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进程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校长论坛在北京市八一中学召开。论坛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的支持,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八一中学承办。来自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教育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等机构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对本次论坛高度重视,傅首清副区长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负责人屠永永主持会议,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建忠、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尹丽君、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颍惠出席本次论坛并作讲话。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改革实验区办公室主任诸平,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张卫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美国亚洲文化学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特聘教授郭玉贵,《世界教育信息》杂志执行主编熊建辉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分为总结报告、经验分享、交流对话三个环节,期间宣布了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批准第二批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试点学校的决定,并为第二批实验学校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颁牌仪式。本次论坛深入总结了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四所代表学校以主题报告的形式分别对本校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特色化探索做了全面介绍,与会代表和专家展开了热烈探讨。论坛为教育领导、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分享、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未来的纵深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阶段总结:区域推进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整体方略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特征。目前,我国一些教育发达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如何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海淀区采用实验区先行的项目推进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率先实践、逐步推进、实验学校引领的特色发展道路。经过两年多的探究,海淀区深化了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在讲话中指出,海淀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既是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号召,也是海淀区当今教育的现实需求。傅首清副区长强调,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认识,从多角度全面分析国家及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认清海淀区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继续占领制高点,同时要虚心学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这是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态度。他指出,做好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坚定信念。首先,必须明确“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态度面向世界。其次,在当今文化交融、思想碰撞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议论颇多,正面及负面的评论兼有,应该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客观评价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把握发展的大方向,不应只听片面的论调。关于如何具体做好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他提出,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师资建设,汲取国际优秀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分享海淀区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模式,向世界展示我国教育的优秀成果和主流价值。海淀区有着非常好的教育基础,有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只有通过双向互惠的交流,才能在合作中碰撞出火花,取得更多的成果。如果一味地单向输入,很有可能产生适应不良,甚至走偏方向的情况。因此,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本,博采众长。只有立住自己的根本,立住教育的根本,才能在国际化交流中找到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建忠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以“着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国际化实验”为题,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组达成的共识、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初步成果做了全面介绍,并对今后实验项目的开展进行了展望。他指出,经过实践探索,海淀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项目实验为载体,分级分类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格局,形成了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基本策略。海淀区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从单向走向了双向,国际理解教育广泛开展,国际课程本土化得到了深入实践。实验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有以下七条实验重点:一是着力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素养;二是加强特色课程的借鉴与融合;三是拓展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四是着力整合多方国际教育资源和力量;五是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国际交流;六是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建立成效指标,统筹整合资源;七是加强对外籍学生课程的研发与管理。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尹丽君在发言中提出,实验学校在实践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多种方式,学校国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许多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此外,她还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下一步工作要点做出了展望。第一,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项目,合作项目要从数量的增长转为质量的提高,选择更为专业、更有影响力的海外合作机构,对合作项目进行更为慎重、全面的考察和评估,加强和第三方权威教育机构,尤其是周边高校的积极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处理好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进行本土化适应性改造。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地位在不断地提升,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认同。基础教育国际化已经从向发达国家单向的学习,转变为双向的国际交流和经验分享。在进行国际交流和交往的同时,我们还要介绍我国基础教育的成果,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第三,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国际视野,又要培养民族情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目的是通过吸取并借鉴国际先进教学思想及理念,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世界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使中国的孩子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当中更加具备话语权和竞争力。培养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新生人才,是未来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努力的方向。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也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今后我们要继续开拓提升教师国际素养的平台。   二、经验分享:学校推进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论坛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对话环节由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诸平主持,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第一批实验学校的四所代表学校的校长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他们从学校自身特色和教育国际化实践经验出发,与海内外国际教育专家学者展开了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深度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的方法和策略。
  北京市八一中学校长沈军在题为“课程搭台,项目助力,打造国际化的基础教育”报告中详尽阐述了学校对于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深刻认识,提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北京市八一中学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市八一中学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造就品德好、品行优、品味高的国际创新人才”,在此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学校重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系统,建设由学校国际部牵头管理、以国际交流校本课程为基础、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引领的国际多元素质课堂,打造基础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的国际化教育体系。沈校长还以北京八一嘉德圣玛丽学校为例,介绍了学校借力中外合作项目,强化品牌培育、形成办学特色的实践探索。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发表了题为“基础教育课程国际化发展路径的实践”的主题演讲。郭校长认为,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心。北京一零一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了“承载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实践现代化示范性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善于合作、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思维、拥有民族责任感的国际杰出人才。郭校长进一步对学校基础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介绍了学校以课程作为主阵地、以教学作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经验。
  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在题为“多语种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学校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特色课程的成功经验。该学校通过“复语”课程,为学生的国际沟通与交往搭建了有效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该学校还构建了特色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通过主题活动、学科附加、综合统整、自觉行动等课程模式,加强学校教育的国际意识。学校确定了“六大中心概念”和“五大学习领域”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开拓了一系列校本化教育内容。林校长强调,教师是开展多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教师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多元化价值观,善于挖掘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以“与世界同步:清华附小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项目探索”为题做了主旨发言。窦校长从历史责任与现实选择的角度阐述了学校进行国际化探索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国际化起始于民族之根、落脚在民族认同”的深刻理解。窦校长从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出发,重点介绍了体育健康课程、书香阅读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三大国际化课程。该校通过课程渗透、主题整合的方式推进国际化教育。
  三、专家对话:区域推进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发展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项目予以高度评价,并就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与学校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颇具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评价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具有参与面广、水平高的特点,特别在从交流互访上升到项目合作方面,是实质性的进步。从单向交流走向了双向、多向交流,标志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深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海淀区是全国的教育高地,聚集了北京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海淀区的教育要想更上一层楼,需要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发展坐标。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全盘西化,教育国际化也要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诸平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作出了三点总结。第一,国际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国际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第二,有效的项目组织和有力的项目推动已经形成了声势。第三,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凝聚了力量,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诸副秘书长进一步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希望进一步理解进行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的意义。国际化教育的意义,在于为中华民族真正走向世界,为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奠定精神基础。首先,基于中国的现实,培养心态健康开放的下一代;其次,基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热爱和平的下一代;再次,基于中国的未来,培养有理性、有胸怀、有境界的下一代。国际化教育要更多地关注中国人能否理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体之间都不仅是竞争关系,还是共处、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二,希望进一步明晰概念,聚焦工作目标。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明确国际理解、国际视野、国际素养的内容与内涵,使项目实验活动有目标、有思路,对学生发挥积极作用。第三,希望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实验,既需要行政推动,也需要科研助力。海淀区应当进一步加强科研,更多地发挥科研的反思与理论支撑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认为,国际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通晓世界的运作规则,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当今的学生是否有机会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规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一项议题。我国已经明确知道国际经验的重要性,但国际化不是西方化。中国近些年飞速发展,经济自信带动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创新自信,海淀区的基础教育已经显现出了自信的张力。教育国际化由最初的学习和接受,发展为现在的双向选择,用开阔的视野欢迎海内外各方朋友,为国际舞台培养人才。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很丰富,例如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各类课程的开设等,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在国际化方面,海淀区已经走到了国际基础教育的前端。郑教授认为,国与国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几十年前的“手拉手”活动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但要注重向国外学习自己所没有的理念与经验,还要乐于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让全世界受益。郑教授也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思考。她指出,国际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强大的语言能力,具备和外国人交往的知识和经验,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有效运用全球素养,和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交流的能力,并且相互理解与尊重。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特聘教授郭玉贵指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受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正在发生着变化。国际化教育是全世界的共同需求,需要各国间互相学习和借鉴。郭玉贵教授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沟通与融合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是融合发生的必要条件,全球化的融合是人才的融合,而沟通与融合必须通过网络来实现。海淀区顺应了国际化的规律,履行了国际化的使命。全球化国际教育的手段是多元化,但最终全人类必然殊途同归。因而,在人类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引领作用,就必须从儿童抓起。海淀区人民政府在发展国际教育的政策上已经做到了对海外和国际的横向开放,接下来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实现对民众的开放,鼓励各个学校百花齐放,以千姿百态的教育形态面向广大民众。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颍惠认为,国际化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人才层面。基础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是人才基础,即学生的国际素养。要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提供实验和探索的土壤。国际课程的本土化、中国课程的国际化,以及一些国际竞赛,都需要通过优质的学校、通过实验进行引领,积累宝贵经验。今后,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际比较上,包括课程比较、教师队伍比较、教育理念比较和教育目标比较。基础教育国际化为这种比较提供了平台和空间,通过比较,能够反思并准确定位海淀的教育、教师、学生和课程质量。海淀区的基础教育要立足在国际平台之上,不断审视与衡量自身的位置,从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四、论坛小结:区域推进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基本共识
  本次校长论坛对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对话与交流,与会代表就推进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实价值、既有经验和未来发展策略达成了一系列共识。第一,基础教育国际化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继续坚持并拓展双向交流路径与领域。第二,继续深化认识,明晰思路,强化国际教育思维,以促进“人”的国际化为根本目标。第三,不断开拓中外合作新领域,通过项目引领,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第四,持续扩大交流与分享,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整体化提升。第五,学校将继续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创新实践方式,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校本实验。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有助于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创新、能力建设、资源分享、合作共赢,对深入推进海淀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
  编辑 朱婷婷 潘雅
其他文献
一天,孔子与弟子驾车出游。
期刊
【摘 要】“选用句式”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在高考复习中常被忽视乃至遗漏,其实,放眼高考试题,主观题的回答,大都离不开句式的选用。选用句式在语文高考中的应用正逐渐走向成熟,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慢慢得以凸现。对于选用句式,应该专题复习,专项练习。  【关键词】选用句式 主观题     “选用句式”是高考语言运用题的一种,是操作型的题,考查的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但在近来的一些权威复习
欢乐合肥游  国庆期间,在Q博士的陪伴下,探险小分队和A仔一起来到了安徽合肥。孩子们第一次来到安徽,一个个兴高采烈的。这不,一出火车站,孩子们就缠着Q博士介绍关于合肥的历史文化。  “哈哈,说到合肥,我并不是专家,”Q博士拍拍欧阳的肩膀,“不过我有个老朋友是合肥人,我请他来给大家做导游!”  说曹操曹操到,只见对面大步流星走来一位精神矍铄的白胡子先生。他穿着一套爽利的棉麻套装,满面笑容,正挥手向Q
【摘要】人文性与科学性一直是语文中的一对矛盾,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压抑。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的人文性内容得到了突现与加强,语文美的特质得以显现。本文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美。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审美    对于语文的感情,我想是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熏陶下慢慢培养起来的。那时,语文课上,老师总是选一些读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的文章读给我们听,老师很陶醉的读着,刚开
明末清初的时候,聂璜出生在杭州。他是个才子,喜欢吃各种海鲜。不过,他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理论化的吃货。聂璜对有幸成为自己食物的那些海鲜的产地、习性非常感兴趣,感兴趣到不查资料弄清来龙去脉就不行的地步。然而,他发现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少之又少,还常常错漏百出,于是他决定自己写一本书。聂璜开始在沿海地区游历,每到一地,就打听当地有什么新奇的海洋生物,然后记录、描绘在册,终于有了成果——中国古代唯一的海洋动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官网2019年8月23日消息,联邦教育部部长贝齐·德沃斯(Betsy DeVos)宣布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Office for Civil Rights,OCR)将与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开展合作。此次合作致力于改善民权数据
据实验室新闻网站(www.labnews.co.uk)2017年7月5日报道,英国政府将投资1亿英镑以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欧内斯特·卢瑟福基金(The Ernest Rutherford Fund)将为处于早期职业生涯的研究人员和高级研究人员提供奖学金。这些人员不仅来自发达经济体,还来自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国——他们是科研界的新兴力量。  在7月4日的发布会上,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乔·约翰
据新西兰教育部官网2017年11月6日报道,新西兰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政策来取代现行的中小学国家教学标准,以更好地关注学习者的进步,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其关键能力上。  现行的中小学国家教学标准由前政府于2010年推行,针对新西兰一至八年级学生,考核其读写和算数能力。起初设定国家教学标准是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取得进步,家长能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学校也能集中力量教授孩子们阅读、写作和算数这些必备技能;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和内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3月,中国学生获得的学习签证数量增长了10%,達到77290人,占非欧盟国际学生签证数的37%。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美国(14300人)和印度(11600人)。从签证申请人数看,2010至2016年,中国学生申请签证人数从4万人增加到7万人,增长了77%;同期来自印度的签证申请人数则降低了10700人,减少近50%。总体看,截至201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