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井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ang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吊井,诸多水井中的一个品种。这种井,我料定您没有见过,因为它是我老家才有的独特风物。
  老家,是个戴着面纱的地方,不缺新鲜稀奇。名字叫汪家园,却找不到一家姓“汪”的。一个行政村,哪里不好长,偏偏横亘在两水之滨——信江南岸、丰溪河北岸。可洪水再浪,村庄也不至于“水漫金山”。外人都把老家看神了,认定是一条船——水涨船高。神不神,我不敢保证,至少像六十岁的人,也没有遭遇村民嘴巴中的“泡饼”水灾。再说吊井,样子就非常奇特,一架又一架,活像威武的大炮,武装在门前屋后、地头田边。纵然是再高挑的加农炮,在吊井面前也只配做小弟弟。
  挖吊井,老家土话叫扦井,我没有看过,那是老祖宗做的事。用远村凿出来的红石块,按条状垫码,呈竖向铺排,造出深浅在7米上下,多数为方形的井穴。红石已有过多的磨损,从来不会破损,所以,井穴一经造就,便一劳永逸、代代享用。
  我看过更多的就是井面取水装置的置换更新,因为用料是木头和竹竿,寿命都不长。生产队长爱好敲一面铜锣,响声约来三五个胖瘦不一的“工分男”,在距井穴2米处,先垂直深埋一根结疤累累的粗杂木,木质越硬越好。粗杂木犹如吊井的腿脚,站在地面约有五米高。粗壮程度大约在0.3米以上;又选来一根圆端端似长炮管的杉木。杉木要6米以上的长度,直径不小于0.2米,取一个一尺见长,就像“8”字形的两头弯钩,把杉木挂在杂木腿上,使之成为一个伴侣;最终,用一根与井穴深度相当,粗细以双方抓得牢为宜的斑竹,悬搭在杉木杠杆的前沿部位。斑竹的下端吊有一个盛水圆桶,看起来十分搞笑,宛如巨大的滴水吊饼晃悠在空中。至此,取水裝置,就像野战军架设高炮一样,完成了所有大件的组合。
  吊井一天到晚都闲不下来,村民不用时,风常常来骚扰,时时摇动没有固定并吊有圆样的斑竹,拨弄出“咯咚、咯咚”的声音。夜晚,这种很有节奏感的乡村韵响演奏得更清晰,仿佛成了大自然的鼾睡声。
  吊井之于我,是又想又怕。想,是绝对的。夏天吊上来的水,百分之百满足了四个字——凉爽痛快;冬天,井水迷漫着水雾,温润暖和。小孩儿冻直了的手指,浸泡在井水里,先是一阵子的抽痛,一会儿手就变热变红,回归春秋的舒适感。灵性的吊井水,被乡里乡亲爱称为“井花水”。怕,是相对的,虽然要考虑自己力气够不够,考虑会不会栽到井穴下,但对井花水的喜欢,逼迫自己赌一把,试一试。一般十二岁以上的娃崽就有单独掌控吊井的能量。我是十三岁那年,得到兄姐的示范,才学会吊水。
  吊水,光有力气还不够,还要有技巧。别不信,路过的外人,都对吊井的模样感兴趣,他们会在稀里马哈中尝试身手,别说孩子,连大人也很难吊到半碗水。
  同村同龄的“孩子王”胆大,一上来就叉开双腿,直接“十”字骑跨在一米见方的井穴面上。我更慎重一些,下拉之前,双脚弓稳立于井边,与井沿的两条边站成“V”字结构。这样的安全系数高于“孩子王”的操作模式,至少,人不会落井。之后,双手垂直举过头,握紧斑竹,咬牙憋气往井穴下使劲儿地按。不按不行,吊桶是空置,产生不了下坠力,还有,杉木的底座套有一块重量起码在十五公斤以上的青石圈儿,正是靠用力下拉,才能使杉木杆的屁股翘起来。当吊桶够得着水面,就要把小技巧用上,要有一股爆发力,将斑竹按顺时针转动后,猛地往水里捅,吊桶“咕噜、咕噜”地就下到水了。提上来,有蛮劲儿就行。越往上提越省力,快到井面时,基本上可以松开刚才的吃紧。因为青石圈的位置降下来,重力和压力对斑竹的提升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看着桶里晶莹透亮还在漾个不停的井花水,心里别提有多快活,我们都在耻笑过路人的时候,感觉自己当了一回劲道小英雄。有捣蛋鬼干脆提起吊桶,对伙伴、对自己来个“盖顶浇”,从中取乐。
  其实,大人的快乐跟小孩儿一样,也是无时不有。
  “喝凉,喝凉,井花水来了”。“鬼子”的吆喝,夸张得像馆子店的“跑堂”。“鬼子”是同门兄长,他在表兄弟中居老三的位置。乡下人认为:老三个个是“聪明鬼”,所以,凡落地的三崽都叫“鬼子”。其实,挑水的这个老三,一点儿都不鬼,相反,勤快可靠,一个生产队的人都喜欢他的憨样子。
  这会儿,他双膝微微收拢,把锣鼓样子的水桶从肩上慢慢卸下来,枕在弄堂口,用搭在脖子上的白坯布,来了个“满脸擦”。他涨红着脸,不停地喘着粗气,不停地喊叫聚集弄堂里正在吃饭乘凉的亲邻舀瓢井花水。
  大晌午,户外是37℃的“高烧”。竹床、竹椅、高低木凳把东西向套风的吴家老弄堂填了个满怀。半个生产队的族人都端牢盛满饭菜的大白碗,以或靠或坐或半躺的方式聚拢在这里,要么动动嘴,大口嚼咽碗中的饭菜,聊起身边的家常。要么动动手,不停地摇摆手中亮着白光的麦秆扇和蒲叶扇,似乎要摇散夏季的酷暑。午后的“弄堂沙龙”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继续着,“鬼子”笨嘴笨舌,反正吐不出莲花,他就像例行公干一样,在大家饭后将要歇晌的时候,及时送上一股新鲜的清凉。
  他用斑驳的大木勺不停地往七碗八盘中倒水,粗糙的动作,溅落一地的水花。我自备了搪瓷茶缸,直接到水桶量了一缸。那时,大人小孩儿都一样,不习惯喝凉白开,事实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不如直接饮用冰甜的井花水来得过瘾。你一瓢,他一碗,一阵“凉快凉快、舒服舒服”的感叹声后,一个个族人变得东倒西歪。随后,老弄堂就交给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随后,时间一页一页地翻过。吊井也相继交给了抽水机、压水机和自来水。时到今日,吊井虽然淡出乡村生活快三十年了,可记忆永远不会风化。毕竟,一代又一代的先民,都是靠吊井的滋养。祖祖辈辈的标签,完全是吊水人生。就自己而言,也有近四十个春秋融入其中。如果说,乡愁是扣人心弦的华彩辞章,那么,吊井,一定是彩页上的卷首语。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人们都喜欢英雄。当那些巨大的灾难发生时,不少人会热切地盼望着出现一位英雄,带领大家走出水深火热之境。好莱坞电影不总是乐此不疲地上演着一个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吗?但是,成为“英雄”,真会成为某个人的人生追求吗?  连蜘蛛侠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想,蜘蛛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忧虑的,他已经意识到“英雄”这一称谓背后那沉甸甸的东西。  而在没有超能力的真实世界里,当人们需要英雄时,谁能站出
我多次由新安江去千岛湖。水上风光、岛上奇观可谓了如指掌。日前,偶然翻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引起我对千岛湖水底千年古城的关注和好奇。朋友说,不看水下之景,不了解水下文化,不能说真正来过千岛湖。于是,我应邀前往。  新安江,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与千岛湖的山山水水连在一起,构成一幅空灵飘逸的山水画卷。可能有人不知,其实,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是一条洞流。它从皖南屯溪出发,途经淳安县,流至建德市。往东
偶见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的“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顿时倍感亲切,也颇多感悟。对于我们这里的水乡人家,粥是日常餐食,也是生活写照。煮粥很简单,一口汤锅、一瓢水、一勺米,即为全部乾坤;煮粥又很讲究,水量几何,火候几分,全凭用心思量。粥有百态,亦有百味;煮出心思,熬出情味!  幼时,父母工作繁忙,将我送至乡下与外公外婆同住。外婆家
也许,那一次同船共渡是一场命中注定的意外。  ——题记  (题记开篇,引出“意外”主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那一次的出游,让我目睹了文人墨客心中江南小镇的风韵。  江南烟雨,是徐志摩笔下似水莲花般娇羞的女孩。柔和的色彩,淡雅的香气,可以捏得出水的天气,这一切都被雾霭拥抱着。纵横交错的河道上,零星的几只小船浮在河面上……远处一只摇橹的划动,摇醒了沉睡中的小镇,也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是
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网络潮词,比如颜值这个词当下就很火。在百度上搜索“什么是颜值”,答案如下: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颜”在日语中意为容貌,“值”则意指数值。颜值被用来评价人物容貌,男性和女性皆可用本词形容。  我想,颜值在上海话中就是“卖相”的意思。颜值高就是“卖相挺括”,颜值低就是“卖相汰掰”。颜值这个词能火起来,跟现如今的粉丝文化、明星梦有很大关系。这几年,不少自以为颜值高的青
那段日子和病房中的墙壁一般苍白。我常常整天躺着,看以前抄的忧伤的诗,我常感到年轻的生命正脱离自己的躯壳。“日子是百叶窗上带血的裂口”,对于我来说,就这样了。  隔壁病床上躺着一个中年人。我叫他老柏,他跟我一样,尿毒症,而且更惨,高位截瘫。但他很乐观,总是笑。  有一天,我百无聊赖地躺着,看那些苍白的诗。老柏好奇,将我的本子要去读。  老柏前所未有地开心,他眼睛明亮,看着我说:“小伙子,不错呢。”然
“猫大爷”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校园里的,瘦弱的它独自窝在草丛里。凭借呆萌的模样和软绵绵的声音,它吸引了许多善良的同学,尤其是爱心满满的女生,大家纷纷自掏腰包购买零食喂养它,经常在路过时将手里还未吃完的面包分享给它,顺便给它顺一顺毛。  男生们的顽皮和女生们的少女心支撑着“猫大爷”在学校过着美滋滋的日子,一段时间后,它就胖了好几圈,走动时,身上的肉止不住地抖着。天气好的日子,“猫大爷”常四脚朝天躺
谈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假如我们只想借名言来说说,当然可以说一点儿“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之类的话语。然而,假使我们只会说这样的话,便像是戴着精致的面具,摸黑行走在这大地上,根本无法了解自我。因而,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思考: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意义究竟何在? 有许多故事正发生在这大地上,这个世界是残酷还是温柔地给予了我们磨难和机会,我们又将回馈给这个世界怎样的价值或情感?这一切,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
母亲生我时,父亲在外干活,母亲一人在家,生下我后本已筋疲力尽,可她在闻讯赶来的二奶的帮助下,坚强地拿起剪刀剪断了脐带。生弟弟时,也是相同的情形,母亲咬咬牙,总算挺过来了。  为此,父亲夸赞母亲有“本事”。  拉扯大我们也是不易的。恰逢大集体年代,既需苦干挣工分,又要带孩子。怎么处理为妥呢?母亲决定,她和父亲分别用背带背着我们干活,可谓一举两得。实在不便时,就把我和弟弟放在箩筐里,安放稳当后,才去干