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成词及词义演变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皮”、“肤”在一开始分别代表物、人的表皮,二字在连用凝固成常用词的过程中受时代发展以及人类联想的影响,词义逐步从偏义走向狭义再走向广义,在今天,“皮肤”一词已完全可以用在对一切事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实体和虚体)外表的概括上,如人的皮肤、动物的皮肤、书的皮肤、网页的皮肤等。
  关键词:皮肤;成词;演变
  一、“皮”与“肤”的斗争
  一开始,“皮”、“肤”虽同样是对有生命事物表皮的称呼,在基本意义上区别不大,可在指示对象上却是十分明确,“皮”主要指动物的表皮,而“肤”主要是指人的表皮。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貢四獸之皮,織金罽。(四部丛刊·初編·經部·尚書·卷第三)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四部丛刊·初編·經部·周易·卷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的语料中,都体现着二者意义上的区别,仅在《庄子》有一例‘皮’表示人的皮肤:
  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庄子·山木)”
  之后,这种指意明确且互不干涉的情况才有所转变,主要表现为“皮”字的义域扩大,成为可同时指代植物的表皮甚至是人的表皮,而“肤”还是原义。
  足可以柱天,則皮革如鐵石,刀劍矛戟不能刺之,彊弩利矢不能勝射也。(論衡校釋·第十一卷·談天第三十一)
  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論衡校釋·第十四卷·狀留第四十)
  籍孺幸於孝惠,鄧通愛於孝文,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嫺,皮媚色稱。(論衡校釋·第一卷·逢遇第一)
  射中人身,則皮膚灼剝。(論衡校釋·第六卷·雷虛第二十三)
  巴、蜀、越嶲、鬱林、日南、遼東、樂浪,周時被髮椎髻,今戴皮弁。(論衡校釋·第十九卷·恢國第五十八)
  今人死,皮毛朽敗,雖精氣尚在,神安能復假此形而以行見乎?(論衡校釋·第二十卷·論死第六十二)
  稻(舀)穀千鍾,糠皮太半。(論衡校釋·第三十卷·自紀第八十五)
  面無光色,皮膚枯臘,脣焦白,腠理萎瘁者,血減之證也。(抱朴子內篇·極言卷十三)
  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不留于心志,不滞于五藏。(淮南子·卷一·原道训)
  通过重要例证《论衡》一书,可见:第一,在两汉时期“皮”和“肤”已走向结合,所指意义也进行了阶段性(偏义-狭义-广义)发展;第二,“皮”的义域和构词能力先于“肤”得到发展,组词能力也强于“肤”(出现“皮革”、“皮裘”等词),还甚至出现替代“肤”的情况,而“肤”的相同功能在后代也得到了形成,与“皮”的主要差异从意义转移到使用频率和使用习惯上来,例如,直到今天,“皮”和“肤”尽管其指事对象仍有区别和调整,但基本指意还是没多大改变,而“皮”的使用率和适用率较“肤”更高,出现了“草皮”、“脸皮”、“地皮”、“纸皮”等词语,“肤”“只在‘皮肤’、‘肤色’、‘体无完肤’、‘切肤之痛’之类的词语里作为义素存在了”。
  “形骸枯悴,皮骨裁连,虽家人不復识。(南史·荀匠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
  二、“皮肤”的成词和始见例
  对于“皮肤”的成词,吉林大学的于飞先生认为产生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或东汉初期,东汉所有语料如《释名》、《东观汉记》等可以给予语料支撑,而“皮”字义域的扩展使“皮肤”成为并列式的复音词,但指出这时“皮肤”的词义是偏向“肤”本义,即仅代表人的皮肤而不包括动物的毛皮和植物的表皮。
  “八十日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释名·释长幼)
  痛疥,皮肤之痰,不足患也。(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
  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新序·杂事第二)”
  虽于先生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但其可信度还是存有疑点。经过对古籍的搜索,我们发现“皮”、“肤”结合成词并代表人的皮肤的情况在东汉前的医学古籍上已经出现了,如相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难经》、《灵枢》。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难经)
  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灵枢·卷七·五變第四十六)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息者则夭。(灵枢·卷二·寿夭刚柔第六)
  《难经》和《灵枢》虽在成书上存有争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皮肤”的成词时间有可能在两汉之交或者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说明了“皮肤”一词的始见例有可能出现在与事物表皮息息相关的医学著作中。
  三、“皮肤”词义的演变
  “皮肤”在成词后,词义经过了“偏义-狭义-广义”的发展演变,从仅指人的表皮逐步延伸到有生命物体的表皮,甚至广泛用于对一切事物外观的描述。根据“皮肤”成词的大致时间,我们按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进行分类叙述。
  根据上述已有的分析论证,秦汉时期的“皮肤”主要指人的表皮。
  梦有小飞虫万数,随着身入皮肤中。(东汉·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皮肤”的词义范围变化不明显。
  汉书音义曰:以杖殴击人,剥其皮肤,起青黑无创者,谓疻痏。(南朝·昭明文选)
  到了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皮肤”一词不仅在指示对象上实现了以人为主体的宽领域扩展(如当其表“外部,表面”之意时是不分对象的),而且还实现了义域的引申(如出现“浅近,肤浅”之意),这种转变在往后得到了普遍、深入的发展。   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隋·中说·王通)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唐·道德·文子)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唐·北上行·李白)
  不可只就皮肤上看事,亦不可只就皮肤上理会。(宋·朱子语类·卷一一七)
  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也。(宋·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曾巩)
  脱落皮肤,故人南岳峰前过。(宋·点绛唇·向子諲)
  若稽古至三万,道德经亦五千。俗学见皮肤止,圣处非口耳传。(宋·题杂书卷六言三首·刘克庄)
  外灌四体皮肤,浮行散乱,蠢蠢难安置。(元·无俗念·王吉昌)
  可不道父娘一样皮和骨,便做那石镌成骨节也槌敲的碎,铁铸就的皮肤也锻炼的枯。(元·救孝子贤母不认尸·王仲文)
  着皮肤休使麄毡屈,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元·般涉调·耍孩儿_借马近来时·马致远)
  东园漆树三丈长,绿叶花润枝昂藏。虫蚁不食鸟不啄,皮肤破碎成痍疮。(元·漆树行·王冕)
  兔耳常高卓耳舒,上尖下大薄皮肤。(明·永乐大典·月波洞中记·卷下)
  鲛肌,粗皮肤也。(清·眉庐丛话·况周颐)
  在近现代,随着时代迈向全球化、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人类思维的更新换代,随着语言运用的蓬勃发展,频频出现一个领域内的词被应用到另外一个乃至几个领域中的情况,而“皮肤”作为常用词更是其中的活跃者,在现当代的网络生活中表现最为明显,如“选取、设定软件的显示风格”或者“更换QQ秀”都可以被称为“换皮肤”,这足见“皮肤”词义的个性演变和稳定指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皮肤”的成词既体现了“皮”、“肤”的生存竞争和相近义字向双音化汉语词汇的发展,又体现了词语义域演变与社会状态和人类思维的息息相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能够促进词语的更新和创造,同时,一旦应用不恰当,也会带来对语言学史的误诊误断,因此,在面对普遍语言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去细究问题所在,并结合经过筛选的充分具有代表性的各方材料去验证、论证、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更好揭示当下研究的价值,也有利于普遍性研究的更好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凤陽.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128-129
  [2]于飞.浅论两汉时期常用词“皮”、“肤”的历时替换[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41-43
  [3]汉典网:http://www.zdic.net/
  [4]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5]书同文古籍数据库:http://guji.unihan.com.cn/
  [6]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7]昭明文选.txt:http://vdisk.weibo.com/s/yUrcBMm2pHTig
其他文献
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水利工程质量水准的高低与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水利工程质量水准的把控是最重
在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主要由量和强度所构成,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实际上主要是训练强度,运动员能否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训练中,或是教练员能否要求运动员竭尽全力来完成练习,这对提高运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有几点想法:  一、根据比赛要求来安排训练  在竞技体育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赛的强度都比训练要大,要求也较高。因为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讲,运动员在比赛时,神经和肌肉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治安治理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言间的相互渗透也变得愈加显著。英语字母缩略词以其简单、醒目、易记等特点被汉语和其他语言越来越多地所借用。因此,掌握英文字母缩略词的构成方式、读音规则及书写规律大有裨益,不仅会有利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缩略词,而且也会有效的促进语言交流和沟通及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英语字母;缩略词;构成方式;读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英汉语言接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英语课堂抛弃以前的老做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真实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灵活的课堂氛围,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教
一、引言  课外作业是指由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因多数学生在课外完成或在家中完成而被称为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诊断、巩固的作用,同时又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信息。但是当前农村初中英语作业普遍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严重影
摘 要:本文通過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得出:“快”、“变”是灵敏素质的本质属性;灵敏性是指处在特定运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灵敏素质可分为一般灵敏(变换动作和改变方向)和反应灵敏两类;测评时应从预判决策、变换动作、改变方向三个方面以及“快”和“变”两个围度进行评价;文章最后给出了灵敏素质的训练学要点,为灵敏素质训练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灵敏
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受到更优质的高职院校教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家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当前的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面仍然缺乏充足的经验,因此,要帮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语篇分析的方式来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英语阅读内容,把握整体阅读要求。本文就培养学生整体语篇意识、把握语篇中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培养学生把握语篇连贯性与衔接能力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篇分析;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组织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三性”是中国工会最鲜明的特征,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