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b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当时,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单位准备接收她,选择去向的最后一刻,樊锦诗最终决定去敦煌文物研究所。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樊锦诗来说,反差太大。一开始,樊锦诗也想放弃,但她不甘心当逃兵。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生活,樊锦诗想到一个办法——学会遗忘,尽快忘掉从前的生活,这样才能扎根敦煌。
   樊锦诗首先要遗忘的是秀美的容颜。来敦煌之前,姐姐送给她一面精致的镜子,镜子放在桌子上,樊锦诗喜欢在镜子里照照自己的脸庞。可是,在风沙和干燥气候的双重作用下,樊锦诗的皮肤变得黝黑,还总是起皮。每照一次镜子,樊锦诗糟糕的心情就增加一分。为了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愉悦,樊锦诗决定不照镜子。她将镜子小心翼翼包起来放在箱子底,没有镜子,就看不到自己的容貌,烦恼自然而然少了许多。
   樊锦诗要遗忘的还有美丽的服装。在樊锦诗带来的大木箱中,全部是上海裁缝制作的衣服,漂亮的长裙,顺滑的丝绸,以及蕾丝花边和手工刺绣。然而,穿上这些服装,樊锦诗根本没法爬梯子,也无法在石窟内走来走去。后来,那些漂亮的衣服被樊锦诗收进木箱,代替它们的是布衫长裤,还有一顶发黄的草帽。换了服装,樊锦诗可以在石窟内来去自如,再也不用担心裙子被挂住,刺绣被磨掉。
   当年,敦煌食物紧缺,能吃饱饭已经相当不易。对樊锦诗来说,忘掉香喷喷的炸酱面、生煎馒头和三丝冷面,是她必须面对的事情。慢慢的,敦煌“三片”——萝卜片、土豆片和白菜片也能让樊锦诗甘之如怡。
   凭借坚强意志,樊锦诗学会了遗忘,快速适应了当地生活,并最终扎根敦煌四十多年,为莫高窟的考古和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女儿”。
   如果沒有办法改变现状,不如学会遗忘,忘掉从前的美好,细心品味现实,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治愈的方法。
   【原载《辽宁青年》】
其他文献
家风家教无小事,修身养性第一关。   道德品质无小事,德位不配心不安。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学生安全无小事,家校关注是热点。   不正之风无小事,千里之堤毁一旦。   肩上责任无小事,一份擔当重泰山。
期刊
脸:刚踏进社会时,见别人撒谎,自己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现在我撒谎是家常便饭,可半点烫的感觉都没有。  心:第一次做亏心事,心跳得那个厉害,快要从嗓子眼跳出来。现在亏心的事没少干,可半点都不跳。  腰:第一次向权利弯下时,总觉得失去什么,现在在权利面前我总是成九十度的“直角”。  脚:第一次给别人使绊子,难受了半天,现在我要是不使绊子,就会难受一天。插圖 付业兴
期刊
我的微信里,有三个同学群,一个是小学群,一个是中学群,还有一个是大学群。在小学群里,我是一个见多识广,思想激进的人。我的小学同学,大多数在乡务农,或者做点小生意,在他们的眼里,读书时我是个学霸,工作后,走南闯北,遇事也多,识人也广,我在同学群发表的很多想法,在他们看来,都是比较激进的,前沿的,高冷的。   而在大学群里,我发言不多,比较沉闷,在我的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看来,我在小城市呆得太久,已经
期刊
1954年,王智量调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王智量尝试着翻译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四年后,因为俄文翻译,王智量被划定为“右派”,需立刻到河北农村报到。王智量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准备离开,整个研究所没有一个同事前来相送,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和“右派”有任何接触。  走廊很长,王智量孤零零地走在上面,他很无助,不知道未来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继续喜爱的翻译工作。快到
期刊
你有权,他卑躬屈膝现奴颜;  你无权,他爱答不理阴沉脸。  你有錢,他低三下四围你转;  你没钱,他拉开距离渐疏远。  你风光,他热情似火特温暖;  你落魄,他冷酷无情心生厌。
期刊
据报道,8月26日,内蒙古赤峰市民在一处路段上,发现一段约一百五十米的盲道为避开新移植的树木,被铺设成直角多弯,市民感叹这样的设计只会给盲人增添麻烦。当地残联呼吁,施工方应多考虑盲人的实际需求。  短短一百五十米盲道,却出现很多“曲里拐弯”的地方,几乎每一处都是为了“绕开树木”。是要让盲道为了城市树木的绿意盎然,“牺牲”自己?“十八弯”的盲道,别说让盲人通过了,即便是“身手敏捷”的人,也得练一身好
期刊
不久前,看见条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宝而被公车拒载的新闻,读后,很不是滋味。自从快步进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之后,大量高龄、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就成了这样的“互联网边缘人”,买火车票、线上信息采集等等场景下都是如此,技术不知不觉垒起了门槛,给这个群体的日常生活设上了屏障。  我和研究社会学的朋友聊起这个,他埋着头,划拉着手机,不以为然,说了一大堆城市老人用智能手机便利生活的例子。我咂咂嘴,蛮无奈
期刊
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要有个性,一方面把孩子塑造成统一规格的学习“机器”。   我们一方面呼吁孩子全面发展,一方面挤掉孩子的體育、音乐、美术课。   我们一方面呼吁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一方面指定孩子到某书店购买一堆印刷粗糙,错误百出的教材。
期刊
1632年10月24日,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市的个酿酒工人家庭。父亲去世得早,他在母亲的抚养下,读了几年书。  十六岁时,列文虎克被迫退学,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杂货铺当了学徒。杂货铺的隔壁是一家眼镜店,他有空就去学习磨制玻璃片的技术。他听说,凸透镜能将物体放大许多倍,便渴望用自己双手磨出的放大镜去研究人类肉眼永远看不到的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每天下班后
期刊
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消息传出后,网友们对钟芳蓉的选择一度并不友好。喧嚣尘上的网络舆论中,很多人认为钟芳蓉报考考古专业“不划算”“不值得”“为什么不读更好就业、更赚钱的专业?”  有人用“云监护人”一词,形容这些为他人前程“操心”的围观者,此事折射出的大众对待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心态,也值得细加审视。  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大学教育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