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公”的家国情怀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_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斜斜,穿过桃花心木的树叶;疏影斑驳,沐浴在初心亭休闲的老人们身上;放学归来的女孩,骑着自行车缓缓地经过古老的青砖瓦木房埕前……虽是深秋,闽南海岛却依然温婉如春,乡村显得一派静谧与祥和。
  走出苦坑一侨领
  走在南埔村的联棠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椭圆形清塘,塘里种植着莲花,村里人称为“莲塘”。秋风拂过水面,塘水涟漪泛起,犹如一张张翕动的嘴巴,仿佛在讲述着“六叔公”——一位爱国侨领谢联棠那令人感怀至深的家国情怀故事。
  谢联棠,又名莲塘,1888年出生在福建漳州东山岛的南埔村,因为他排行第六,年轻的族亲都尊称其为“六叔公”。
  谢联棠的父亲,早年在家乡务农兼营榨油业,但在民不聊生的晚清时期,谢家的油坊没撑多久,便收摊了事。油坊的倒闭,给谢家带来大额债务,田地大多易手他人经管,收入多数用于偿还债务。谢联棠,是在父亲去世7个月后出生的遗腹子,母亲忍着丧夫的悲痛,挑起一家子的重担,仅靠余下的几亩薄地,耕种抚育他。在他六七岁时,远在印度尼西亚谋生的二哥来信,要求母亲不管再苦再难,就是“卖火烰”,都要让联棠读书,教他做人的道理,并且此后频频来信资助、过问学业之事。
  谢联棠16岁时,辛劳一生的母亲,等不到他娶妻生子,也驾鹤西归。为了生活计,他在18岁时,远涉重洋,投靠早年就“过番”到南洋的二哥。
  谢联棠23岁那年,他敬重的二哥不幸患上重病,不久后遗下妻子和五个未成年孩子撒手人寰。强忍着二哥去世伤悲,谢联棠接手二哥的生意,并挑起了扶助嫂子及侄儿之重担。70岁时,他撰文回忆道,“余对先仲兄之恩情,深即脑中,无日忘之,亦无日不望学有所成,以期图报万一。是以彼去世后,余即负起彼之儿女教养责任。”由此可见他尽心尽力培养侄儿,既是义不容辞手足之情深,更为报答二哥的培育之恩义。
  他有文化、能吃苦、敢于拼搏,为人热情、讲信义,因此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间,其商务活动就发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并逐渐成为东南亚颇得人们拥戴的侨商领袖。
  深明大义圣斗士
  谢联棠是一个深富正义感的人。印尼华侨创办的民礼侨校公款,被地方恶势力侵占,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讨要公款,并把公款被侵吞一事诉诸法庭,最终斗败恶势力,讨回公款。为了能使侨居国外的华侨子女,能够上学读书,他随即发动侨胞捐资建校;侨胞们纷纷热烈响应,不久新校舍落成,当地华侨的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谢联棠热心侨务工作,带领印尼侨胞发展经济、教育、公益等事业,为当地华侨赢得侨居地社会的尊重。在谢联棠逝世40年后的2014年6月24日,《印度尼西亚商报》特别推出1版《特别报道》,既是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一贯之爱国爱乡的褒奖。
  1915年,日本政府派遣日本宪兵队进驻济南,屠杀国人,一时间血雨腥风的恐怖气氛四处弥漫;大量日本人亦肆意践踏国人,任意涌入商埠区,恣意妄为,济南商埠成了日本人的法外之地。消息传到印尼,华侨们义愤填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谢联棠联合华侨们创办侨兴国货公司,抵制日货,专售国货。当时,祖国工商业落后,国货种类稀少,而且国际汇率波动巨大,专卖国货几乎都是亏钱。但他不计得失,义无反顾地坚持着,他对侨胞们说,“吾人处世,凡遇事业有益人群者,不必权衡利害,只须勇往直前,自有灿烂之后果。”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他再次挺身而出,奔波于东南亚侨界,筹资筹物达十多万元(银元),通过“苏岛华商糖米什货公会”汇回祖国支援抗战。1942年,日军南侵,印尼沦陷,公会受到日军的破坏,但他没有放弃抗日,继续组织华侨机工,辗转将筹到的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载回国内支援抗战。
  1939年至1940年2月间,日军三次进犯谢联棠的家乡东山岛,岛上军民的英勇抵抗,三次打退日军。当任县长楼胜利激昂地倡议大家,“查埔(男人)俭烟支,查某(女人)俭胭脂,拜神俭纸钱,煮饭俭把米,俭俭给前方买飞机,打死‘矮古’日本坏东西”,竭力倡导“破除迷信、节约献机”。远在新加坡的谢联棠积极响应,成立抗日组织“东山励志社”募捐款项4万元,和家乡人民一起筹款达15万元,购得“东山号”战机一架,投入抗日。为纪念抗战英烈,他又慷慨捐款建造“东山抗战烈士公墓”和纪念亭。
  心系桑梓慈善家
  谢联棠深知穷苦人家读书的艰难。为让家乡孩子能上得了学,1917年,年方29岁的谢联棠,将南埔村谢氏祖祠修整后,设为校舍,聘请先生教村里的孩子读书。
  1931年,他又独自出资,在村里创办了全县第一所完全小学——“南熏小学”。南熏小学的师资、教学、食宿条件兼备,县里的多数小学生也都到此就读。为了激励后辈励志,成为家国栋梁之才,谢联棠亲自立下“明礼仪、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的校训。27年后,谢联棠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余因感自身幼年读书困难,及知人生受教育之重要,乃于民国廿年在家乡创建小学一所,方便乡中子弟求学”,其“人才强国、教育兴邦”赤子殷殷之心,日月可鉴。
  在东南亚及国内人们称他为“慈善老人”,受到他帮助的华侨和乡人难以计数,但谢联棠一直都在默默地资助需要帮助的人。受过谢联棠资助以及恩惠的人们,口口相传及至子孙,纷纷称谢联棠爱国爱家之壮举。建国初期,东山县百废待兴,他积极组织华侨集资,建设东山华侨电厂、东山面粉厂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实业,致力于改善家乡人民的生活条件。謝联棠一生感念母亲和兄长特别是二哥对他的抚养和教育,但父母和二哥的过早亡故,使之无法尽孝悌之报答之憾;为此,他将对家中长辈之尽责,转化为对家乡父老之尽力,每年春节,他都将自己节俭之钱款汇回家乡,作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的敬老金,24年持续不断,直至1974年他86岁高龄去世。
  谢联棠对祖国和家乡人民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故乡人民。南埔村那些如今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不会忘记供他们上学的“六叔公”;村里,为了纪念这位桑梓情深的华侨,专门建成联棠公园,规划修缮谢联棠故居,并使之与二十四孝长廊、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承载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载体交汇融合,构建成联棠文化园,传承与弘扬联棠先生的爱国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孝德传统文化。
  家乡人为弘扬谢联棠爱国爱乡的精神,把他的故事编成脍炙人口的“东山歌册”永续传颂;学校把他立下的校训刻在墙上,时时诵读;村里,每年在他的诞辰日,举办晚会表彰公推出来的“好媳妇、好公婆”。
其他文献
没来由地下了一场雨,无眠之夜,大街上,难得看到行人。大年初二,老母亲在电话中问:回来吗?我有些犹豫,说若是雨停便回。  娘家在离九峰镇还有五公里远的小山村。母亲独守乡下,平日里一有时间,我就往娘家跑,年初二,从未缺席。父亲离开我们快八年了,母亲八十有余,一家人相聚更显年味。小山村的年,腊月廿四便开始了,蒸年糕、做香肠、贴春联、杀鸡宰鸭,一道一道的,邻里乡亲们忙得不亦乐乎。除夕夜,围着红泥小炉,聊聊
期刊
中国式父母大多难逃此情节。  那天,我去站台接女儿。她前一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眼镜坏了,不能用了,這个周末回家要先去配眼镜。周五下午,我掐着时间,赶到市区去等她。我到站台时接到女儿的电话说,人太多了,第一班车没坐上,所以要比预计的时间晚二十分钟才能到。于是我就把附近的几家眼镜店都逛了一遍,并了解了哪几家店能够“立等可取”以及价格等等细节。  很顺利地接到女儿,也很顺利地配完了眼镜。我们穿过马路,又
期刊
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福建省明星村,诏安首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歪嘴寨闽粤边区乌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就坐落于该村。  湖内村位于闽粤边区南方八省市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和全国第二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乌山山脉东南麓,乌山支脉、省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九侯山、初稽山和“为邑之镇山”的檺仔林山及其十八洞(硐)和“湖内之役”抗元古战坑遗址
期刊
舅舅有把二胡,是用一顶“屎桶仔箍”换来的。  舅舅的这把二胡很特殊,琴筒是用后山上的毛竹做的,琴杆是用木头做的,最特别的是琴皮,一般二胡琴皮是用蟒蛇皮做的,舅舅的这把是青蛙皮做的,总之一句话,这是一把土制的二胡,纯属三无产品。  提起这把二胡还真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舅舅小时候,村里有两个剃头匠,一个叫阿泗,一个叫红痣,红痣因左侧嘴唇边上长着一颗硕大的红痣而得名,看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夜里不睡
期刊
西坑村的丛山里,藏着一座楼,沿山势拾级而上,秀丽旖旎的山野风光,在美丽乡村工程的漫步木栈道,慢慢陶冶,悠悠欣赏,止步处便是西川楼矗立在眼前了。  斑驳的楼体镌刻历史的沧桑,几处坍圮默言曾经的兴衰,没有别处的恢宏大气,却格外牵动着求知的欲望。翻开尘封厚旧的族谱,清楚地记载它的年岁,始建于康熙六年,距今已有350年的高龄了。  我暗自思忖:为何此楼名唤“西川”,可是肇基者不同凡响的意向?三国时期,诸葛
期刊
元气满满的一天从一顿美好的早餐开始。先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米粥,再来点爽口的小菜,真是暖心暖胃,瞬间心情舒畅。诏安人的早餐绝不会少了各式小菜,腌制的黑橄榄、咸萝卜、腐乳、豆豉、姜丝……诏安人擅长以一双巧手满足挑剔的味蕾,哪怕是一盘小菜。  在我家的饭桌上菜脯丝和炸花生米一直是常客。母亲的菜脯丝做得极好,常常有人上门预订。她做菜脯丝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完菜脯丝,母亲肯定要再炸一把花生米,这两者也是绝配
期刊
小时候在老家西街游,旧城墙下,邻居阿奈姨种了很多果树,现在那片果园已经盖了很多房子,果树也都没有了。当时记得有一株大柑,传说现在的琯溪蜜柚就是由那棵大柑嫁接而成,只记得叶片很大,别的倒没有什么印象,名字叫大柑,倒叫人一下记住了。  刚刚吃了老家朋友寄来的蜜柚,让我突然间想起这事,想起那株大柑。以前每到中秋佳节,也正是大柑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会悄悄的用大石头去偷砸大柑,随着一块块石头的砸出 ,大柑纷纷
期刊
去年冬至,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文字,家在漳州、人在外地电视台工作的年轻漂亮的妈妈婷,工作加班到凌晨还坚持熬夜做汤圆,她为了把儿时吃到的味道做出来,经过两年的学习,终于熬出了浓甜的汤头,却没能和亲人孩子一起同享,一份盼望团圆的情愫在内心滋长。  她说:“我喜欢一切关于团圆的节日,并且一定要在内心把它过好,而不是因为我多喜欢吃汤圆。这个味道是一种情感,也许没人读得懂。我只是想,把这个味道做好了,以后我的
期刊
金秋时节,正是平和琯溪蜜柚逐渐成熟,大量采摘的丰收季节。知道我钟爱蜜柚,每年九月份,母亲就会精挑细选一些好的蜜柚,或者等我开车回去拿,或者托人从平和老家给我们带过来。这些沉甸甸的果实大大小小,经常被母亲分好品种,装在一个个编织袋里,寄到家里来。记得多年以前,家里住的套房没电梯,每次我和儿子要分好几趟,气喘吁吁地抱着装满蜜柚的麻袋上七楼。年纪尚小的儿子曾不解地说,“外婆又寄这么多,好沉啊,要吃蜜柚我
期刊
有一个人,从一名弃婴到女大学生再到威震敌胆的抗日女英雄,时间跨度不满25年。  她,是李林,曾名李秀若,福建漳州龙海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勇杀日寇,血洒疆场时一尸两命,腹中胎儿仅仅三个月大。  那是1942年4月底,春寒料峭,一万两千多名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妄图对晋绥边区进行第九次大围剿,为掩护边区专署机关和群众转移突围,怀有身孕的李林跨上心爱的战马,带领骑兵连,顽强阻击数百倍于己的日伪军,终因寡不敌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