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的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突出,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笔者肤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原则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也是教学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若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要求教者要有的放矢。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原则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故意设疑:“愚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移山,难道就不如搬家省事吗?”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启发在文中找答案,经过分析探讨认识愚公的“大智若愚”。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曲折性原则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四、课堂提问的拓展性原则
课堂中的提问,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中考作文训练题《从“圆”想起》,设问:“我们能把”圆“想象成什么?能联想到什么呢?”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课堂提问的创新性原则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趋炎附势”。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当然课堂提问的创新要把握好“度”,不可一味创新而创新,要利于学生回答,要有“话”可说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务求“千树万树梨花开”。
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多用英语,但也应发挥母语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初级阶段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使用母语只是一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英语,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完全排斥母语和过分依赖母语两种不科学的做法,活用母语,同时介入英语文化语境要素,更好的达成英语教学目的。
一、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原则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也是教学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若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要求教者要有的放矢。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原则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故意设疑:“愚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移山,难道就不如搬家省事吗?”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启发在文中找答案,经过分析探讨认识愚公的“大智若愚”。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曲折性原则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四、课堂提问的拓展性原则
课堂中的提问,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中考作文训练题《从“圆”想起》,设问:“我们能把”圆“想象成什么?能联想到什么呢?”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课堂提问的创新性原则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趋炎附势”。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当然课堂提问的创新要把握好“度”,不可一味创新而创新,要利于学生回答,要有“话”可说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务求“千树万树梨花开”。
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多用英语,但也应发挥母语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初级阶段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使用母语只是一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英语,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完全排斥母语和过分依赖母语两种不科学的做法,活用母语,同时介入英语文化语境要素,更好的达成英语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