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李明:我的玩乐趣生活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人到中年的李明在生活中也很注重养生。他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今年近五旬,为了家人他更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按时锻炼身体,并开始关注饮食。
  他是《倚天屠龙记》中的韦一笑,《神雕侠侣》中的裘千尺,《黄河绝恋》中的“三炮”,他在很多影视剧中因出演反面角色而出名,他就是演员李明。这个名手对于不少观众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看到他的脸不少人会说:“是他呀。”人到中年的李明,在演艺事业中继续探索,此外他3岁的小女儿给他带来不少生活乐趣,他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
  不仅拍戏爱琢磨玩也不服输
  1966年李明出生在新疆,12岁随父母转业到山西永济电机厂。李明小学、初中均在电机厂子弟学校就读,初中毕业后,考入电机厂技工学校。技校学习期间,每次学校的文艺汇演,喜欢文娱活动的李明都是积极分子。李明在永济电机厂技校“走红”,源于他演的小品《卖羊肉串》。那年,学校搞联欢会,李明在戏中演卖羊肉串的小贩。因为从小在新疆长大,李明卖羊肉串的吆喝声特别地道,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随着文艺生活的增多,慢慢地,李明发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是工人,而是演员,不在车间,而在舞台。
  1986年,李明开始在北京演艺圈发展。1996年,三十岁的李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进修班,和赵薇、陈坤、黄晓明等北影本科生在同一千教室一起上课。
  1999年,李明凭借在《黄河绝恋》中对三炮一角的精彩扮演被冯小宁等几位导演看好,同时也被亿万观众记住。在《大宅门》、《举起手来》、《黄河绝恋》等多部作品中都有出彩表演。”李明的演艺事业步入正途,无疑与冯小宁导演有关。“冯导演对我有知遇之恩,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许多闪光的东西,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李明一直吸引冯导的关注,也是因为李明身上特有的那种真诚、朴实、善良和强烈的上进心,使他们一次次完成了合作。
  李明的上进心不仅在演艺事业上,生活中他也是个爱琢磨、闲不住、不服输的主儿。只要是他不懂的、不会的,一定得找行家、高手求教,把它玩透了。养鱼、弄花、收藏、打麻将、下象棋、高尔夫、台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李明说这些都是他的爱好,他的朋友多,以玩会友,他的生活圈子也越来越大。和各路朋友情趣相投,也让他在圈子中有个好人缘。李明说自己是个杂家,只要不会的他都愿意琢磨透了,玩好了。
  乒乓球羽毛球和台球都有专业范儿
  在运动中,李明最喜欢的还是乒乓球、羽毛球和台球。说起打乒乓球,李明还记得小时候在水泥案子上推来推去的情景,所以他自知水平不行,每到剧组拍戏,有打乒乓球高手,他都不敢跟人家较量,有一年拍戏的剧组里有一台乒乓球发球机,李明开始对着机器练,这一练竟然上瘾了,他找从小在体校打乒乓球的朋友打球,开始都被人家操练,慢慢的竟然可以赢球,随着打球水平的提高,李明从中找到不少乐趣。
  影视圈里喜欢打羽毛球的人很多,李明也喜欢打。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的他,每天跟着爷爷晨练打飘毛球,那时他不懂方法,只是爱好。进入工厂后,打羽毛球比赛也拿过名次,他一直对这项运动挺有自信,直到遇到了真正的专业人士:“我对羽毛球是自然的接受,打得很随意,进入场地打比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要讲究规则,不仅是技术上的规则,还有打球的姿势、状态都要有范儿。”以为自己很会打的李明,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发现自己连拿拍子的姿势都不是很规范,发现差距后,他开始虚心向专家请教,苦练技术,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也很高兴,李明说这么多年中,他一直在学习,在学习中交朋友,陶冶自己,提高运动能力。
  李明打台球的爱好也是从小就有的。那时他打的还是街边的野案子。“在技工学校学习时,路边有野台球案子,那时掌握不好打球的技巧,我记得我们连看台球案子的老太太都打不过,满口无牙的老太太,自信地站在我们面前,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李明在啊游戏机中对台球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知道台球有那么多的打法,这期间他一直打台球,却因为动作不规范经常被朋友取笑,直到许多年后他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他的进步也令朋友们刮目相看。如今只要不拍戏,他都会约上朋友去打台球,一打就是9、10个小时。
  爱好广泛的李明说,他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只要不会的都得玩好了,也正是这样的贪玩心态,让他不仅交到不少朋友,更锻炼了身体。“我运动我快乐,我快乐我健康,我健康我成长。”李明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羡慕别人,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自己下厨陪着女儿成长生活趣味多
  已经人到中年的李明在生活中也很注重养生。他说年轻时生活由家人照顾,独立进入社会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放任阶段,那时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可能一天只吃一、两顿饭。有了家庭以后,他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今年近五旬,为了家人他更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按时锻炼身体,并开始关注饮食。“原来饮食不讲究,这些年开始懂了,早晨起来要喝一杯清水,再吃早餐,不空腹喝牛奶,饮食要清淡。”从小就会做饭的李明,只要有时间就会亲自下厨,手抓饭、饺子、山西臊子面,他称自己的厨艺相当好,是在饭馆里吃不到的:“在外面吃饭是应酬,一家人在一起大家吃着可口的饭菜才是生活。”只要进组,李明都会带着锅碗瓢盆进组,装着豆浆机、电饭锅,带着冰箱,他说会把剧组当家,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好身体好生活。
  李明自称是老娃娃,有了小女儿后,他的生活乐趣又多了一项就是带着闺女逛公园:“有人问我孩子是不是我孙子,又有人问是不是我重孙子。”李明说每每听到这样的问话很无奈,不服老也不行了:“剧组里比我小10岁、20岁的孩子,叫我老师,我不能不服老。”他称自从有了小女儿后,陪着她的成长,对育儿也有了更多的心得,边养孩子边学习,边生活边感悟。
其他文献
韩秀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人生经历充满传奇性;她生于纽约,长于中国,“文革”期间被下放山西三年,流放新疆南部沙漠九年。她的父亲是美国外交官,母亲是中国人,1946年生于美国,两岁时被母亲送回中国,在中国经历了考大学“不宜录取”而到山西农村务农、后又转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岁月,直到1978年,才历尽艰辛回到美国。回美后,曾任教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姜霍普金斯国际关系研究院,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现代中文
期刊
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与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正是拥有一个又一个梦想,欧阳自远院士的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  静谧的夜空,群星闪烁。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西昌,承载着国人千年追月梦的嫦娥三号,开始了“她”的奔月和落月之旅。这将是中国航天器的首次登月,意味着我们离月球又近了一步。国人为此而振奋。在北京北四环外的国家天文台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先生,无疑是数亿国人中最
期刊
日前,在合肥市南七街道科企社区,居民“斗宝”大赛开赛,老人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宝贝。“我们也很意外,以为他们带来的应该是一些古董什么的,结果是这些更有意义的东西。”社区负责人说。每—件宝贝背后都有个故事,评委也成了听众,直到活动结束,大家才想起来,评比这个环节被忘了。  当日,参加“斗宝”的12位老人,带来了20多件“宝贝”。85岁的高光将宝贝摆第一个位置,位置醒目,这是写着朝鲜文的荣誉证书与军功章。
期刊
在近三十年的内地原创歌坛,易茗这个名字绝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身为歌词作者,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好人一生平安》及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等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均出自他的手笔。同时,身为近30年的内地电视剧艺术发展参与者和见证者,由电视剧生发的社会流行语“好人一生平安”、“该出手时就出手”也出自他的词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涉足歌词创作领域以来,易茗曾先后为《渴望》、《上海一家人》、《
期刊
1921年春天,从美国购买的大型冶炼设备运抵石景山。这座炼铁炉是京津地区的第一座高炉,也被称为首钢一号炉。为了给这个庞然大物打造一个坚实稳固的地基,工人们用近一年的时间炸平了二三十米高的两座山包……  1918年4月,段祺瑞委任财政部次长陆宗舆为督办,瑞典专家安德森为技术顾问,组建公司着手办矿事宜。1919年春,陆宗舆和美国专家一起在北京周围进行实地考察、选址,最终敲定在石景山的东麓,这就是九十年
期刊
他跪在零下54℃的世界“寒极”之地向女友求婚,要驾着帆船到南极娶她;  他们雇佣武装皮卡车,闯进充斥着枪声、绑架、人体炸弹的摩加迪沙;  他们在“鬼城”切尔诺贝利,深入“石棺”封印下的核反应堆探险……  他们就是堪称“中国户外极地探险第一情侣”的北京青年张昕宇和梁红。  这对青梅竹马的情侣一次次携手闯入生命禁区,他们到底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  汶川救援受震撼,千万富翁携爱走“寒极”  今年36
期刊
娱乐圈的明星子女,有不少依仗父母,不管自身条件怎么样,都争先恐后地往娱乐圈挤。梁天的儿子梁晓天却是个例外。他一心专注于学业,是各科全才,曾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高二时,他还作为中国亿万青少年的四名代表2--,参加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青少年八国峰会”。2010年,梁晓天以61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学外语系。如今读大三的他已作为优秀生前往英国交换留学。  一说起儿子,梁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可
期刊
谈到健康,杨立新说:“习惯伴终身。好习惯是健康的银行,坏习惯是健康的监狱。播种好习惯使收获健康,播种坏习惯则收获早衰和疾病。”杨立新平时很注重好习惯的培养,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周跑步4、5次,每次50分钟,从中学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在饮食上他坚持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每餐不过饱。拍戏往往打乱生物钟,但他坚持劳逸结合,尽可能睡好觉。杨立新说:“而今有些人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甚至癌症,除了遗传与
期刊
一天,一位老友前来看望王蒙,给他带来了一大包腌萝卜,并说用他们家乡的土法腌制的这种成菜如何如何好吃。老友走后,太太吃了一次,说是完全不是味儿了,一点也不好吃。  王蒙觉得蹊跷,一个老友何必发布虚假广告呢?他试着尝了尝,发现非常美味。他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了妻子。经过认真体察与详细分析,最后终于弄清楚了,这种萝卜,腌制后显得细长,太太以为是腌黄瓜呢,于是,她是抱着对酱黄瓜或酸黄瓜的期待吃腌萝卜,当然叫
期刊
上个世纪40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做教授的闻一多由于薪水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无奈之时,有朋友给他出主意:“你刻印章有两下子,不如无事儿时上街摆个摊儿,给人刻印章吧。”闻一多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法子。不过,闻一多的治印摊只摆了一天,就被人劝了回来。因为大学教授当街设摊儿,实在是有失体统。但一家老小的生计仍无着落。于是,校长梅贻琦出面,联络朱自清、沈从文等11名教授,联名在报纸上为闻先生刊登了一个广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