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术是一种生命冲动的迸发和外泄,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展。劈、砍、击、刺等动作是原始人类生产劳动的一些最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体现,生命的流动是对人类历史延续的描述;武术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是生命力最好的体现之一;武术的理论基础雄厚,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武术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一;武术很多动作多出自远离喧嚣的道观、寺庙,是人类深层生命的体验;武术术语和谚语蕴含了深刻的生命哲理,是对武术习练特点和要求的刻画,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层灵魂刻画。
关键词:武术 流动性 起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9(a)-0184-02
西美尔认为:生命具有流动性。而武术则是表现生命流动性的一种最好形式,它是‘生命冲动的迸发和外泄’[1]。西美尔生命哲学的思想理念与我国武术的理论基础能够很好的互衬互补,流动性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发展。文化可以表现各种生命运动和本质,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是中华民族深层生命冲动的外在表达方式之一。
1 武术的流动性
1.1 从武术起源来看
在人類早期,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在劈、砍、击、刺等动作方法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为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劈、砍、击、刺等动作是原始人类生产劳动的一些最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体现。武舞作为武术的的原生形态之一,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武舞作为一种亦舞亦武的东西,它最初服务于人们的祭祀生活和军队训练之中,它从早期的粗狂豪放,发展到现在的柔美与刚进结合,越来越具有欣赏性。而武术套路就是武舞发展的一种形式,尤其是近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其“高、难、美、新”的特点,就是生命之流动性的最佳表现。
武术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军事斗争,武器随着军事斗争而发展,武器发展是原始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说蚩尤为了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五兵”。战争形势的变化是结合武器的发展而进行的,在原始社会主要以徒手、棍棒为主作战;夏商周时期以车战为主,主要的作战兵器是戈与矛;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以步兵骑兵为主,骑兵以长兵器为主,步兵开始运用短兵器。战争,一方面使部分地区和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也促进的武术运动和兵器的发展,具有双面性。
生命的流动不仅仅是表现一个人的一生,而是对人类历史延续的描述,而武术随着我国朝代的更替,也在不断地更新演进,它从最初的人类的防身自卫开始,逐渐发展到观赏与实战相结合,再到现在的以观赏与健身为主,正是生命不断更进的结果,是生命哲学的最佳体现方式。
1.2 从武术的本质来看
毛泽东曾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3]。因此,从武术的技击本质来看,武术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而人类作为存在于地球上几千年的生物,是生命力最好的体现之一。武术作为一种暴力手段,是为保护自己利益和攫取他人利益而存在的。人类的利益不同于动物之间的利益,动物之间的利益多是领地的争夺、食物的占有等等,人类的利益要复杂的多,金钱、地位、权利、名望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动物所不能拥有的。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利益诱因,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文明往往也不能解决全部社会问题,这时,暴力冲突就会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种最原始的武力永远存在于生命体征之中。
在武术的三大运动体系中,最能表现武术的生命暴力体征的是散打运动,其实战性远远超过了套路运动和功法运动,其暴力性特点是速度与力量的最佳表现,它像瀑布般汹涌;套路运动重点表现的是武术“行云流水”和“辗转翻腾”的流动性,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大河;功法运动重养生,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是一条小溪。
1.3 从武术的理论基础来看
武术不仅融太极阴阳、五行生克、天人合一、形神统一思想理论为一体,而且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息息相关。它的理论基础雄厚,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种表现,武德要求武者“忍”、“让”、“仁义”和“忠诚”。 “爱人”就是“仁”,“忠”为“仁之方”,我国历代武将多出仁爱忠勇之辈,如西汉李广、宋代岳飞、明朝戚继光等等。
以墨子及其门徒为主发展起来的“游侠”,在当时被称为“钜子”,他们是我国早期武术的传播者。而太极阴阳理论多运用于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我国传统拳术之中。不管是哪一种拳术,多讲究要形神兼备。
人的生命之一直存在于时空的动态发展之中,人活着就要不停地运动,而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一就是思想意识,武术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生命发展的高级产物,武术的理论基础是在我国历史发展之中不断发展累积而来的,它是人类生命流动的一种发展形势,因此武术的理论基础能够能够很好的反映武术的流动性。
1.4 从武术的动作发展来看
武术很多动作多出自远离喧嚣的道观、寺庙,是人类深层生命的体验。武术更接近自然,代表了人最原始的生命心声。武术隐藏了练武之人内心对生命活力和自由的向往。历代统治者抑制武术发展的实质是‘抑制生命活力和自由’。生命本质有助于武术的良好发展,它能使武术的发展充满阳光的味道。武术动作从最初的实战技击性本质发展到现在的以竞技表演为主,虽减弱了其原始的军事功能,却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了太平盛世的特点和大众人的口味,追求出了新的高度。虽然我并不是非常赞同武术现在的发展趋势,但是它发展性却是不可否认的,发展正是事物流动性的一种体现。
就拿太极拳动作的发展来说,太极拳原本为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明末清初为了躲避战乱而归隐田园后所创。其动作结合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拳理结合《黄庭经》后,融入陈王廷自身对拳术的理解和动作运用,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拳术,太极拳的创编为我国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奠定了基础。随着太极拳理论和动作的精深,陈式太极拳动作逐渐有了老架和新架之分,老架以柔为主,新架以刚为主。在原有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后期又演变出来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等派别。经过各种演变,目前太极拳演练者遍布世界各地。它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一个原因,正是源于它对自然、天性的的体现,符合了习练者对回归自然心态的向往,是生命对原始平静的回归。 1.5 从武术术语和谚语来看
武术术语和谚语是武术学习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些专业用于,通常用于表达武术的一些功法技巧、演练方法和所蕴含的武术哲学道理。
表现武术练习中呼吸方法的术语有:“龟吞蛇息”意思就是在内家拳的练习过程中,要学习乌龟和蛇的呼吸吐纳方法;“气沉丹田”是要求习武者在太极拳等功法中呼吸要自然,不要刻意向下压气;“动息结合”,就是要求练拳着根据动作合理的调控呼吸,比如說,在八段锦双手托天时要吸气,双手从头顶往下滑落时要呼气;在其它养身功法演练过程中,动、散、升、开时吸气,静、聚、降、阖时呼气。
表现武术习练方法的术语有:“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未习打,先练桩”、“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等等,这些术语简单易懂,是一种很好的练武学习口诀,根据口诀,习武者可以对自身的习武情况做出适当的改善。
在我们的武术学习中,经常听到的关于武德的谚语有:“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这些谚语告诉大家,用武的目的能表现习武者的道德高低;武师在教学中要要求严格才能使学生学业精深,学生重道才能得到武师的武学真传;学习武术之前,一定要先严守道德观。武德是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中华美德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习武者须“身正”,才能使我国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无论是表现武术呼吸方方、习练方法的术语,还是表现武德的谚语,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真实总结,蕴含了深刻的生命哲理,是对武术习练特点和要求的刻画,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层灵魂刻画。
2 结语
武术不仅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也能很好的体现生命哲学的冲动性。武术的流动性,是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着的一个契合点,从武术的起源、本质、理论基础、动作发展和武术术语和谚语等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吴福友,付文生,席饼嗣.从生命哲学探讨武术的本质与发展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57-60.
[2]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3] 范贤超,王华生.毛泽东的矛盾转化条件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4):40-44.
关键词:武术 流动性 起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9(a)-0184-02
西美尔认为:生命具有流动性。而武术则是表现生命流动性的一种最好形式,它是‘生命冲动的迸发和外泄’[1]。西美尔生命哲学的思想理念与我国武术的理论基础能够很好的互衬互补,流动性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发展。文化可以表现各种生命运动和本质,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是中华民族深层生命冲动的外在表达方式之一。
1 武术的流动性
1.1 从武术起源来看
在人類早期,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在劈、砍、击、刺等动作方法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为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劈、砍、击、刺等动作是原始人类生产劳动的一些最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体现。武舞作为武术的的原生形态之一,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武舞作为一种亦舞亦武的东西,它最初服务于人们的祭祀生活和军队训练之中,它从早期的粗狂豪放,发展到现在的柔美与刚进结合,越来越具有欣赏性。而武术套路就是武舞发展的一种形式,尤其是近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其“高、难、美、新”的特点,就是生命之流动性的最佳表现。
武术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军事斗争,武器随着军事斗争而发展,武器发展是原始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说蚩尤为了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五兵”。战争形势的变化是结合武器的发展而进行的,在原始社会主要以徒手、棍棒为主作战;夏商周时期以车战为主,主要的作战兵器是戈与矛;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以步兵骑兵为主,骑兵以长兵器为主,步兵开始运用短兵器。战争,一方面使部分地区和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也促进的武术运动和兵器的发展,具有双面性。
生命的流动不仅仅是表现一个人的一生,而是对人类历史延续的描述,而武术随着我国朝代的更替,也在不断地更新演进,它从最初的人类的防身自卫开始,逐渐发展到观赏与实战相结合,再到现在的以观赏与健身为主,正是生命不断更进的结果,是生命哲学的最佳体现方式。
1.2 从武术的本质来看
毛泽东曾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3]。因此,从武术的技击本质来看,武术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而人类作为存在于地球上几千年的生物,是生命力最好的体现之一。武术作为一种暴力手段,是为保护自己利益和攫取他人利益而存在的。人类的利益不同于动物之间的利益,动物之间的利益多是领地的争夺、食物的占有等等,人类的利益要复杂的多,金钱、地位、权利、名望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动物所不能拥有的。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利益诱因,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文明往往也不能解决全部社会问题,这时,暴力冲突就会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种最原始的武力永远存在于生命体征之中。
在武术的三大运动体系中,最能表现武术的生命暴力体征的是散打运动,其实战性远远超过了套路运动和功法运动,其暴力性特点是速度与力量的最佳表现,它像瀑布般汹涌;套路运动重点表现的是武术“行云流水”和“辗转翻腾”的流动性,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大河;功法运动重养生,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是一条小溪。
1.3 从武术的理论基础来看
武术不仅融太极阴阳、五行生克、天人合一、形神统一思想理论为一体,而且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息息相关。它的理论基础雄厚,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种表现,武德要求武者“忍”、“让”、“仁义”和“忠诚”。 “爱人”就是“仁”,“忠”为“仁之方”,我国历代武将多出仁爱忠勇之辈,如西汉李广、宋代岳飞、明朝戚继光等等。
以墨子及其门徒为主发展起来的“游侠”,在当时被称为“钜子”,他们是我国早期武术的传播者。而太极阴阳理论多运用于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我国传统拳术之中。不管是哪一种拳术,多讲究要形神兼备。
人的生命之一直存在于时空的动态发展之中,人活着就要不停地运动,而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一就是思想意识,武术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生命发展的高级产物,武术的理论基础是在我国历史发展之中不断发展累积而来的,它是人类生命流动的一种发展形势,因此武术的理论基础能够能够很好的反映武术的流动性。
1.4 从武术的动作发展来看
武术很多动作多出自远离喧嚣的道观、寺庙,是人类深层生命的体验。武术更接近自然,代表了人最原始的生命心声。武术隐藏了练武之人内心对生命活力和自由的向往。历代统治者抑制武术发展的实质是‘抑制生命活力和自由’。生命本质有助于武术的良好发展,它能使武术的发展充满阳光的味道。武术动作从最初的实战技击性本质发展到现在的以竞技表演为主,虽减弱了其原始的军事功能,却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了太平盛世的特点和大众人的口味,追求出了新的高度。虽然我并不是非常赞同武术现在的发展趋势,但是它发展性却是不可否认的,发展正是事物流动性的一种体现。
就拿太极拳动作的发展来说,太极拳原本为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明末清初为了躲避战乱而归隐田园后所创。其动作结合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拳理结合《黄庭经》后,融入陈王廷自身对拳术的理解和动作运用,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拳术,太极拳的创编为我国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奠定了基础。随着太极拳理论和动作的精深,陈式太极拳动作逐渐有了老架和新架之分,老架以柔为主,新架以刚为主。在原有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后期又演变出来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等派别。经过各种演变,目前太极拳演练者遍布世界各地。它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一个原因,正是源于它对自然、天性的的体现,符合了习练者对回归自然心态的向往,是生命对原始平静的回归。 1.5 从武术术语和谚语来看
武术术语和谚语是武术学习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些专业用于,通常用于表达武术的一些功法技巧、演练方法和所蕴含的武术哲学道理。
表现武术练习中呼吸方法的术语有:“龟吞蛇息”意思就是在内家拳的练习过程中,要学习乌龟和蛇的呼吸吐纳方法;“气沉丹田”是要求习武者在太极拳等功法中呼吸要自然,不要刻意向下压气;“动息结合”,就是要求练拳着根据动作合理的调控呼吸,比如說,在八段锦双手托天时要吸气,双手从头顶往下滑落时要呼气;在其它养身功法演练过程中,动、散、升、开时吸气,静、聚、降、阖时呼气。
表现武术习练方法的术语有:“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未习打,先练桩”、“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等等,这些术语简单易懂,是一种很好的练武学习口诀,根据口诀,习武者可以对自身的习武情况做出适当的改善。
在我们的武术学习中,经常听到的关于武德的谚语有:“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这些谚语告诉大家,用武的目的能表现习武者的道德高低;武师在教学中要要求严格才能使学生学业精深,学生重道才能得到武师的武学真传;学习武术之前,一定要先严守道德观。武德是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中华美德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习武者须“身正”,才能使我国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无论是表现武术呼吸方方、习练方法的术语,还是表现武德的谚语,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真实总结,蕴含了深刻的生命哲理,是对武术习练特点和要求的刻画,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层灵魂刻画。
2 结语
武术不仅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也能很好的体现生命哲学的冲动性。武术的流动性,是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着的一个契合点,从武术的起源、本质、理论基础、动作发展和武术术语和谚语等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吴福友,付文生,席饼嗣.从生命哲学探讨武术的本质与发展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57-60.
[2]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3] 范贤超,王华生.毛泽东的矛盾转化条件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