中,日本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