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的功能并不是纯粹的健康提醒作用,还可以通过它向主治医生发送脉搏、血压甚至心电图等有关病人病情的各种参数。
病人手指轻轻一触手机,便能在30秒内测量心律跳动,把心电图读数传给24小时运作的医疗中心,并在10分钟后获得中心的回应或给予意见指示。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可代替温度计、听诊器等医疗诊断工具发挥作用。届时,病人可随时检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医生在外出看病时也不必再携带那些笨重的医疗仪器了。这种新兴的手机诊断技术,使得人们距离实现“在家看病”的愿望越来越近。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和他的团队为这个目标已经奋斗了六七年。
用手机“感知”健康
刘静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手机医疗。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人体由于缺乏对健康状况的早期预警,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发现时已接近晚期,从而错失治愈的良机;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成本。
“手机医疗打破了时空限制,许多指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测量。”刘静说,另外,手机可以对病患进行长期跟踪,这对一些需要长期监护的疾病来说十分重要。比如有睡眠障碍的人,可以用智能手机来监控自己的睡眠时间和状态,并把这些信息传送给医生。
以医学上诊断较困难的打鼾为例,现在只要在患者身上贴一个声学传感器,传感器就能记录鼾声的强度或幅度,并通过无线通讯装置随时或定时传回手机进行分析。而允许患者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当做血糖监测仪,把检测的结果实时传回医院。对运动医学来说,通过贴在鞋子上的理学传感器,就能够记录人运动的强度和频率,甚至可以重建出人一天的运动行为。
手机成为医患间最佳“联络员”
中国数字医疗网副主编刘焕东认为,手机正在迅速入侵医疗保健领域。而iPhone走俏、Android平台的大热也引发了众多手机版医疗应用程序的火爆。在这里手机不是一个电子工具或治疗工具,而是一个联络工具,它的作用就是让健康服务与你随时相伴。当然,这样的手机医疗也许只能拍到局部微小的部分人体,但至少可以让人们不再大病小病跑医院,通过医生的辅助,在排除疑难杂症的情况下,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半个医生。
也许在我们看来,一条短信无法挽救一条生命,但它可以间接地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例如提醒病人去看病,在空气中花粉含量很高时提醒他们外出要小心,提醒家长送孩子打疫苗,提醒病人按时吃降压药以及给自己换药等等。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的预防提醒,对于那些健忘的慢性病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当然,手机医疗自身的发展前景,远不止于此。”刘焕东说,手机的功能并不是纯粹的提醒作用,还可以通过它向主治医生发送脉搏、血压甚至心电图等有关病人病情的各种参数。此外,更重要的是手机联络会给病人一种心理安慰,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医生在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手机医疗还可应用于更复杂的病症,例如那些因为肾衰竭在家做血液透析的病人,通过和医生进行手机联络,会感觉压力减少和更安全。
手机医疗尚处于候补角色
有这么一款手机应用,可以通过探测肤色的细微变化来测量你的脉搏和呼吸,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将食指按住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个新的应用程序由伍斯特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但是如何让这款应用程序在不同型号的智能手机上应用,研发人员们还在努力。
这项手机医疗应用遇阻的情况,并非个案。刘静说,实际上,手机医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挫折。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病症越复杂,软件也越复杂。并且,现阶段,不少医院基于安全考虑,限制了无线设备的应用。另外一个限制,是无线互联网的速度。就现在而言,运营商还没有足够的带宽来普及视频医疗服务。同时,手机医疗在执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手机信号连接不畅、网络覆盖面不够和不能传送照片等。
目前,医疗行业非常关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短命”现象,因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已经开始在医疗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2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医药行业报告显示,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占41%。
由此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正越来越受到欢迎,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然而消费者的忠诚度却不高。这也就是说,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只有能够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才能被视为有效。医疗保健程序如果要获得成功,它必须能够改变患者的目标动机与需求,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变。
而这就需要研究者与运营公司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确保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方面的投资,并力争软件不会仅仅使用一次,而是被反复多次使用。
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变革也是把双刃剑。尽管手机和网络日益普及,但是大多数人遇到健康问题时,仍喜欢选择向医疗专家,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这也就是说,虽然网络、手机正处于发展状态,但是目前仍担当着候补的角色。但是,我们也更应有理由相信,面向私人医生、诊所甚至病人推广的手机医疗服务,历经多年变革后,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尽管如此,刘静仍觉得,手机医疗随访与医院数据管理应用,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后随着移动运营商与医疗行业的紧急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远程医疗服务指日可待。
病人手指轻轻一触手机,便能在30秒内测量心律跳动,把心电图读数传给24小时运作的医疗中心,并在10分钟后获得中心的回应或给予意见指示。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可代替温度计、听诊器等医疗诊断工具发挥作用。届时,病人可随时检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医生在外出看病时也不必再携带那些笨重的医疗仪器了。这种新兴的手机诊断技术,使得人们距离实现“在家看病”的愿望越来越近。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和他的团队为这个目标已经奋斗了六七年。
用手机“感知”健康
刘静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手机医疗。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人体由于缺乏对健康状况的早期预警,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发现时已接近晚期,从而错失治愈的良机;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成本。
“手机医疗打破了时空限制,许多指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测量。”刘静说,另外,手机可以对病患进行长期跟踪,这对一些需要长期监护的疾病来说十分重要。比如有睡眠障碍的人,可以用智能手机来监控自己的睡眠时间和状态,并把这些信息传送给医生。
以医学上诊断较困难的打鼾为例,现在只要在患者身上贴一个声学传感器,传感器就能记录鼾声的强度或幅度,并通过无线通讯装置随时或定时传回手机进行分析。而允许患者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当做血糖监测仪,把检测的结果实时传回医院。对运动医学来说,通过贴在鞋子上的理学传感器,就能够记录人运动的强度和频率,甚至可以重建出人一天的运动行为。
手机成为医患间最佳“联络员”
中国数字医疗网副主编刘焕东认为,手机正在迅速入侵医疗保健领域。而iPhone走俏、Android平台的大热也引发了众多手机版医疗应用程序的火爆。在这里手机不是一个电子工具或治疗工具,而是一个联络工具,它的作用就是让健康服务与你随时相伴。当然,这样的手机医疗也许只能拍到局部微小的部分人体,但至少可以让人们不再大病小病跑医院,通过医生的辅助,在排除疑难杂症的情况下,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半个医生。
也许在我们看来,一条短信无法挽救一条生命,但它可以间接地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例如提醒病人去看病,在空气中花粉含量很高时提醒他们外出要小心,提醒家长送孩子打疫苗,提醒病人按时吃降压药以及给自己换药等等。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的预防提醒,对于那些健忘的慢性病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当然,手机医疗自身的发展前景,远不止于此。”刘焕东说,手机的功能并不是纯粹的提醒作用,还可以通过它向主治医生发送脉搏、血压甚至心电图等有关病人病情的各种参数。此外,更重要的是手机联络会给病人一种心理安慰,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医生在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手机医疗还可应用于更复杂的病症,例如那些因为肾衰竭在家做血液透析的病人,通过和医生进行手机联络,会感觉压力减少和更安全。
手机医疗尚处于候补角色
有这么一款手机应用,可以通过探测肤色的细微变化来测量你的脉搏和呼吸,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将食指按住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个新的应用程序由伍斯特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但是如何让这款应用程序在不同型号的智能手机上应用,研发人员们还在努力。
这项手机医疗应用遇阻的情况,并非个案。刘静说,实际上,手机医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挫折。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病症越复杂,软件也越复杂。并且,现阶段,不少医院基于安全考虑,限制了无线设备的应用。另外一个限制,是无线互联网的速度。就现在而言,运营商还没有足够的带宽来普及视频医疗服务。同时,手机医疗在执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手机信号连接不畅、网络覆盖面不够和不能传送照片等。
目前,医疗行业非常关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短命”现象,因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已经开始在医疗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2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医药行业报告显示,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占41%。
由此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正越来越受到欢迎,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然而消费者的忠诚度却不高。这也就是说,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只有能够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才能被视为有效。医疗保健程序如果要获得成功,它必须能够改变患者的目标动机与需求,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变。
而这就需要研究者与运营公司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确保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方面的投资,并力争软件不会仅仅使用一次,而是被反复多次使用。
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变革也是把双刃剑。尽管手机和网络日益普及,但是大多数人遇到健康问题时,仍喜欢选择向医疗专家,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这也就是说,虽然网络、手机正处于发展状态,但是目前仍担当着候补的角色。但是,我们也更应有理由相信,面向私人医生、诊所甚至病人推广的手机医疗服务,历经多年变革后,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尽管如此,刘静仍觉得,手机医疗随访与医院数据管理应用,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无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后随着移动运营商与医疗行业的紧急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远程医疗服务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